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技術扶貧,改變我的貧困面貌|黔西縣林泉鎮山海...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何啟仁,今年3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山海社區八組村民,現在還是村裡面的一名護林員。我文化水平不高,讀過小學一年級。

蛋雞養殖棚

在我的記憶裡,跟妻子結了婚以來,我們都是艱苦地生活著,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開銷也跟著大了起來,光靠賣包穀和歷年存的一點積蓄眼看著就要花光,這讓文化低、沒技術又因家庭原因出不了遠門打工的我壓力很大,於是我就在附近找了點零工做,有活的時候就做點,沒活的時候也只能發愁了。   就在一家人為生計一愁莫展的時候,村裡得知我家這個情況,把我家識別為精準扶貧戶,這一年是2013年。後來在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和村支兩委的扶持下,我學到了種養殖技術,2015年我到鎮上信用社申請了5000元特惠貸,養起了商品豬,同時也發展種植了刺梨2畝,當年收入有了改觀,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慢慢有了起色。2018年,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我家舊房子重建了,我們一家住上了120平的大平房,村裡面還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從那以後我當上了村裡面的一名護林員,做著護林員的工作,每個月還有穩定的工資收入。

致富雞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學到了綠殼蛋雞養殖技術,通過試養,發現裡面還有利潤可賺,因綠殼雞蛋營養價值高,口感好,倍受消費者喜歡,市場前景可觀。一下決心,我建起了養殖棚,養起了1000多隻蛋雞,其中產蛋雞有400餘只。現在,每天產蛋量約200餘枚,每枚雞蛋出售價為1.3元左右,每天純收入約為100元。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還要擴大我的養殖規模,帶領我們一家奔小康。

綠殼雞蛋

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了我,給我們一家帶來了技術和支持,現在的我脫了貧致了富,孩子們上學也得了教育資助,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我們走來,以後的日子定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讓我充滿前行力量丨黔西縣林泉鎮扶貧...
    我叫陳萍,是黔西縣林泉鎮扶貧工作站和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從2016年開始,我便在衛星村開展幫扶工作,這裡是一個苗族村寨,寨子裡的老鄉們都很勤勞、淳樸。令我驚訝的是,彭良靜夫婦居然認得我。交談中得知,原來之前他們在申請「特惠貸」貼息貸款的時候,是我幫他們辦理的申請,還說很感謝我給他們辦了貸款,不然都沒有資金搞發展。  第二次去的時候,考慮到彭良靜家的孩子們都在上學,我帶上了為他們購買的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各類課外書籍和一些關於養殖方面的書,希望能給這個家帶去一定的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2017年,黔西縣申請退出貧困縣行列,10月,全縣發起脫貧攻堅大決戰,幾個月內要將水、點、路、訊、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補齊,未完成的任務全部倒排工期,於是數百名鄉村幹部前赴後繼,奔往扶貧一線,從政策宣傳到項目實施、從田間地頭的農業項目到辦公室的軟體資料、從「5+2」到「白+黑」,一心撲在脫貧這件事上。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我叫張奎,今年40歲,畢節市大方縣人,2013年4月參加工作,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任黔西縣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一名脫貧攻堅戰士丨黔西縣五裡鄉教育管理...
    我叫閆勇昌,是一名中共黨員,現任畢節市黔西縣五裡鄉教育管理中心主任,1998年畢業於黔西師範學校,同年參加教育工作。從教以來,一直把做好鄉村教育作為工作的目標。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帶頭走村串寨,深入貧困學生家裡宣傳政策、了解學生所需,並積極聯繫幫扶幹部,協調配合解決建檔立卡戶的問題。期間,我主動當上了桐山村聯村人員,還選擇了最為特殊的學生張某作為我的幫扶對象。張某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其母離家後長期未歸,其父患有間歇性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他寄住在姑母家。通過開展走訪,我與張某及其姑母談心交心,幫助張某堅定了讀完初中的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資助圓我大學夢丨黔西縣甘棠鎮同心村村民楊霜
    我叫楊霜,今年2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同心村水草組村民,2013年納入精準扶貧系統,2017年脫貧。  自我懂事以來,就是外婆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平時住在外婆家旁邊的房子裡。因為自己一個人要讀書,又沒有經濟來源,所以村裡給我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並在2013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將我納入系統。  高中時的我一度很困惑和迷惘,深怕自己與夢寐以求的大學無緣。不過,在我生活最黑暗的時候,是黨和國家給我帶來了希望的亮光。  2014年,高考成績出來以後,我開始為我的學費擔心,對於要不要繼續上學,我猶豫不決。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作為一名90後幹部,5年來,我與許多同仁一樣,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揮汗如雨,「山崗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花溪鄉是全縣深度貧困鄉,有貧困人口1135戶4928人,全鄉十個村(社區)中深度貧困村就佔了3個,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貧困面貌 走上小康大道丨從江縣下江鎮秋新村...
    我叫馬亞鳴,是一名貴州證監局普通幹部。2019年,我根據工作安排,來到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秋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有幸成為了決戰深度貧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戰員。兩年以來,在局黨委的堅強領導與資本市場的大力幫扶下,我與秋新村群眾共同見證了深度貧困地區苗族群眾邁上小康路的千年之變,徹底撕下了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標籤。秋新村是苗族村寨,共有248戶115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509人,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4.03%,屬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和村兩委班子探討發展規劃,制定脫貧計劃,協調資金維修村辦公室,慰問貧困黨員和留守兒童,幫助困難群眾申請臨時救助。我希望通過惠民政策大宣講,俯下身子做實事,能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提升思想意識、樹立戰貧信心。  次年五月,我轉戰新合。那是黔西縣十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貧困戶288戶91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7.5%。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文峰街道群團工作站邱佳
    從農村到城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文峰街道易搬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我帶起所有幫扶幹部,在扶貧攻堅「回頭看」、「走訪」、「遍訪」、「教師大回訪」,挨家挨戶入戶核查,找準致貧原因,精準施策,貧困戶缺什麼補什麼,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
    我叫付雯, 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請點擊輸入圖2018年春節付雯與巖頭上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深深感受到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貧窮落後的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小個子」有「大能量」|黔西縣文峰街道易地搬遷...
    從農村到城市,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幹部袁萬春:元旦期間「不打烊」 堅守基層謀發展
    元旦期間,黔西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派駐到林泉鎮營腳村的第一書記袁萬春放棄節日休假,堅守工作崗位,認真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持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鞏固全村脫貧成效,謀劃好新一年的發展工作。元旦假期的第一天一大早,袁萬春早早地就從家裡趕到村裡,來到村委會後,他立即組織村兩委班子與村民代表召開群眾大會,一起拉家常、聊產業、話平安,大家圍繞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問題,你一言,我一語講看法,提建議,共商全村新一年的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辛苦讓落後村破繭成蝶丨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
    六年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已成為過去,2015年我來到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這個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深度貧困村一呆就是六年。如期完成當年度183戶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44%,全村在2018年全面通過國家脫貧驗收。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最艱苦的一年,作為化布村第一書記和攻堅大隊長的我收穫頗多,有喜悅、有辛酸,更多的是感動。2018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全面迎接國家的脫貧出列驗收和脫貧成效的考核。我們如實的完成了每一項指標,真實地開展了幫扶措施,讓貧困戶實現真正的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⑾——脫貧攻堅督導有感系列詩詞 2020-12-1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領頭羊」|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黨支部...
    我叫楊秀賢,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擔任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黨支部書記。  我是土生土長的燒茶村人,年輕時在部隊當兵,後來一段時間外出務工,最後回到家鄉做起了村支書。以前,我們燒茶村因缺資金、缺技術、缺乏產業等多種原因,大多群眾還過著貧困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凝聚凝心、見證脫貧|羅甸縣逢亭鎮納上村駐村工作...
    2014年全村貧困發生率36.96%,通過幾年奮力攻堅,2020年11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已脫貧人口如何鞏固提升不返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反覆思考著,我認為首要工作是先摸清貧困戶的真實情況。於是我每天入戶走訪,認真聽取他們的困難和需求,分類建立臺帳,因戶施策。通過走村串戶,交心談心,我更加細緻全面了解每戶貧困戶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