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說,中國酒企編幾個故事和傳說,也是為了白酒文化自信,為了讓外國人喜歡上白酒,無傷大雅。他們可能不太明白,「講好故事」不是胡說八道。建立在謊言上的「白酒自信」,毫無魅力,也很容易被人戳穿。
文 | 劉文昭
年末慶典多。在一項名為「2019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語出驚人:為傳播中國酒文化,要堅定白酒文化自信——白酒是蒸餾酒中對健康最有益的,其他酒不可比。
此言一出,網友一片譁然。
「一類致癌物加上點有益成分,就對健康有益了?」
在慶典上,面對如何將中國白酒文化傳播地更廣這個難題,孫寶國院士不緊不慢講了三點。
第一,白酒的英文應當直譯為baijiu,伏特加、白蘭地都是音譯的,我們也要音譯。
第二,要堅定中國白酒文化自信。首先要講好中國白酒的健康故事——中國的白酒是所有蒸餾酒中對人體健康最有益的。因為它涵蓋3000多種微量成分,其中有幾百種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功能性物質,這是其他酒不可比擬的。
第三,每個白酒廠商都要講好自己的故事,構成一個中國白酒的完整故事。
先科普一下蒸餾酒。所謂蒸餾酒,是指利用穀物、水果或蔬菜在經過酒精發酵後的產物為原料,以蒸餾方式所製造出的酒。蒸餾能提升純度,減少其他成分(如水),增加酒精濃度。中國白酒、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金酒、朗姆酒號稱世界六大蒸餾酒。
孫院士的話遭遇網友抨擊,是因為與公眾的常識相悖。
網友評論
任何酒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都是酒精,而酒精是公認的一類致癌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每死亡25人就有1人與飲酒有關。
正如知名科普作家菠蘿所說,做啥事兒都是個利弊權衡。白酒是個複雜的混合物,含一些有益的活性物質,一點也不奇怪。「你去分析下水道的汙水,也能找到各種有益活性成分。」
但為啥沒人喝汙水?因為裡面糟粕比精華多。
最後,世界上生產蒸餾酒的商家成千上萬。有誰檢測了所有商家的蒸餾酒?標準是什麼?方法知否權威?正如網友所言,這些問題回答不了,孫院士的豪言,在外國酒商眼裡就是個笑話。
為了所謂的白酒文化自信,還有人不惜編造謊言
這幾年白酒行業利潤豐厚,白酒研究者有錢有面兒。其中一些人就像祥林嫂一樣,整天把推廣白酒文化掛在嘴邊。
以孫寶國院士為例,除了堅持白酒的英文應當直譯baijiu,他還呼籲把優質白酒納入外事禮品贈送名單;利用一切機會向國際社會推介中國白酒;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白酒出口……
如果說孫院士的建議還算正常,一些研究白酒起源的人就顯得有些不靠譜了。
過去,中國白酒有起源於東漢、唐代、宋代、元代等說法。據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賽時介紹,經過學者考據,關於中國蒸餾酒起源於何時,在歷史學界已經爭議不大——基本認為是在元朝,蒸餾法從域外傳入中國。
但元代、域外這些詞,顯然不夠「源遠流長」,於是一些酒廠或釀酒學者,都試圖把中國白酒的起始無限前推,藉以證實自己的酒歷史久遠。
對於這些說法,王賽時已做過解答——蒸餾器是蒸餾酒的必備工具,有了蒸餾器才能生產蒸餾酒,這是酒界常識。然而,蒸餾器並不一定非去蒸餾酒,還可以蒸餾其它物質。
中國古人的確發明了許多蒸餾器,但都不是用來蒸餾酒的。比如東漢的蒸餾器是用來煉丹的(將丹砂分解出汞);宋金時代,開始仿製大食國蒸餾器,但也不是蒸酒,而是自取花露,製作薔薇水(古人對香水的總稱)。
公元一世紀的煉丹蒸餾器,上海博物館藏
金代的薔薇水蒸餾器
據學者考證,直到明清時代,中國的燒酒還只局限在平民階層,上流社會飲酒還是喝黃酒。當時的人並不喜歡高度酒,《清詩鐸》中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鬥」,正是當時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釀酒蒸餾器
這種趨勢在清代中期發生變化,白酒逐漸成為主流。為何出現這種現象?王賽時認為,「清中期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簡單說,就是白酒度數高,大家喝醉的成本低。
當然,歷史問題可以討論,有了新發現也可以推翻既有結論,但一些釀酒學者沒有新證據,卻依然咬定東漢起源說,就顯得有些強詞奪理了。
跟這些釀酒學者相比,一些廠家搞宣傳的底線更低些。
近年來,一些酒廠主打健康白酒,大肆宣傳「大酒傷身,小酌怡情」。實際上,國外學者的研究顯示,除了適量飲用葡萄酒可能有利於心血管健康外,即使每天喝25克的小劑量酒精,也會導致多種疾病發病風險明顯增加。
還有一些酒企杜撰歷史,慘遭打臉。2010年,汾酒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李秋喜首次公開指出:「四川、貴州等地很多知名企業此前都稱自己的酒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完全是虛假宣傳。」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此後,「茅臺獲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獎」被人起底:茅臺對外宣稱獲得的金獎,實際上只是銀獎,在獲獎的六個等級中只排在第四等(巴拿馬博覽會共設獎六等,分別是:Grand Prize(大獎章)、Medal of Honor(榮譽獎章)、Gold Medal(金獎)、Silver Medal(銀獎)、Bronze Medal (銅獎)、Honorable Mention(榮譽獎)。
而據《看歷史》雜誌考證,茅臺津津樂道的「怒擲酒瓶振國威」勇奪「金獎」的故事,最早見於1982年《旅行家》雜誌上一篇《坎坷兩千年,酒香飄萬裡——漫話茅臺酒》的文章,原文是「展覽會開幕後,有人不慎,把擺在地上的一瓶茅臺酒踢翻,結果瓶破酒流,香氣四溢,轟動博覽會。這也許是傳說。但……」
可文中 「這也許是傳說」的後綴,但在此後類似的報導中,「這也許是傳說」再沒有與「怒擲酒瓶振國威」一同出現。
讓外國人喜歡白酒,靠「胡說八道」可不行
近年來,不少酒企都想搞「國際化」,但結果令人失望。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白酒的出口量僅佔產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出口的大多也是賣給海外華人。
如何讓外國人愛上白酒,不少人想到了中國文化這個賣點。孫院士一直堅持白酒要翻譯成baijiu,也是想藉此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和軟實力。可這對海外銷量能有什麼幫助嗎?
要知道,白酒海外銷量差,原因很多:度數太高,味道奇特,包裝奇怪,價格高……問題非常具體。
讓外國人接受的可能也不是沒有,美國釀酒顧問桑德豪斯即表示,從酒類的傳播歷史看,幾乎沒有什麼口味不被人們接受。「和其他酒相比,龍舌蘭的口味就很特殊。但經過巧妙的市場營銷,配合美味的餐前甜點,龍舌蘭酒在西方市場也有了一席之地。」
也有人建議白酒對外銷售改變包裝,讓白酒看起來更時尚,同時降低度數,也可借鑑日本清酒的海外推廣經驗。
龍舌蘭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酒企編幾個故事和傳說,也是為了白酒文化自信,為了讓外國人喜歡上白酒,無傷大雅。
他們可能不太明白,「講好故事」不是胡說八道。建立在謊言上的「白酒自信」,毫無魅力,也很容易被人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