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似乎總是這樣,越想要什麼,最後越是事與願違。你愛上一個人,因為過於喜歡,就不顧一切地去追求,結果這陣勢往往嚇跑了對方;你瘋狂地想獲得成功,卻被過於炙熱的欲望堵住了雙耳,聽不到成功敲門的聲音。其實只要排除一切雜念,就可以寧靜以致遠,得到自己所嚮往的一切。
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在追問原因時,很多人都忘了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過的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一個人失去了心靈的寧靜,無論他追求的東西是什麼,最終都會帶來痛苦的折磨。
我們一直都在苦苦追尋心安的秘籍,奮力捕捉成功的機遇。但幸福敲門的聲音往往是輕輕的,只有懷著一顆浮華散盡之後的寧靜之心,才能聽得見它的召喚。唯有讓浮躁的心情沉寂下來,讓焦慮的頭腦平靜下來,讓紛雜的思緒舒緩下來,排除一切雜念,才能夠在喧囂中求得寧靜,簡單篤定地做好該做的事,收穫水到渠成的結果。
一位朋友講到,自己每次咳嗽時,母親都會給她泡點陳皮茶。長大後,她離家在外,橘皮也留下來曬乾,學著母親的樣子來做陳皮,但味道卻總是淡淡的。後來,母親告訴她:「光曬乾是不行的,陳皮至少要經過三蒸三曬。」
她這才了解到,原來母親做的陳皮,有些是存儲了十幾年的,且經歷了一道道煩瑣的工序:買來成熟的橘子,泡泡鹽水,細細刷掉皮上打的蠟,等水幹了,剝皮,擺造型,白瓤衝上,選個通風、光照好的地方曬乾。幹橘子皮入蒸鍋,水開後蒸上十幾分鐘,等蒸透的橘子皮再次晾乾以後,再蒸,再曬。
如此循環三次,橘子皮顏色便逐漸變紅,掰下一小塊嘗嘗,辛香之餘,還帶有一絲甜味。之後,密封收藏,等它慢慢發酵。
傳授了做陳皮的技藝後,母親不禁感慨:「只要路子正,耐得住,等得過,沒有幹不成的……」她知道,母親是嫌她做事太浮躁,藉此給她講講道理。
她和母親坐在屋子裡,聞著陳皮散發的清香。她恍然覺得,母親的人生就像是陳皮的製作過程。她在磨鍊中堅持,逐漸褪去稚嫩,變得沉穩而平靜;面對那些功利的誘惑、擾亂人心的雜質,始終都未動搖。
再想,陳皮的蛻變無法依靠外力,只能靜靜地在漫長的時光中發酵,如同人在這世間行走,滿眼皆是過客,唯有堅守本心,與己相對,方可經得起平淡的流年,慢慢散發出越來越甘醇的芬芳。
再次離家的時候,她向母親告別,抱著一罐上好的陳皮。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她要像母親一樣,像陳皮一樣,在寧靜中獲取力量,品味陳釀的幸福。
寧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態度。身在五彩斑斕、充斥名利的世界中,要保持寧靜,不必離群索居,因為真正的寧靜來自內心。
與其去做孤雲野鶴,不如保持靜若止水;與其避開喧囂,不如在心中修籬種菊。懷著一顆平常心,尋找一份心曠神怡的安靜,在紛繁複雜中澄清自我,安然篤定地堅持,才能在幸福來敲門時,收穫長遠的幸福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