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譯本《阿Q正傳》的誕生:王希禮翻譯魯迅名著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俄譯本《阿Q正傳》的誕生

  1936年7月21日,魯迅在病中應捷克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請求,作《捷克文譯本〈短篇小說選集〉序》。在該序文中,魯迅說道:「人類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關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卻只有用文藝來溝通,可惜走這條道路的人又少得很。」王希禮就是魯迅說的這「少得很」中的一個。他就是第一個把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譯成俄文,而後介紹給蘇聯廣大讀者的著名漢學家。

  (一)

  王希禮是其來華後取的漢名,1899年12月8日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普通職員家庭,1922年畢業於彼得格勒大學社會科學系中國部,1924年春來到中國實習,先後擔任蘇聯駐華總領事館和蘇聯駐華武官秘書。當時正值中國大革命風暴前夕,河南同全國一樣,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與廣州、包頭同為全國三大革命熱點地區。應廣州革命政府和孫中山的邀請,共產國際向這三處分別派遣了軍事顧問團。1925年春天,王希禮被分派到以斯卡洛夫為團長的蘇聯軍事顧問團,來到開封的國民二軍中開展軍事顧問工作。就在王希禮抵達開封不久,曹靖華也受李大釗派遣,回到第二故鄉開封,在蘇聯軍事顧問團當翻譯。

  革命把王希禮和曹靖華首先連在了一起,就這樣,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在開封保定巷6號大院他們工作的地方相識了,一個通俄語兼懂漢語,一個通漢語兼懂俄語。由於顧問團懂俄語的中國人很少,每當王希禮與中國人接觸或做翻譯時,一開口常遭人嘲笑,搞得十分尷尬。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位通曉俄語且能同時用流利的俄語、漢語與他交流的中國同事,自然是非常高興,不僅可以弄明白別人為什麼老是譏笑自己,而且也能及時糾正以前學的錯誤、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也進一步學習了漢語、提高了自己的漢語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寫作水平。因此,自從遇到曹靖華後,王希禮總是急不可耐地把自己的滿腹心事向他傾訴。

  當時戰事和工作十分繁忙,在難得閒暇的一個周末,王希禮和曹靖華一起登上開封著名的古建築龍亭。憑欄遠眺,巍巍鐵塔,滔滔黃河,盡收眼底。王說:「多麼好呀,你的故鄉!中國的地下火就要噴發出來了,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呀!你說,我該怎樣才算不虛此行呢?」曹答道:「你指的是什麼?」王說:「過去,我以為中國的現實就是《聊齋》,現在才知道不是那樣,繼續關在《聊齋》裡非要把我悶死不可!你勸我讀一點中國的現代文學作品,但我該從哪裡起步,先讀誰的作品呢?」曹答道:「你最好先看看魯迅的《阿Q正傳》。」

  王說:「魯迅是誰?《阿Q正傳》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曹答道:「現在你還沒看書不好多談,待你看了書後咱們再詳談。」從龍亭回來,曹靖華把手邊的一本《吶喊》送給王希禮,對他說:「這裡面有《阿Q正傳》。」王希禮同時又回贈了一本俄文短篇小說集《十三隻菸斗》。

  (二)

  過了幾天,王希禮看了《阿Q正傳》後非常興奮地對曹靖華說:「魯迅是同我們的果戈理、契訶夫、高爾基一樣的世界大作家!」他決心把《阿Q正傳》翻譯成俄文,並說:「我如果真的能把這件事做好,也可以算是沒有白來中國了。」曹靖華看著他激動的神情,知道《阿Q正傳》就像一把火,燒得他坐臥不寧了。王希禮又急切地說道:「書裡面還有不少地方看不明白,你一定要幫助我。」曹愉快地答應了。

  王希禮說幹就幹,很快就開始翻譯了,翻譯中一遇到疑難便找曹靖華商量,他們一起議論、琢磨、切磋、推敲和商榷,很多問題經商量後予以定奪,兩人合作得十分愉快,但並不是所有問題,曹靖華都能解答,甚至商量後也難以解決。最後曹靖華說:「這樣吧,咱們把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集中起來,直接向魯迅先生求教。」王希禮瞪大眼睛說:「直接向魯迅先生求教能行嗎?」「他可是有名的大作家啊!」

  經過商量後,他們將解決不了的問題匯集起來,由曹靖華寫信寄給魯迅先生,說明他有一個蘇聯朋友漢名叫王希禮,曹要替王幫忙,信中還附有王希禮的一封信。假託王由上海往漢口,無意中讀到《吶喊》,讓他對中國新文學產生了強烈興趣。同時說他已著手翻譯《阿Q正傳》,擬寄往莫斯科出單行本,請曹轉告魯迅先生懇請其為俄譯本寫序言、自傳並提供一幅照片。很快,在他們熱切期盼中,果真就收到了魯迅先生的回信。1980年,曹靖華在回憶此事時說:「至今我還記得,我和王希禮拆開信時的急切心情和看到魯迅先生詳盡解答所有疑難的高興神色。不久,《阿Q正傳序》、《自敘傳略》和魯迅先生照片都寄來了。我們要求的,魯迅先生全照辦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阿Q正傳》俄譯本是多麼重視啊!魯迅先生在信中不僅解答了疑難,還特意為賭博繪了一張圖,說明『天門』、『角回』的位置和賭法。這第一手的圖解,恐怕是《阿Q正傳》所有外文譯本都不曾得到的最翔實的材料了。魯迅先生那種懇切、認真的嚴肅態度,實在令我和王希禮異常的敬佩,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效法的。」曹靖華還說:「我向魯迅先生求教的第一封信,他是1925年5月8日收到的。第二天即覆信給我和王希禮。這個日期《魯迅日記》中記載有,我也記得分外清楚,因為這是我和魯迅先生通信的開始。」

  查閱《魯迅日記》,那段時間,有如下相關記載:5月8日:「午後……得曹靖華信。」5月9日:「下午……寄曹靖華信,附致王希禮箋。」5月20日:「晚……得曹靖華信。」5月27日:「下午……寄曹靖華信。」5月28日:「午後往容光照相。」6月6日:「晚往容光取照相。」6月8日:「下午以《阿Q正傳序、自敘傳略》及照相一枚寄曹靖華。」

  5月28日《魯迅日記》後面,有一條《注釋》:《阿Q正傳》俄文譯者王希禮向魯迅索序、自傳和照片,魯迅是日往容光照相館照相,次日作《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作者自敘傳略》,後收入《集外集》。這說明自5月8日至6月8日,一個月時間裡,魯迅先生於百忙中,將曹靖華與王希禮兩個素昧平生的青年向他提的所有要求,都一絲不苟地一一解答了。這除了魯迅先生一貫的熱忱、嚴謹、周到、細緻,「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作風外,也確如曹靖華所說:「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阿Q正傳》的俄譯本是多麼重視啊!」魯迅先生在為俄譯本寫的《序》中說:「這裡我是很應該感謝,也很覺得欣喜的事,就是:我的一篇短小的作品,仗著深通中國文學的王希禮先生的翻譯,竟得展開在俄國讀者的面前了……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那麼,這一篇在毫無『我們的傳統思想』的俄國讀者的眼中,也許會照見別樣的情景的吧,這實在是我覺得很有意味的。」在「俄國讀者的眼中,也許會照見別樣的情景」,這正是魯迅先生所期待的。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段時間,《京報》編輯向魯迅先生索稿,魯迅先生便將附在曹靖華信中的王希禮的信給了他們。6月9日《京報》副刊24期以《一個俄國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對於〈吶喊〉的觀察》為題刊出。

  (三)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魯迅先生與曹靖華和王希禮通信及相關事宜,在《日記》中還有如下記載:6月14日:「晚……得曹靖華信。」7月10日:「下午靜農、目寒來並交王希禮信及所贈照相,又曹靖華信及譯稿。」7月13日:「午後……寄曹靖華信。」

  據曹靖華後來回憶:「大約在1925年6月底或7月初,張目寒去開封,抽空去我那裡,也見了王希禮。我們託他將信、王希禮送給魯迅先生的照片等帶給魯迅先生。後來魯迅先生給我們回了信,準確內容記不清了。7月10日張目寒會同臺靜農去魯迅寓所時,將我們的信與王希禮的照片轉交給他。」

  後來,王希禮先於曹靖華離開開封。王希禮離開開封時,曹靖華將魯迅先生住所的詳細地址告訴了他。《魯迅日記》有關魯迅先生與他會面的情況,有這樣的記載:

  1925年8月11日:「午後往北京飯店看王希禮,已行。」同年10月25日,這一天《魯迅日記》載:「下午王希禮來,贈以《蘇俄文藝論戰》及《中國小說史略》各一本。」10月28日魯迅先生去王下榻處回訪:「下午往六國飯店訪王希禮,贈以《語絲》合訂本一、二各一本。」1927年5月27日《魯迅日記》方載有:「上午得王希禮信,五日上海發。」

  後來,《阿Q正傳》俄譯本直到1929年由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書名為《阿Q正傳——俄文版魯迅短篇小說集》。書中除《阿Q正傳》外,還收入什圖金、卡扎克維奇等翻譯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風波》、《故鄉》、《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頭髮的故事》和《社戲》等七篇小說。

  《阿Q正傳》俄譯本出版後,王希禮立即送給曹靖華一本,還請他將另一本轉給魯迅先生。那本扉頁上寫道:「魯迅留念,王希禮贈,一九二九年八月。」連同王希禮當年送給魯迅先生的照片,現均由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

  石耘

相關焦點

  •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在北京35中落成 復原《阿Q正傳》的誕生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昨天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落成。紀念館再現了近百年前魯迅生活創作的場景,復原了《阿Q正傳》的誕生,全面詮釋了阿Q形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介紹,八道灣胡同十一號是魯迅家族離開紹興老家,到北平落戶居住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處宅院,是魯迅經典作品《阿Q正傳》的誕生地。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用「精神勝利法」打敗一切的可憐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文學家,其小說內容高深,諷刺意味深長,包含了對舊社會和人性麻木的極端批判。在當時白話文小說作者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其作品《阿Q正傳》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而阿Q卻只能用精神上的幻想來彌補安慰自己在現實之中受到的不公。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阿Q正傳》電影海報,手繪風格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
    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於1981年將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搬上了銀幕,由陳白塵改編、岑範導演、嚴順開主演。丁先生被選中創作《阿Q正傳》海報並非偶然,他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創作過《阿Q正傳》的插圖,其後他創作的《魯迅小說插圖》也是經典。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阿Q正傳》海報《阿Q正傳》的電影海報沒有體現故事情節,全部以影片人物臉譜為主,人物表情充分體現了人物個性。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在《第一章·序》裡,作者向讀者解釋,在繁多「傳」的名目裡,為何捨棄了「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選擇了「正傳」。其中幾句令人不禁啟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讀魯迅的《阿Q正傳》,現在我們怎樣看阿Q形象
    魯迅寫《阿Q正傳》,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通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魯迅塑造出了阿Q形象,也造就了阿Q精神這個品牌。寫了阿Q的魯迅和演了阿Q的嚴順開,他們都是具體的人,人是血肉之軀,時間一到,就要化作雲煙。而他們塑造的形象,體現的意義,是一種概念,是一種虛化了的東西,將在歷史上永久流傳下去。這種虛擬的概念,就是精神勝利法。魯迅寫的那個阿Q死了,但那個概念還在世上,還在人們的頭腦裡。
  •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不過我倒是覺得你要真正看懂魯迅先生,必須要讀讀他的小說,魯迅先生刻畫出眾多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骨髓和靈魂。《阿Q正傳》裡的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小說中最傳神之筆就是描寫阿Q被打那段,當阿Q被地主趙老爺扇了耳光後,他居然在心裡想:「兒子居然打起了老子。「由此他心中的屈辱減少了許多。
  • 《阿Q正傳》中賭徒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為情節逼真,魯迅拜師學藝
    1921年,魯迅創作《阿Q正傳》時,由於故事情節的需要,小說裡涉及了一些賭博的細節。但魯迅從來不賭博,對賭博的方法和技巧一竅不通。如何才能把小說中賭博的情節寫得逼真呢?思來想去,魯迅打算找一個人「拜師學藝」。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魯迅阿Q正傳:阿Q調戲尼姑十分得意,看客們卻九分得意,差在哪?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對那個特定的時代有深刻的表現之外,阿Q的形象可以說是永不過時的。阿Q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體中,潛伏在周圍的環境中,阿Q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就結合小說文本探究一下阿Q的具體形象,藉此來窺探潛伏在我們生存空間中的這個無處不在的影子。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
  • 魯迅作品沒有退出教材,他原著的電影除了《阿Q正傳》,還有啥?
    很長時間以來,坊間一直流傳魯迅作品退出初中教材的傳言。近日有關媒體報導:國家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澄清,魯迅作品並沒有退出初中教材。在最新的語文教材中,小學教材選入了兩篇魯迅的作品,其中就有《少年閏土》(節選自《故鄉》),而初中教材選入了五篇魯迅的作品。討論教材並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想要討論的是:魯迅的經典作品在大銀幕上的呈現。應當說,在影視作品異彩紛呈的80年代,我們還的的確確看到了幾部經典的魯迅原著的電影作品,首先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
  • 魯迅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小說,不是《阿Q正傳》而是這篇,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魯迅小說,大多數都集中在這幾篇: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們很多人認為寫的最好的卻集中在《阿Q正傳》這一篇小說上,什麼「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什麼「劣根性」等等觀念,魯迅都在這篇小說裡有所集中的體現,但魯迅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卻並不是這篇,如果你喜歡讀書和寫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細的品讀這篇文章來對魯迅的美學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 再讀《阿Q正傳》,小說中的人物吳媽與小時候感覺很是不同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自誕生後影響深遠,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讓人難忘。本文談的是書中的女傭吳媽。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根據小說《阿Q正傳》拍攝過一部同名影片,上映後讓更多的國人熟悉了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同時也加深了閱讀過這篇小說的國人對小說的更深刻理解。
  • 《阿Q正傳》:我們是否也活成了阿Q的樣子
    《阿Q正傳》:我們是否也活成了阿Q的樣子《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相信對於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內容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在這裡筆者不再過多贅述。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極為成功的典型農民形象:阿Q。
  • 《阿Q正傳》:阿Q扔出去的那塊石頭,包含了哪些心理隱秘?
    《阿Q正傳》發表於1921年,至今將近百年。問世以來,阿Q這個人物一直活躍在讀者腦海之中,成了我國文學畫廊中最為經典的形象之一。阿Q身上,熔鑄了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洞察,每一個人似乎都能從阿Q身上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正如茅盾所說的:「我們不斷地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帶著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正傳》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正是由於魯迅在這篇作品中包含了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