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
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2015年7月由黔西縣社會救助局下派到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從此開啟了我的鄉村之旅。
付雯與苗族同胞在鄉政府大院合影。
在黔西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時期,鄉黨委安排我幫扶聯繫鐵石鄉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的脫貧工作,當地都稱「巖頭上」。該組均為苗族同胞,一直未通公路,條件極其艱苦,祖祖輩輩吃水、運輸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平時出行、趕集、孩子上學都十分艱難。
2017年6月,我在走訪該組群眾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泥漿和雨水灌滿了鞋子,一步三滑,行路非常艱難,我只好脫下鞋子光著腳通過泥濘的路走到群眾家。
當地群眾李興志的兒子李洪剛說:「不想讀書了,因為每天走到學校,褲腳上全是籬笆總會被同學笑話。」路不通造成孩子輟學,導致貧困延續,脫貧致富難,看著這一幕幕,我深深感到幫扶任務的艱巨,也更加堅定了我幫扶的動力和信心。
「要想富,先修路」「精準扶貧,交通先行」是大山群眾的熱切心聲。
兩名群眾走在通往巖頭上苗寨的通組路。
我深知,脫貧攻堅基礎在交通,瓶頸在交通,關鍵也在交通。幫扶期間,我勇擔責任,對標對表,積極謀劃,精準發力。僅僅半年時間就走訪群眾200餘次,如實記錄了他們的意見和需求,為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脫貧致富方案,並及時向村兩委、包村領導及鄉黨委匯報。在鄉黨委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在全寨群眾的鼎力配合下,終於把連接外界的通組公路打通了,著力解決他們出行難,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難的問題。
幾年來,在我的努力下,為巖頭上的群眾申請了危房改造9戶,「特惠貸」8戶,易地扶貧搬遷3戶,能繁母牛20餘頭,種植蔬菜30餘畝,引導外出務工30餘人,就近安置就業2人。目前該組的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2569元提升到現在的7653元,家家戶戶住上了水泥平房,全組寨容寨貌煥然一新。
巖頭上苗寨通組路及路燈(熊軍萬 攝)。
該村貧困戶李軍說:「付雯書記來到我們寨子之後,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幫我們想法子、找路子、謀發展,為我們修通了道路,清澈的自來水也流進家裡的水缸,房屋建起來了,路燈亮起來了,讓我找到了一份以從事畫畫為主的穩定工作,讓我們徹底從巖頭上走出來,付雯書記真是我們巖頭上苗家的大救星。」
如今,巖頭上雖已全部脫貧摘帽了,但還有產業要深化發展、鄉村要振興,這些都是我的牽掛,我將繼續為他們盡我的綿薄之力,和鄉親們攜手共闖致富路。
整理 熊軍萬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