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化旅遊委、市文聯共同開展的全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就將全面開啟「綦江篇章」。市內外各大主流媒體將合力推介綦江,帶大家一起走進南州大地,觀山水長卷,會人文故舊。當天的重慶日報將專版推出「區縣故事薈」綦江篇;當晚18:30的《重慶新聞聯播》片尾則將播出綦江「炫彩60秒」文化旅遊頻,並且連播3天。重慶衛視21時15分《書記曬文旅》專欄、重慶新聞頻道21時30分《書記曬文旅》專欄還將播出綦江區8分鐘完整版推介視頻;當天晚上21時40分重慶新聞頻道《這裡是重慶》欄目還將配套播出綦江文旅的相關情況。以上內容,都將在華龍網活動專題裡精彩呈現。
「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
這首歌謠,在綦江區廣為傳唱。歌謠中的石壕鎮,地處綦江區最南部,與貴州習水、桐梓兩縣接壤。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經過石壕,並與當地百姓結下魚水深情。綦江,也成為中央紅軍長徵到重慶的唯一過境地。
中央紅軍到綦江
1935年1月15日,紅一軍團第一師二團進駐綦江安穩羊角,扼守堯龍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埡關隘,監視駐紮在貴州酒店埡、綦江九盤子一帶的川軍二十一軍模範師第三旅廖海濤部隊和駐紮川黔邊界的川軍二十一軍模範師第四旅潘佐部隊,這一突然軍事行動,迫使蔣介石和川黔軍閥不敢輕舉妄動。而此時,對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遵義會議已於1月15日至17日順利召開。
遵義會議後,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於1935年1月20日制定了《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決定兵分兩路進發,一路由毛澤東等帶領中央縱隊從桐梓城北翻過馬陵崗進發赤水,一路由周恩來等率紅一軍團從松坎進佔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慶之勢,牽制川軍兵力,然後迅速轉道赤水。1935年1月20日,紅一軍團直屬隊和第一、第二師8000多人在周恩來、董必武以及軍團長林彪、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領下,以紅一師作前衛,紅二師作後衛,於當日下午到達石壕,紅二團也奉命從羊角出發趕往石壕。
紅軍駐紮石壕期間,軍團部設在石壕場上的禹王廟,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保衛局長羅瑞卿等住在廟內。1月22日凌晨,部隊開拔,經梨園壩向貴州溫水、良村、東隍等地進軍赤水。中央紅軍長徵過綦江,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
在中央紅軍抵達石壕前,當地土豪劣紳四處造謠:「紅軍來了,男女老的活埋」、「娃兒煮來吃、青年婦女要遭搶」。
許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盲目躲避紅軍,而當他們回家時卻發現,家裡不僅沒有任何損失,紅軍住過的地方還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眼見紅軍隊伍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綦江百姓接受和理解了紅軍宣傳的革命道理,開始暗中幫助紅軍,甚至加入紅軍隊伍。安穩羊角農民杜福生冒死為紅軍帶路、石壕農民李樹清一家冒死保護紅軍傷員、永新少年戴成富當紅軍、紅軍司務長執行紀律被敵殘酷殺害等故事流傳至今。
張學成攝
石壕紅軍烈士墓
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長徵駐紮綦江期間,犧牲了5名戰士。解放後,為了紀念這5名紅軍烈士,綦江專門修建了石壕紅軍烈士墓。
紅軍橋
位於綦江區石壕鎮兩河口,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73年),原名「兩河口大橋」。這座橋見證了當年中央紅軍到綦江的歷史,當地群眾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紀念我們的紅軍,將這座橋改稱為「紅軍橋」。
來源:大美綦江 | 古峨 尹向寧
:吳晶晶值班編委:馬小玲 總:孫 萍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