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

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2015年7月由黔西縣社會救助局下派到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從此開啟了我的鄉村之旅。

付雯與苗族同胞在鄉政府大院合影。

在黔西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時期,鄉黨委安排我幫扶聯繫鐵石鄉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的脫貧工作,當地都稱「巖頭上」。該組均為苗族同胞,一直未通公路,條件極其艱苦,祖祖輩輩吃水、運輸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平時出行、趕集、孩子上學都十分艱難。

2017年6月,我在走訪該組群眾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泥漿和雨水灌滿了鞋子,一步三滑,行路非常艱難,我只好脫下鞋子光著腳通過泥濘的路走到群眾家。

當地群眾李興志的兒子李洪剛說:「不想讀書了,因為每天走到學校,褲腳上全是籬笆總會被同學笑話。」路不通造成孩子輟學,導致貧困延續,脫貧致富難,看著這一幕幕,我深深感到幫扶任務的艱巨,也更加堅定了我幫扶的動力和信心。

「要想富,先修路」「精準扶貧,交通先行」是大山群眾的熱切心聲。

兩名群眾走在通往巖頭上苗寨的通組路。

我深知,脫貧攻堅基礎在交通,瓶頸在交通,關鍵也在交通。幫扶期間,我勇擔責任,對標對表,積極謀劃,精準發力。僅僅半年時間就走訪群眾200餘次,如實記錄了他們的意見和需求,為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脫貧致富方案,並及時向村兩委、包村領導及鄉黨委匯報。在鄉黨委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在全寨群眾的鼎力配合下,終於把連接外界的通組公路打通了,著力解決他們出行難,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難的問題。

幾年來,在我的努力下,為巖頭上的群眾申請了危房改造9戶,「特惠貸」8戶,易地扶貧搬遷3戶,能繁母牛20餘頭,種植蔬菜30餘畝,引導外出務工30餘人,就近安置就業2人。目前該組的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2569元提升到現在的7653元,家家戶戶住上了水泥平房,全組寨容寨貌煥然一新。

巖頭上苗寨通組路及路燈(熊軍萬 攝)。

該村貧困戶李軍說:「付雯書記來到我們寨子之後,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幫我們想法子、找路子、謀發展,為我們修通了道路,清澈的自來水也流進家裡的水缸,房屋建起來了,路燈亮起來了,讓我找到了一份以從事畫畫為主的穩定工作,讓我們徹底從巖頭上走出來,付雯書記真是我們巖頭上苗家的大救星。」

如今,巖頭上雖已全部脫貧摘帽了,但還有產業要深化發展、鄉村要振興,這些都是我的牽掛,我將繼續為他們盡我的綿薄之力,和鄉親們攜手共闖致富路。

整理 熊軍萬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
    我叫付雯, 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2012大學畢業後我回到黔西參加工作。2015年7月由黔西縣社會救助局派駐到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從此開啟了我逐夢鄉村之行,先後任鄉社會事務辦負責人、團委書記、許家壩村駐村負責人等職務。我幫扶的鐵石苗族彝族鄉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當地都稱「巖頭上」。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蔡澤鳳,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村幹部。青槓壩村是畢節市黔西縣十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青槓壩村在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縣直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幫扶下,立足實際,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團結帶領全村群眾攻堅克難、決戰貧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想脫貧要脫貧的意識逐步增強。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蔡澤鳳,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村幹部。青槓壩村是畢節市黔西縣十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青槓壩村在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縣直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幫扶下,立足實際,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團結帶領全村群眾攻堅克難、決戰貧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想脫貧要脫貧的意識逐步增強。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大山深處的那抹夕陽紅丨黔西縣鐵石鄉堰塘寨...
    我叫趙起友,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鄉堰塘寨村堰塘四組村民。從來沒想過我這一把老骨頭能獲得這麼多榮譽:黔西縣「十佳勞動模範」「畢節地區勞動模範」「貴州好人榜」「中國好人榜」。不懂技術就向其他人請教,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摸索,我從一個種煙「門外漢」漸漸掌握了種煙技術,烤菸面積也從幾畝發展到20多畝,平均年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生活上漸漸有了起色。我雖然是一個農民,但我更是一個黨員,日子過好了也要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葫蘆裡外都是寶丨畢節市黔西縣民間手工藝人...
    我叫李德華,今年45歲,家住畢節市黔西縣杜鵑街道岔白社區,我這裡所用的葫蘆,都來自黔西縣鐵石鄉油沙坡村。從田間地頭的育苗、種植到車間的加工製作,這就是我的「一條龍」式的葫蘆扶貧文化產業。李德華(左)指導聾啞人葫蘆烙畫1996年,我從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現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最初在貴陽開了一家廣告傳媒公司,效益不錯。  但是對於民間傳統工藝,我一直情有獨鍾。2017年。
  • 「我的脫貧故事」用畫筆繪製幸福新生活丨黔西縣鐵石鄉慕老壩社區...
    我叫李軍,苗族,現年35歲,常年與泥土為伴,是一個僅有初中文憑的地地道道的「農民畫師」,現居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慕老壩社區。我是藝術路上的追夢者,僅僅只有初中文化的我,追夢道路充滿艱辛。2017年9月被曾派彩墨山水畫院正式接收為會員,這讓我在繪畫藝術殿堂的階梯上又前邁進了一大步,使我決心用手中的畫筆繪製多彩的生活。   由於我長期在外務工,加上老家不通公路,家鄉群眾對我的繪畫一無所知。
  • 黔西縣鐵石鄉米新寨村:「芒種」插秧忙
    黔西縣鐵石鄉米新寨村群眾忙插秧黔西縣鐵石鄉米新寨村群眾正起苗畢節試驗區網訊 6月5日,在黔西縣鐵石鄉米新寨村400餘畝梯田裡,群眾正起苗、插秧,一派繁忙的忙種景象。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我帶起所有幫扶幹部,在扶貧攻堅「回頭看」、「走訪」、「遍訪」、「教師大回訪」,挨家挨戶入戶核查,找準致貧原因,精準施策,貧困戶缺什麼補什麼,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大山 我和孩子們的上學路寬了丨黔西縣金蘭鎮...
    我叫楊紹書,今年59歲,是貴州畢節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哈衝苗寨人,就在這座大山裡,我度過了四十餘載的教學生涯,親歷了哈衝的貧困,更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山村教育的滄桑巨變……楊紹書和學生從家裡出發 史開心 攝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讓我充滿前行力量丨黔西縣林泉鎮扶貧...
    我叫陳萍,是黔西縣林泉鎮扶貧工作站和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從2016年開始,我便在衛星村開展幫扶工作,這裡是一個苗族村寨,寨子裡的老鄉們都很勤勞、淳樸。令我驚訝的是,彭良靜夫婦居然認得我。交談中得知,原來之前他們在申請「特惠貸」貼息貸款的時候,是我幫他們辦理的申請,還說很感謝我給他們辦了貸款,不然都沒有資金搞發展。  第二次去的時候,考慮到彭良靜家的孩子們都在上學,我帶上了為他們購買的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各類課外書籍和一些關於養殖方面的書,希望能給這個家帶去一定的幫助。
  • 黔西縣鐵石鄉:消防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苗寨
    為深入推動消防工作,全面提升火災防範和處置能力,提高廣大師生、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近日,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鐵盔小學以召開家長會為契機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消防教官實地演示滅火器使用方法【來源:黔西縣融媒體中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我的扶貧故事」開路先鋒「石」幹書記|黔西縣關工委派駐花溪鄉安...
    當地苗族群眾笑得最開心……2019年7月16日,安作村貧困戶龍國華的新房建成,告別了陳舊土牆房,解決了脫貧「卡脖子」的問題,高興得要請親朋慶祝……這些是我扶貧工作中幾個難忘的片段。脫貧群眾走向了新生活,皆大歡喜。我叫石祖育,是黔西縣關工委派駐花溪鄉安作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我叫廖進,是黔西縣政府辦派駐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第一書記。先後在協和鎮半坡村、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駐村,與大家一起戰貧四年,我見證了兩個兩個村莊的「蛻變」。兩個村民通過鐵石鄉青槓壩村美麗通組路 熊軍萬 攝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轉戰到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任第一書記,這個村是黔西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轄10個村民組599戶1753人。
  • 「我的扶貧故事」做帶領群眾致富的「時代達人」丨息烽縣青山苗族...
    「嗓門大,立說立行;工作之事不拖沓,群眾之事不落下」是群眾、同事給我的評價。在馬路巖村發展中,我主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脫貧增收。   作為黨支部書記,我深知責任重大。精準扶貧工作剛開始時,群眾思想渙散,為了做通思想工作,我一邊開展入戶走訪,挨家挨戶掌握群眾的想法,和他們暢談自己對村未來發展的規劃。
  • 「我的扶貧故事」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
    4年來,我駐了4個村,工作調整了5次,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我叫張迪,是納雍縣鍋圈巖鄉的扶貧特崗,也是該鄉人大代表。張迪走訪貧困戶鍋圈巖苗族彝族鄉位於納雍縣西部,是納雍縣7個極貧鄉鎮之一。全鄉17個村,其中深度貧困村8個,總人口6788戶3113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2627戶13567人。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永遠衝在最前面丨黔西縣杜鵑街道...
    「支書,我家的情況你是知道的,就那麼點兒土地,我不種玉米種什麼,按你們說的種頭花蓼了,我家拿什麼生存?要是失敗了怎麼辦?走你家去吃啊?」「不要緊,不要緊,沒有吃的就去我家吃,好大個意思。」我並沒有感到煩躁,反倒笑臉相應,有問有答,遊刃有餘,十分從容。這就是我,畢節市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的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金鐘社區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曾祥軍。早些年我在外面做買賣,十幾年下來,靠自己的努力家中也算有些積蓄。有人說我是閒不慣,好好當老闆樂得清閒,何必這般受累當這支書?我回答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
    4年來,我駐了4個村,工作調整了5次,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我叫張迪,是納雍縣鍋圈巖鄉的扶貧特崗,也是該鄉人大代表。張迪走訪貧困戶鍋圈巖苗族彝族鄉位於納雍縣西部,是納雍縣7個極貧鄉鎮之一。全鄉17個村,其中深度貧困村8個,總人口6788戶3113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2627戶13567人。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放下背包,印入眼帘的是荒涼的土地、雜亂的稻草、糟糕的衛生……  戰貧鼓聲陣陣,作為第一書記的我,戰貧是責任,是使命,我很幸運來到扶貧一線。  走村串寨,一戶戶的摸排,在家長裡短中知民情,在杯酒寒暖中釋民意。歷時兩個月的進一步精準識別,為精準幫扶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一次機會,我主動找到鄉黨委書記開門見山地匯報想到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想法。2017年10月,經鄉黨委研究同意,我離開相對清閒的辦公室工作崗位,光榮成為一名奮戰一線的扶貧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