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我們是否也活成了阿Q的樣子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相信對於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內容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在這裡筆者不再過多贅述。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極為成功的典型農民形象:阿Q。
阿Q的第一個特點便是善於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總是從幻想中求得勝利、從精神上戰勝對方,而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則是一敗塗地。別人打了他,他雖然感到生氣、憤懣,但是不敢說出一個不字,只是在心裡默默地念叨:「就當是被兒子打了」,仿佛這樣就能夠減輕他所受的傷害。再比如他被別人捏著辮子打了之後,能夠自貶為「蟲豸」,自身的尊嚴在他眼裡似乎無足輕重,他甚至還為自己這樣的行為而感到自豪,因為他是這世上第一個可以自輕自賤之人,只要是所謂的「第一」,那這件事就是好事一件。
我們可以看到,像阿Q這樣的性格表現,一般被稱之為「精神勝利法」,將現實中的失敗設想為精神的勝利,以此來逃避現實,沉溺在假想的狂歡之中——不得不說,這樣的思想狀態值得引起我們的警惕。當我們讀完《阿Q正傳》後,在為阿Q的命運感到同情、為他的心態感到好笑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活成了阿Q的樣子?有時候當我們很想買一件心儀的商品,但是卻並不能支付的起,這時我們就會像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那樣,心裡安慰自己這個商品並沒有多麼好,自己也並不需要。或者有時候,當我們在單位競爭某一個項目時,自己落選了而一個平時看上去不甚出色的同事爭得了這個項目,這時可能我們內心難免會有「也許這個人走了後門」的想法,甚至暗地腹誹上司的有眼無珠。
這種時候,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精神勝利法」所構築的幻覺之中,下意識地對現實的情況逃避了起來。我們應當承認,適當的精神勝利法對我們是有好處的,這樣做可以讓我們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可以讓我們放棄掉一些我們無法挽回的事。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過度的精神勝利法是沒有好處的,它不會解決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真正的苦惱,只會讓壞事變得更糟。所以這麼看來,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阿Q正傳》這本書依然會對我們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所以我們應當在閒暇之餘,抽空找這本書再細細品讀幾番,以此作為高揚於我們頭頂上方的警鐘,讓它時刻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