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我與同事驅車南行,到小滿、龍渠和大滿等鄉鎮開始了一天的文物點安全巡查。
行走在文物點,我的心情愈加沉重,我的思緒隨著寒風到處碰撞,這古墓,這古廟,這千年烽火臺……沒有一樣逃過我的尋思遐想!在查看膠泥窪烽火臺和板達口烽火臺時,龍渠鄉文化站老站長說,膠泥窪烽火臺所處的位置,正是當年紅西路軍甘州中心縣委地下組織活動過的地方,這個地方名叫「灰條溝」。一聽這話,我的目光不再停留在烽火臺上,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八十年前西路紅軍在河西走廊浴血奮戰的沙場上,伴隨著戰鬥的硝煙在「灰條溝」上空久久飄蕩。
吳建初(1914.4─2002.6),四川省成都市人。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1月領導和參加由中共四川省委軍委組織發動的劍閣起義,起義後率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6年10月25日,吳建初隨紅四方面軍總部在靖遠虎豹口西渡黃河,11月11日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河西部隊組成西路軍後,吳建初擔任西路軍總部民運部白軍工作科科長。參加了西路軍永昌、臨澤等地創建蘇維埃政權的鬥爭。1937年2月下旬,在西路軍形勢逆轉、糧草匱乏、兵員劇減的情況下,為了發動群眾,開展地方工作,建立地方政權,配合西路軍的軍事行動,根據中革軍委建立甘北根據地的指示,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張掖一帶建立中共甘州中心縣委,下轄領導山丹、永昌兩地的中共山永縣委和高臺、撫彝(今臨澤)兩地的中共高撫縣委。按照西路軍政治部決定,吳建初任中共甘州中心縣委書記。吳建初縣委成員一行從倪家營子出發,趁著夜幕一直向東走,在天亮時到達黑河口龍王廟,當夜他們就到了「灰條溝」,從這裡的煤窯開始開展工作。他們隱姓埋名,向背煤的農民和拉煤的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亡政策和紅軍的宗旨和主張,揭露敵軍的殘暴罪惡。甘州的第一個中心縣委就在這個小煤窯內建立了第一個立腳點。吳建初領導甘州中心縣委的同志白天在煤窯背煤,夜晚與窯工們在一起,用通俗語言宣傳抗日救國,傳播紅色聲音,引導進步人士,擴大活動範圍。僅幾個月時間,縣委的活動範圍逐步擴大,西起灰條溝,東至西羊圈,四五十裡的淺山區就都成了縣委的活動區域。甘州中心縣委歷時9個月,發展黨員10多名,在營救失散的西路軍幹部和戰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看到「灰條溝」地形地貌,令我毛骨悚然,一陣刺骨寒風從西北方向襲來,我的耳邊似乎響起當年西路紅軍與馬敵廝殺的陣陣叫喊聲,眼前浮現出甘州中心縣委成員和群眾打成一片與反動派鬥智鬥勇的一幕幕場面……在這裡的山腳下,均勻的擺布著一堆又一堆的「黑土」,這分明是當年窯工在這裡開煤窯留下的歷史痕跡。而見證當年發生在這裡一切的一切,只有今天我們查看的國保級文物——膠泥窪烽火臺和板達口烽火臺,只有這「灰條溝」的山體、滾落的礫石和塵封的煤窯遺蹟。
讓我們一起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吧!(宋進林)
編輯: 鄧瑞
最新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