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

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

「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一次機會,我主動找到鄉黨委書記開門見山地匯報想到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想法。

2017年10月,經鄉黨委研究同意,我離開相對清閒的辦公室工作崗位,光榮成為一名奮戰一線的扶貧幹部。

化屋村是黔西縣僅有的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早年間,這裡一度以貧窮、閉塞、落後著稱,全村房屋破漏,不通水、電、路,人們要出村,必須攀爬村後的懸崖「手扒巖」,物毀人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直至2008年,這個與世隔絕的「懸崖村」才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並同步實施了沼氣池、小水窖及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新建了化屋碼頭、舞臺、廣場、賓館、接待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雖然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獨特的深峽河谷景觀和原生態民族文化也成就了化屋原生態旅遊度假村的美譽,但由於長期閉塞和貧困困擾,截至2017年年初,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戶313人,貧困發生率27.82%。

張玉芝組織村「兩委」人員開會

到化屋村後,我迅速轉變角色,召集駐村工作組、村兩委班子和小組長召開討論會,深入分析困擾貧困的根源,研究制定發展計劃,結合化屋村土壤、海拔、氣候等實際,在農業、旅遊等部門有關專家的建議下,最終初步確定了「堅持農旅結合,依託旅遊大力發展瑪瑙紅櫻桃、五星枇杷和烏雞養殖等特色農業,留下一份帶不走的富民產業」的發展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說幹就幹。」明確分工後,我一邊組織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一邊往旅遊、農業、扶貧、民宗等部門跑,主動對接爭取項目支持事宜。同時,以組為單位高密度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板凳會,廣泛徵求意見,動員群眾轉變傳統種植觀念,調減玉米改種櫻桃、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步發展優質烏雞養殖。

張玉芝在安置點召開群眾會

「書記,不種包穀我們吃什麼呀!……」

「櫻桃、枇杷種出來後,賣不出去咋個辦,到時候背去你家哦!」

……

只要一開口,到處是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聲音,發展阻力很大。我便和村兩委班子、駐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不成就繼續動員。自由組的楊國建戶是寨子裡出了名的倔脾氣,第一次到他家走訪就吃了閉門羹,和他講政策說打算,他總是一副愛搭不理不表態的樣子。雖然接連幾次都吃了閉門羹,但我仍繼續「厚」著臉皮上門走訪,經第四次走訪動員,得知他很想把門前院壩硬化但手頭較緊的困難後,我隨即摸出身上400元錢給予支持,並幫助他爭取到了一份村護林員的工作,他最終答應把自己3畝地拿出來種植櫻桃,同時答應將幫助動員其他群眾一起改種櫻桃。

張玉芝和同事查看烏雞苗孵化情況

經過三個多月的攻堅克難,調減玉米改種瑪瑙紅櫻桃和五星枇杷項目得到廣大群眾認可,紛紛領苗爭先栽種。1個月後,經驗收丈量,全村累計完成櫻桃和枇杷連片種植700餘畝。為以短養長,解決經果林未見效期間受益問題,支部引領創辦村級合作社多方籌措資金,實施了林下養殖烏雞、套種蔬菜、中藥材等項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管理參與分紅,2018、2019期間,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獲分紅資金近15萬元。

玉芝組織群眾對頭花蓼進行補種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之餘,我還積極主動與市旅投公司對接「旅遊產業助扶貧」事宜,採取公司出資改造、貧困戶以舊房折價入股方式,爭取到並成功實施住房改造特色民宿5棟,岔河組楊龍、楊樹國兩戶參與入股後,僅2019年獲得分紅高達7000餘元。同時,依託遊客紛至沓來的人流量優勢,一部分農戶開起了農家樂、燒烤攤和烙鍋店,找到了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村合作社盈利分紅現場,群眾喜笑顏開

2017年,化屋村順利摘掉深度貧困村帽子;2018年,化屋村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驗收,並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2019年,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昔日以貧困著稱的「窮山惡水之地」,已變為集觀光、採摘、農家樂、露營、度假等為一體的「旅遊村」,數十年一直受貧困困擾的世代苗家兒女,終於徹底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鄉村振興將繼續起航,我將一如既往堅守初心和使命,以「群眾不富、誓不罷休」的精氣神,一如既往抓實補短板、強弱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努力為創建更高水平的小康景區、幸福景區、和諧景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張玉芝

編輯:胡 妍

編審:侯 超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2017年,黔西縣申請退出貧困縣行列,10月,全縣發起脫貧攻堅大決戰,幾個月內要將水、點、路、訊、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補齊,未完成的任務全部倒排工期,於是數百名鄉村幹部前赴後繼,奔往扶貧一線,從政策宣傳到項目實施、從田間地頭的農業項目到辦公室的軟體資料、從「5+2」到「白+黑」,一心撲在脫貧這件事上。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2017年,黔西縣申請退出貧困縣行列,10月,全縣發起脫貧攻堅大決戰,幾個月內要將水、點、路、訊、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補齊,未完成的任務全部倒排工期,於是數百名鄉村幹部前赴後繼,奔往扶貧一線,從政策宣傳到項目實施、從田間地頭的農業項目到辦公室的軟體資料、從「5+2」到「白+黑」,一心撲在脫貧這件事上。
  • 貴州畢節黔西縣化屋村青山作畫繪美好家園
    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遇上時代發展的鏗鏘健步,註定會有「破繭成蝶」的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烏江南北兩源交匯處,六衝河、三岔河在此浩蕩「握手」,將崇山峻岭劈成懸崖峭壁,形成了烏江源百裡畫廊大氣磅礴的自然景觀。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定新鄉元田村第一書記李樹先
    「李書記,快請做,你今天無論如何一定要到我家吃飯」。說話的同時,何大珍老人緊緊的抓住我的手,把我往飯桌旁拽,好像遇到自己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何大珍,定新鄉元田村六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年76歲。為了讓她充分的信任我們,我就請村主任尹然貴再次來到她家做思想工作,經過一番交談,才知道,兩天前,她家那個沒有讀書的孫子因為偷竊,被派出所抓了,並被判拘留8個月。本來還希望他出去打工掙錢,給他爹減輕負擔,現在出現這種情況,都不好意思往外說。另外一個孫子在遵義讀書,她就擔心另外一個也出什麼事情,那可怎麼辦?
  • 黔西縣新仁鄉:「綠色銀行」富民興村
    這是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如今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新仁鄉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位,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實施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水域生態治理等工程,不斷壯大「綠色銀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鄉村旅遊等一系列舉措,讓村莊變森林、農田變果園、糧農變果農。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開路先鋒「石」幹書記|黔西縣關工委派駐花溪鄉安...
    當地苗族群眾笑得最開心……2019年7月16日,安作村貧困戶龍國華的新房建成,告別了陳舊土牆房,解決了脫貧「卡脖子」的問題,高興得要請親朋慶祝……這些是我扶貧工作中幾個難忘的片段。脫貧群眾走向了新生活,皆大歡喜。我叫石祖育,是黔西縣關工委派駐花溪鄉安作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放下背包,印入眼帘的是荒涼的土地、雜亂的稻草、糟糕的衛生……  戰貧鼓聲陣陣,作為第一書記的我,戰貧是責任,是使命,我很幸運來到扶貧一線。  走村串寨,一戶戶的摸排,在家長裡短中知民情,在杯酒寒暖中釋民意。歷時兩個月的進一步精準識別,為精準幫扶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櫻桃紅了 農家笑了
    村民王進敏在自家櫻桃園裡採摘成熟的櫻桃畢節試驗區網訊 暮春時節,氣溫升高,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的瑪瑙紅櫻桃成熟上市。「請大家有序入園採摘,採摘過程請注意安全,摘好的櫻桃統一在門口稱重……。」筆者到化屋村瑪瑙紅櫻桃基地時,村民王進敏正忙著招呼前來採摘櫻桃的遊客。晴朗的天氣吸引了許多遊客自駕來化屋觀光、採摘,雖然中午的天氣有些悶熱,但遊客們採摘的興趣絲毫不減。2008年以來,在民建中央幫扶下,化屋村引進50畝皮薄肉厚、口感香甜的瑪瑙櫻桃進行示範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從老師到幫扶幹部,從育人到扶困|黔西縣甘棠鎮三...
    我叫彭小雨,今年33歲,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人,2017年10月,通過公務員招考來到甘棠鎮人民政府,由教師行業轉為到行政行業。我來到甘棠鎮以後,被派到三馬村任駐村幹部。  從老師到幫扶幹部的轉變,讓我有些不適,第一次如此接近基層的工作,我恐懼,怕自己做不好。為了儘快適應工作崗位、進入角色,我加班加點的把村裡所有關於扶貧政策方面的資料學習完,並通過和村裡幹部的交流,了解本村的基本情況和貧困戶的情況。共同商議扶貧幫扶方案,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決在脫貧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
  • 【我的扶貧故事】趙惠蘭:「0」就是滿分
    我叫趙惠蘭,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扶貧系統修改、數據質量提升以及全鄉扶貧工作各類數據的歸統,今天想講述的是扶貧數據小變動背後連接的貧困戶生活大變遷。  1172到0,這是全鄉貧困戶戶數的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大山 我和孩子們的上學路寬了丨黔西縣金蘭鎮...
    我叫楊紹書,今年59歲,是貴州畢節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哈衝苗寨人,就在這座大山裡,我度過了四十餘載的教學生涯,親歷了哈衝的貧困,更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山村教育的滄桑巨變……楊紹書和學生從家裡出發 史開心 攝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文峰街道群團工作站邱佳
    從農村到城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文峰街道易搬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只要工作有需要,我和同事就全力去做,除了平時的聯絡指導等工作外,我還專門負責扶貧系統數據維護工作,由於工作的專業性強、時效性高、精準度嚴,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長茜對工作極其負責。在扶貧工作最吃勁的時候,她獨自承擔了全鄉1000多戶貧困戶的信息數據維護工作,熬更守夜不喊累,加班加點不叫苦,彰顯了年輕幹部的情懷和擔當。」身邊同事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讓我充滿前行力量丨黔西縣林泉鎮扶貧...
    我叫陳萍,是黔西縣林泉鎮扶貧工作站和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從2016年開始,我便在衛星村開展幫扶工作,這裡是一個苗族村寨,寨子裡的老鄉們都很勤勞、淳樸。走訪彭良靜第一次去彭良靜家走訪,看到他家養了五頭牛,其中三頭是能繁母牛,還養了兩頭母豬、三頭育肥豬,還有一群可愛的小豬崽。令我驚訝的是,彭良靜夫婦居然認得我。交談中得知,原來之前他們在申請「特惠貸」貼息貸款的時候,是我幫他們辦理的申請,還說很感謝我給他們辦了貸款,不然都沒有資金搞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技術扶貧,改變我的貧困面貌|黔西縣林泉鎮山海...
    我叫何啟仁,今年3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山海社區八組村民,現在還是村裡面的一名護林員。我文化水平不高,讀過小學一年級。蛋雞養殖棚在我的記憶裡,跟妻子結了婚以來,我們都是艱苦地生活著,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開銷也跟著大了起來,光靠賣包穀和歷年存的一點積蓄眼看著就要花光,這讓文化低、沒技術又因家庭原因出不了遠門打工的我壓力很大,於是我就在附近找了點零工做,有活的時候就做點,沒活的時候也只能發愁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辛苦讓落後村破繭成蝶丨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
    六年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已成為過去,2015年我來到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這個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深度貧困村一呆就是六年。2017年,黔西縣作為畢節市第一個出列縣接受驗收,這一年我們全村集中所有力量補齊脫貧戶短板,全年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人超過2萬人次,全村修建通組路6.35公裡,硬化院壩和連戶路4.2萬平方米,易地搬遷66戶,危改44戶,舊房整治38戶,產業到戶資金130餘萬元,全村安裝自來水入戶管網全覆蓋,新修建村委會400平方米,活動場所1560平方米。
  • 「我的脫貧故事」技術扶貧,改變我的貧困面貌|黔西縣林泉鎮山海...
    我叫何啟仁,今年3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山海社區八組村民,現在還是村裡面的一名護林員。我文化水平不高,讀過小學一年級。蛋雞養殖棚在我的記憶裡,跟妻子結了婚以來,我們都是艱苦地生活著,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開銷也跟著大了起來,光靠賣包穀和歷年存的一點積蓄眼看著就要花光,這讓文化低、沒技術又因家庭原因出不了遠門打工的我壓力很大,於是我就在附近找了點零工做,有活的時候就做點,沒活的時候也只能發愁了。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71歲的李之亮騎著摩託車穿過樹林去巡林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經歷過貧窮和挨餓的日子,也感受了今天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