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參觀設施農業
2013年12月16日,原大港海濱街、港西街,合併成立了新的天津濱海新區海濱街辦事處,成為天津濱海新區推行街鎮改革,實施「擴權強街」政策的重點街鎮。新成立的海濱街轄區總面積19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0.3萬人,街道下轄6個行政村和32個城市社區。如今的海濱街資源整合效果明顯,功能疏理運行順暢,實力相加效率更佳,真正實現了「1+1>2」的社會效應。尤其是在服務居民和農民方面,圍繞城區特點和農民需求,推行「五分鐘便民流水線」、「休閒觀光綠色產業」,形成了特有的「海濱模式」。這個服務於二十萬群眾並不斷壯大的新型街道正在朝著生態文明、宜居環保的方向大闊步前進。
創新社區管理居民辦事更便捷
日前,記者來到天津濱海新區海濱街西苑社區服務站,一層大廳內「服務只有起點、滿意沒有終點」的警示語頗為醒目,勞動保障、計生工作、黨建工作、民政工作、城管衛生、經濟安全等涉及居民社會生活的職能部門依次集聚;二、三層分布著心理指導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社區學生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樓梯間則掛滿了轄區居民創作的攝影、織繡、繪畫、書法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原來在社區辦點事,不但上下樓要跑好幾趟,而且有時候還要去好幾次,挺麻煩。自從社區把綜合服務大廳改成『民情流水線』服務後,程序簡化辦事效率更高了。」一位辦理獨生子女二孩準生證的李先生說。
西苑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燕告訴記者:「我們積極搭建便民服務平臺,採取接待有窗口,服務一條線的運行方式,將計生、民政、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黨團服務、社會救助等近20項涉及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全部下沉到一樓的社區綜合服務大廳,與居民實行面對面、零距離的『一站式』服務。無論居民辦理的業務程序多麼複雜,在這裡就像操作流水線一樣,清楚明白順暢,一般事項五分鐘就能辦結,提高了服務效率。」
該街負責社區建設的相關領導介紹:「海濱街32個社區,85%的社區都普遍建立了服務流水線平臺。北苑社還結合社區特點,成立了特色服務區,設有紅娘站、半邊天家園、計劃生育諮詢室、舞蹈廳、道德講堂、市民學校、青少年活動陣地、黨員活動陣地等。」
探索傳統農業向休閒觀光農業轉變
海濱街還下轄了6個行政村,農業人口超過萬人。圍繞濱海新區打造「美麗鄉村」的統一部署,海濱街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參與設施農業種植,集中力量,借勢求強,將農業與休閒觀光相結合,延伸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探索出從傳統農業向休閒觀光農業轉變的新路子。
該街利用沙井子三村擁有1000畝精品冬棗園、200畝「百果園」、2000米的葡萄長廊、200畝鄉村垂釣園的資源優勢,自2004年起規劃建設了四季田園,田園佔地面積5000多畝,分為「農業示範區、觀光採摘區、石油景觀區、濱水娛樂區」等八大景觀。2008年,該村一期規劃100畝,建設了50個大棚,成功種植出了芹菜、生菜、油麥菜等葉類蔬菜,向設施農業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同年,該村被授予天津市十大美麗鄉村。伴隨幾年的發展,四季田園已初具規模,成為濱海新區南部頗具吸引力的休閒旅遊景區。
2011年,該村又與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國航天生物濱海太空蔬菜育種示範基地」,展示太空成果,開創特色旅遊。在海濱街沙井子三村的四季田園生態園,記者看到,6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內,村民王文春正忙得不亦樂乎,他管理的太空蔬菜基地每逢周末能迎來200位左右的遊客,平時每天接待人數也能達到近百人。
談到街道觀光農業的發展,該街主要負責人說:「下一步,我們將以設施農業生產為基礎,以提高人居生活品質為目標,打破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作為兩大驅動『引擎』,開發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城鄉之間互動互融,不斷拓展觀光農業的發展空間。有條件有特色的農田進行『精雕細琢』,賦予它文化內涵和生態價值,使其成為市民休憩的家園。」
整合社區資源服務平臺更寬闊
近年來,藉助天津濱海新區實施「強街強鎮」戰略難得的機遇,海濱街以街企共建為抓手,積極與大港油田協調相關事宜,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持,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了24個面積為8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站建設項目的用地問題,項目建設還得到了大港油田企業的資金支持,油田還投資對其中5個社區服務站增建800平方米,使社區服務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擴充。
同時,街道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實施陽光救助、陽光助學、醫療救助、「一家一策」救助等四助措施,構建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以日間照料中心為依託、以老年活動中心為陣地,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2013年以來,街道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建立了街企共駐共建機制,探索為民服務新模式;在北苑社區成立由油田物業公司、退休辦和居委會共同參與的社區綜合服務辦公室,三方合署辦公,共同管理,讓居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一站式」服務的便利,街道下一步繼續完善並在其他條件相對成熟的社區大力推廣這一創新舉措。
綠色產業助農民就業增收
進大棚、種以前沒接觸過的「綠色」蔬菜,沙井子三村村民們在起初是有一定顧慮的,王少軍是村裡第一批「進大棚」的農戶,他告訴記者,「大棚要比傳統土地投入大,街道就給每個大棚資金補貼,同時,街道還專門聘請農業技術員進村、進大棚指導我們種植知識,因此,最後實現豐收、增收是水到渠成的事。」目前,該村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建設了606個大棚,村民們也因為承包大棚走上了致富路。一個村民樂呵呵地說起了生活的變化,「現在我們每天在大棚裡上班,一年下來少說也收入四萬元,大棚成了我們致富的搖錢樹。」「現在,一年四季我們都有進項,春天有杏,夏天有各種瓜果,秋天有冬棗,冬天有蔬菜。」為幫助農民打開市場,該街充分發揮合作組織的市場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開拓銷售渠道,最大限度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海濱街農業服務中心黃主任告訴記者:「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旅遊、鄉村旅遊,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收入,生態園建設解決周邊600餘人就業,收入也成倍增長,同時發展生態農業旅遊還促進了鄉村文明建設,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
海濱街道辦事處主任竇文生:以「強富美」為目標建設美麗街鎮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強富美』是中央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總要求。」竇文生在談及海濱街總體工作時特別強調,作為涉農街道,整合後的海濱街也要以「強富美」為基本要求,以服務和創新社會管理為基本任務,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三區」聯動為載體,全力推進美麗街鎮建設。
在街道社區服務方面,海濱街重點突出創新。「街道社區作為基層組織,要重點做好社會管理與創新,其落腳點就是服務,即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完善服務功能,關鍵點就是創新,讓社區服務更加親民快捷。」竇文生告訴記者,在創新基層社區服務模式上,海濱街發揮街道整合後的資源疊加優勢和政府的資源配置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與駐街企事業單位的共駐共建機制,促進街企聯動,資源共享。積極推廣北苑社區依託街企共建打造的「五分鐘便民流水線」成功經驗,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和社區綜合辦公室,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務。
「美麗街鎮並不只是一個口號,反映在人們實際生活中就應是環境更美,生活更富裕。近來,我們大力改善社區環境,建設了大型市民廣場、露天公園。在農村,積極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和生活方式,使基礎設施明顯改觀,使村莊建設水平顯著提高,正在努力打造著保持田園風光、融入現代生活的美麗鄉村。」竇文生表示,促增收離不開「強街強鎮」的打造。「首先在發展生態農業上,我們有長遠的考慮。發揮農業合作社作用,搭建農校、農企、農超對接平臺,實現產品與市場的高效連結,擴大設施農業規模,搞好蔬菜、水果的團購批發和訂單種植,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通過農業的增效、增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其次仍要保持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緊緊抓住工業發展這條主線,堅持『規劃先行、有序建設』的原則,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以此帶動城鎮化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竇文生說:「總之,街鎮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為群眾辦好事,讓轄區群眾盡享改革紅利。」(記者 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