聽著音樂,想像你正走在瑞士小鎮漫步,轉角遇到一家風情萬種的小咖啡館,有陽光、鮮花、落地窗……推門走進,寧靜的下午便在這裡聽著音樂,空氣裡都瀰漫著咖啡豆的香氣,多麼美好愜意的午後時光!這裡推薦一些非常動聽和錄音一流的音樂,來吧,暫時忘卻疫情,享受一米陽光,一杯咖啡,一本書,一絲書香,一縷閒,拋開手機和電腦,享受午後好時光!
蘿卡.透納芙《神仙故事》
最愛第一首《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月亮是個無情的情人Radka Toneff - 柏林之聲2
挪威女歌手蘿卡.透納芙(Radka Toneff)的「神仙故事」絕對是天籟之音,也是
絕響,因主唱在錄完這張專輯後,就因感情問題自殺了。人聲和鋼琴音色的通透度是無可比擬的!RADKA 的音色清純甜美、嬌嫩,聽她啟齒唱來有如聆聽天使的天籟歌聲一樣!
音響論壇總編評論說:「清麗脫俗、一塵不染,無論是人聲或伴奏的鋼琴都像是活在天上童話故事中般純潔......,歌曲更是百聽不厭」。香港CD聖經寫得最誇張:「主編在試聽室一播放,成村的人都要買.....」。但是我想音樂界一致公認本片是80年代最偉大的錄音應沒有異議!我個人每次聽到這張CD時,都會覺四周的氣氛變得異常寧靜
RADKA TONEFF,就像是北歐神話中的仙女,那麼美麗而遙遠。那樣的聲音,不著纖塵,仿佛是彼岸世界的所屬,而我們,只有聆聽。
維瓦爾第《四季》
第一樂章 春
III. Allegro (Danza Pastorale) (第三樂章 快板(田園舞曲))Salvatore Accardo;I Solisti Di Napoli -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s for 3 & 4 Violins
說起小提琴曲,恐怕沒有幾個人會不知道《四季》。《四季》是維瓦爾第所作《十二首小提琴協奏曲》(Op.9)的前四首,作曲家在每一段音樂前面都標註了有關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文字,因而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四季》。整部協奏曲的十二段音樂,風格相對獨立,情緒豐富,充滿變化,在曲式和結構上又彼此緊密相連,優美的旋律、華麗的音色以及浪漫的情調,往往引人入勝。這是其中一張《企鵝唱片指南》三星帶花名版。一張一代名盤,四季必聽必搜的版本,阿卡多用四隻史特拉底名琴演奏四季,是發燒友必備的一張古典名盤。
阿卡多版的四季音色講究,悠揚,除第一小提琴之外,另一個角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羽管鍵琴(布魯諾·卡尼諾),在許多時候小提琴與羽管鍵琴處於平等的位置,個別樂句中它甚至單獨發揮作用。阿卡多版注重音色,這正迎合了「春」的詩句要求:阿卡多演奏速度偏慢,加之稍強的羽管鍵琴,使人感覺春意融融,暖風拂面;以G弦模擬鳥兒的叫聲靚麗悅耳。在「夏」的第一、二樂章和「秋」的第二樂章中,作為獨奏家的阿卡多顯示出了強勁的實力,他右手的運弓非常有力度。
還有一個版本,維瓦爾第《四季》全球銷量第一的版本是DECCA公司旗下ARGO錄音。小提琴演奏者阿蘭·羅夫黛甜美的音調與準確精湛的技巧,使得這張唱片有上等禮服般的含蓄優雅;還邀得風琴名家西蒙·普雷斯頓助陣,時彈羽管鍵琴,一時又彈管風琴,內容豐富多彩。古樂器羽管鍵琴的加入讓人驚喜,音色清脆,別具一格。而指揮馬裡納與聖馬丁學院樂團的密切配合,更是典型的英國風範。1970年的錄音,對比明朗,平衡感極佳。
貝多芬《a小調巴加泰勒》
(獻給愛麗絲)
Bagatelle in A Minor, WoO 59 &34; - Poco moto (A小調音樂小品,WoO 59「致愛麗絲」 - 稍快的)Wilhelm Kempff - Träumerei
1810年,貝多芬創作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她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實現看見森林和大海的願望,而四處求助別人。貝多芬為此非常感動,特地在聖誕夜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樂,聽著聽著,音樂讓老人看見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大溪地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於是老人滿意地合上了雙眼,不再有孤獨和悲憐。之後,貝多芬便將這個曲子獻給善良的姑娘愛麗絲。
《獻給愛麗絲》僅僅是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小品,但是其中運用的和聲手法仍然體現了貝多芬作為一位「承前啟後」的作曲家的風格,不折不扣的體現了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方式,對後世仍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部作品柔美動人、短小精緻,且技巧簡單,易於演奏,幾乎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藝術性和表現性也使之成為不少音樂家喜愛演奏的曲目。
Keith.Jarrett(凱斯·傑瑞)
The.Koln.Concert /科隆演奏會
Part II bKeith Jarrett - The Köln Concert
Keith Jarrett在1975年的科隆演奏會(The Koln Concert)是爵士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是即興作曲/鋼琴獨奏的永恆經典,幾乎達到了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
科隆演奏會時的Keith Jarrett正處於一個鋼琴家的巔峰時期,而這場演奏會背後的故事也頗耐人尋味:由於不得不使用一架音色不夠完美的鋼琴——偏弱的較高、低聲部,讓 Keith選擇集中於彈奏鋼琴的中部,結果創作出有別於Keith以往所有作品的全然不同的音樂語言。
這裡你將聽到的每一個音符、每段旋律、篇章都是來自鋼琴家自發性的即席創作——持續翻滾的節奏通過Keith強有力的左手產生出巨大的催眠力量,將你捲入他的思維、靈魂,經歷一片超越語言的詩意與意境;源源不斷的靈感滑過Keith的十指,他不時的淺吟低唱仿佛自己都驚異於自己創造出的音樂——或許這音樂是來自正圍繞著他的繆斯的啟示,或許此時繆斯正附身於他,人們說這是一場『通靈』的音樂會並不為過。
也如一些人指出的,其中第三首(Part IIB)是全場的高潮所在——它從Keith赤裸的心靈流淌出並直接進入你的靈魂、撼動它;而接近演奏會尾聲時,Keith選擇用一小段甜美的鋼琴小品(Part IIC)將你的靈魂輕輕的放回原處。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場演奏會仍然是具有爭議的:由於它廣泛的接受度/流行度使其藝術價值受到一些質疑(這種觀點本身是荒謬的);另外這張專輯的直接後果之一 ——引發了包括George Winston在內無數New Age音樂家簡單化、表面化的模仿,作為這種潮流的『始作俑者』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責,甚至Keith Jarrett本人都它的態度都是複雜的。
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這場演奏會,那你將是非常幸運的——當最初發現它的美時,這種心情是難以言喻的。
喝咖啡是隨性,再聽著這張即興作品,別有一番風味!
馬修•連恩
《狼》
BressanoneMatthew Lien - Bleeding Wolves
這首Matthen Lien的BRESSANONE,我只能用純淨和透明來形容.有一種淨化的感覺,在悠揚中,心也安靜下來.
馬修的作品源自於自然,也有關自然,多年來他從事錄音,作曲、演出與音樂製作等工作,作品從紀錄育空地區翻騰的冰山,到融合中國傳統音樂元素,更熟習地將收錄自原野的自然聲音放進作品裡~即使是冰塊移動的聲音,人們都說他的音樂裡看得到&34;。馬修的音樂被稱為環保音樂,聽這首歌的人(尤其是我)很容易被它優美悽涼的旋律和馬修•連恩低沉卻高低起伏的聲線所打動。
《狼》這張專輯剛開始的教堂鐘聲和結尾處的火車轟鳴聲,以及中間的長笛與薩克斯的伴奏,就好像一位即將遠行的友人在跟你訴說著他將要開始的旅行……純然的愛爾蘭風笛聲,讓人心靈為之一振的男音,淨透中滿是看清世間喧囂的滄桑,飽經風雨的薩克斯,用曲音詮釋它的一生......we
讓心靈在疲憊時得以喘息,得以沉澱...
在一個角落,磨上自己喜愛的豆豆,讓心放空,思緒飄向遠方.....
斯德哥爾摩合唱團(Stockholm Cathedral Choir)
《麥田之歌》
There&39;s Mercy斯德哥樂摩爾大教堂合唱團 -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麥田之歌》是PROPRIUS公司在1981年錄製的一張北歐民歌合唱專輯,因是瑞典錄音奇才Bertil Alving除了&34;之外另一偉大製作,而封面為黃色,所以又稱為黃教堂。原為LP版本,1981年轉制為CD後,成為發燒天碟。 共有24首聖歌,將瑞典的宗教歌曲以民歌形式唱出,合唱團在管風琴、吉他與長笛伴奏之下,營造出異常動聽的Hi-Fi境界,無論樂器音色、人聲質感、音場層次與低頻份量俱屬無敵!
這張CD的歌曲短小精悍,既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大高潮,也沒有百人大樂隊助長聲勢,但只要你聽聽第一首歌曲There’s a Wideness in God’s Mercy,長笛序奏那清新脫俗的音色,仿佛置身於天上人間,保證你還沒聽到歌聲就已經高喊夥計買單!不同歌曲的伴奏樂器不盡相同,但共同點是所用的樂器音色輕盈飄逸,如:長笛、牧童短笛及六弦琴等,其中最重量級的樂器要數管風琴。它並沒有令音樂蹣跚不堪,反而增添了聖潔及宏偉的氣勢。 在多聲軌錄音室裡,錄音時差不多把話筒塞到歌手的嘴裡,而《麥田之歌》的錄音地點選擇在教堂裡,採用稍遠距離的話筒擺放方式,將歌聲與教堂的音響特性完美地融合起來。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Osterhaninge教堂豐富的殘響、宏偉高聳、寬闊深遠的音場。整個錄音渾然天成,歌聲、伴奏樂器及環境音響的平衡恰到好處,清新輕盈是《麥田之歌》所表達的意境。
Cafe Blue(藍調咖啡館)
《Romanesque》
RomanesquePatricia Barber - Cafe Blue
《藍調咖啡館》是由主唱歌手帕特裡科亞.芭芭拉(Patricia Barber)一人擔綱製作、創作、彈奏鋼琴、演唱的處女專輯,一經推出,便以一鳴驚人的態勢立刻紅透了半邊天。
整張唱片的樂隊編制相當簡潔,只有鋼琴、貝司、鼓與打擊樂器,但表現出的音色之變幻豐富,卻可讓聽者心神蕩漾,喝彩不迭。純正地道的藍調節奏似醉迷離,女歌手的唱腔磁性而性感,跌跌撞撞,粘粘糊糊。晶瑩光滑的鋼琴、彈性十足的貝司,絕佳的錄音效果還原出了極為自然的空間效果。
第二首「A Taste Of Honey」,甜膩的氣氛,配上歌手迷離慵懶的唱腔,絕對是可以數得上的「絕妙佳品」。 第四首《Romanesque》是最富有羅曼蒂克的情調小品,不妨一再Repeat。 第八首《Ode to Billy Joe》令人仿佛看到了女主唱在迷朦煙霧中打著響指,踩著貓步,款款而來。 如果你的器材夠檔次,可以直接播放最後一首《Manha de Carnaval》,向人炫耀一下發燒的魅力,只有拍擊身體的節奏與不帶歌詞的吟唱,卻製造出夢一般的意境,妖惑至極。
很少有一張唱片能同時獲得這麼多的榮譽和褒獎: ● 被國際著名《Downbeat》雜誌在1995—1997年連續推薦為最有價值音樂人才——爵士女聲。 ● 美國《Stereophile》發燒天書1996年「拼死以求」(R2D4)最佳錄音之一。 ●《CD Review》雜誌「十大長青女歌手」之一。 ● 美國《Billboard》雜誌1994年最佳年度爵士唱片。 ●《Code》雜誌1994年度十大唱片之一。 ●《Jazziz》雜誌1994年度十大唱片之一。 ●《Village Voice》雜誌1994年最佳年度爵士唱片。
一朵玫瑰花,一個輕柔的蜜吻,一杯濃濃豆香的咖啡,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當然,你少不了一段羅曼蒂克的音樂! 當然,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午後,你不必在乎許多。當帕特裡科亞.芭芭拉的歌聲如同輕柔的鵝毛,戲弄著你的熱情,撩撥著你的欲望;當她的眼中充滿了霧的迷惘,她的唇邊溢出了酒的芬芳;無可否認,這張唱片中的音樂明顯屬於這樣的氛圍。
鄧麗君
《星》
星鄧麗君 - 但願人長久 鄧麗君15周年紀念集
谷村新司的歌曲在亞洲被翻唱無數次,鄧麗君、譚詠麟、張學友更是以他的歌曲起家。山口百惠、加山雄三、酒井法子都曾經演唱過他的作品。谷村的歌幽柔悅耳,給人一種盪氣迴腸、心曠神怡、悽婉蕭瑟、魂牽夢縈的感覺。
2003年穀村新司在日本大阪舉行的《抵制非典,支援中國》演唱會,將18萬美元捐給中國非典患者,並在第二年來中國再次舉辦演唱會來感謝那些為非典治療工作的醫務人員。
在這新冠病毒又在中華大地肆虐的時候,「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這句話是否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和日本友人雪中送炭的熱情?
鄧麗君所演唱的這版谷村新司《星》,粵語和日語混唱的這一版也是非常動人的,總能給沒有方向的人帶去力量,指明方向.....
鄧麗君這個名字,包含了太多的東西。她,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發燒友更是人手一碟。但由於一場大火,鄧麗君的錄音母帶已經不復傳世,要求高的HIFI發燒友可以聆聽這張美國後期全模擬製作的MQA CD ,陳佳--又見鄧麗君 UHQR版,可惜網絡找不到相關試聽音源。
陳佳,人稱「小鄧麗君」,系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籤約歌手。她的聲音甜美,聲線酷似鄧麗君,樣子也長得像鄧麗君,再加上她本人對鄧麗君的歌曲痴迷,使得她唱鄧麗君的歌與原唱非常相似!被君迷們評價她是「一個從靈魂深處解讀鄧麗君的人」。
有些年代的歌曲猶如一杯香醇的咖啡一般,咖啡豆的講究,用心的磨出一杯饒有心思的coffee,習慣了不加糖,也不加奶,喜歡咖啡最原始的味道,雖然有些苦澀,入喉後感到的是一陣陣醇香撲鼻而來。
焚香、聽音樂、喝咖啡、讀書。這樣閒逸的日子,對許多人來說,仿佛是一種奢侈。利用這難得的宅家日子,讓我們盡情享受這愜意的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