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我們是否也活成了阿Q的樣子

2020-12-18 婷婷說悅讀

《阿Q正傳》:我們是否也活成了阿Q的樣子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相信對於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內容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在這裡筆者不再過多贅述。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極為成功的典型農民形象:阿Q。

阿Q的第一個特點便是善於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總是從幻想中求得勝利、從精神上戰勝對方,而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則是一敗塗地。別人打了他,他雖然感到生氣、憤懣,但是不敢說出一個不字,只是在心裡默默地念叨:「就當是被兒子打了」,仿佛這樣就能夠減輕他所受的傷害。再比如他被別人捏著辮子打了之後,能夠自貶為「蟲豸」,自身的尊嚴在他眼裡似乎無足輕重,他甚至還為自己這樣的行為而感到自豪,因為他是這世上第一個可以自輕自賤之人,只要是所謂的「第一」,那這件事就是好事一件。

我們可以看到,像阿Q這樣的性格表現,一般被稱之為「精神勝利法」,將現實中的失敗設想為精神的勝利,以此來逃避現實,沉溺在假想的狂歡之中——不得不說,這樣的思想狀態值得引起我們的警惕。當我們讀完《阿Q正傳》後,在為阿Q的命運感到同情、為他的心態感到好笑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活成了阿Q的樣子?有時候當我們很想買一件心儀的商品,但是卻並不能支付的起,這時我們就會像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那樣,心裡安慰自己這個商品並沒有多麼好,自己也並不需要。或者有時候,當我們在單位競爭某一個項目時,自己落選了而一個平時看上去不甚出色的同事爭得了這個項目,這時可能我們內心難免會有「也許這個人走了後門」的想法,甚至暗地腹誹上司的有眼無珠。

這種時候,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精神勝利法」所構築的幻覺之中,下意識地對現實的情況逃避了起來。我們應當承認,適當的精神勝利法對我們是有好處的,這樣做可以讓我們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可以讓我們放棄掉一些我們無法挽回的事。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過度的精神勝利法是沒有好處的,它不會解決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真正的苦惱,只會讓壞事變得更糟。所以這麼看來,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阿Q正傳》這本書依然會對我們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所以我們應當在閒暇之餘,抽空找這本書再細細品讀幾番,以此作為高揚於我們頭頂上方的警鐘,讓它時刻長鳴。

相關焦點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1921年到1981年,阿Q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而與之比較的是1981年大陸版電影《阿Q正傳》,在分析差異時我們便不得不考慮小說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差異,還有兩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不同。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讀魯迅的《阿Q正傳》:喪失「自我」的人,最後都活成了阿Q
    喪失「自我」的人,最終都會活成阿Q。職場中的阿Q,喪失「自我」的逆來順受「明天上午交個策劃,現在都快下班了,怎麼來得及」、「周末又要加班,還不給工資」、「那明明是我做的策劃,經理居然說是他的」、「唉,忍一忍就過去了……」仔細看看周圍,工作中的阿Q是不是不斷在上演?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阿Q正傳》觀後感
    今天周末閒來無聊,打開電腦無意間發現了阿Q正傳這部影片,於是我就認真的觀看起來了,起初自己還吃著零食,帶著幾分嬉笑觀看這部影片,慢慢的隨著劇情的發展,心情也沉重起來,感嘆阿Q的生活悲催,底層勞動人民被壓迫的苦難,最後竟然被判決成死刑,舊社會就是人吃人的世界,顛倒黑白的世界。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電影劇照中的阿Q那麼阿Q為什麼叫做阿Q呢?電影劇照中的阿Q那麼為什麼一個底層人民的故事要用正傳這樣的字眼來寫呢,魯迅說正傳是為了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值得關注的正事,要給人正式的感覺,便用了正傳這樣的字眼。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阿Q正傳》也被拍成了電影廣為人知,由嚴順開主演的阿Q深入人心,啼笑皆非。該影片主要揭示了在舊社會的壓迫下思想深受璀殘的場景。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 《阿Q正傳》:阿Q扔出去的那塊石頭,包含了哪些心理隱秘?
    《阿Q正傳》發表於1921年,至今將近百年。問世以來,阿Q這個人物一直活躍在讀者腦海之中,成了我國文學畫廊中最為經典的形象之一。阿Q身上,熔鑄了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洞察,每一個人似乎都能從阿Q身上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正如茅盾所說的:「我們不斷地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帶著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正傳》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正是由於魯迅在這篇作品中包含了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 讀魯迅的《阿Q正傳》,現在我們怎樣看阿Q形象
    魯迅寫《阿Q正傳》,其目的在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通過阿Q暴露落後農民的不覺醒,從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一種警醒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魯迅塑造出了阿Q形象,也造就了阿Q精神這個品牌。但是我們不提倡精神勝利法,也不反對它。因為這是人的一種生存態度、生存方法,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適應。存在即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種緩衝劑。(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就拿這部《阿Q正傳》來說,小說只有2.62萬個字,可卻誕生了多少金句!比如趙太爺對阿Q說:「你也配姓趙?」現在「姓趙的」已經成了權勢的代名詞。竊格瓦拉成了許多人的精神領袖,其實這些都是魯迅玩剩下的。我們前面說了,阿Q是個高度概括化的形象,想要在影視劇裡具象化對演員有著極高的挑戰,稍有不剩就是個四不像。但嚴順開很好地演活了阿Q這個角色。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 《阿Q正傳》中阿q形象及其創作特色。
    《阿Q正傳》創作特色:(1)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魯迅嫻熟的運用典型化的創作方法,採用了融現實與歷史於一爐的手段,「雜取種種人」,創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從而使典型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量。(2)小說採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現手法。
  • 張慧峰|阿Q正傳之魯鎮見聞
    文|張慧峰 編輯|燕子 圖片|均來自網絡 阿Q近來很不爽,自己獨創的「精神勝利法」,被那個叫魯迅的人給寫進了《阿Q正傳》,這倒沒什麼,自己不也是出名了嗎?關鍵是王胡、小D輩們也學會了「精神勝利法」,而且據王胡、小D們說,《阿Q正傳》中自己被殺頭了,難怪自己和王胡一見面,王胡扭頭就跑,大喊什麼「鬼來了」之類的話,而且,那個魯迅太有名氣了,這篇《阿Q正傳》竟成了世界名著,這事情傳得沸沸揚揚,大概「地球人都知道」了。阿Q確乎沒死,這一點阿Q自己是知道的,而且,最近阿Q去了一趟魯鎮。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未莊流浪僱農阿Q悲劇的一生。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好書推薦|阿Q正傳
    今天給各位推薦一本魯迅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就算沒有看過這本書的,想必也聽說過阿Q的大名,那是魯迅先生筆下和另一位「孔乙己」一樣出名的人物。喜歡玩梗的知道孔乙己有很多名言名句,名場面。「偷書、茴香豆、排出四個大錢」等等,那麼說起阿Q除了滑稽大家又知道他多少呢,人物和我們能有怎樣的交集呢?
  • 俄譯本《阿Q正傳》的誕生:王希禮翻譯魯迅名著
    (二)  過了幾天,王希禮看了《阿Q正傳》後非常興奮地對曹靖華說:「魯迅是同我們的果戈理、契訶夫、高爾基一樣的世界大作家!」他決心把《阿Q正傳》翻譯成俄文,並說:「我如果真的能把這件事做好,也可以算是沒有白來中國了。」曹靖華看著他激動的神情,知道《阿Q正傳》就像一把火,燒得他坐臥不寧了。王希禮又急切地說道:「書裡面還有不少地方看不明白,你一定要幫助我。」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阿Q正傳》是作為連載小說首發的,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於《晨報》副刊,約3.3萬字。在魯迅的小說寫作史上,《阿Q正傳》的篇幅最長、場面最大、人物眾多,最關鍵的是,氣足,手穩,那是一個小說家的巔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