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歷史沿革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香港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裡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籤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籤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香港的歷史沿革

    早在遠古時代,香港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後,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將之納入秦朝的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並從中原遷移了50萬商人和罪犯到這一地區進行守衛和開發。自秦始皇開始,香港地區就一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直到英國侵佔香港以前,從未間斷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因為嶺南太遠,鞭長莫及,對趙佗採取了安撫政策,封為南越王。劉邦死後,趙佗又鬧獨立,朝廷多次徵伐無功,只好再派人去賞賜慰勉,趙佗才除去帝號,臣服於漢室。漢朝在這裡設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個郡。香港地區劃歸南海郡博羅縣管轄。此後,一直沿續到西晉時期。

    東晉成帝鹹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併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肅宗至德二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又歸東莞縣管轄。明神宗萬曆元年,廣東巡海道副使劉穩,奏準朝廷,將東莞縣濱海地區劃出另設一縣,名為新安縣。自此,香港地區改屬新安縣管轄。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鹹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

屈辱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

    英國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是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鴉片販子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頓使中國陷入災難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銀從中國滾滾流出,使清政府的財政發生嚴重危機,白銀外流的結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業普遍蕭條和衰落,鴉片煙毒已在中國泛濫,對此,當時愛國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就憤怒地說;"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1839年虎門銷煙

    由英國對華掠奪而釀成的鴉片濃煙滾滾,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這時,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禁菸派)揮起中華之劍,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的鬥爭,領導了震撼世界的禁菸運動。1839年3月,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達廣州查辦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來到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下令把已繳獲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菸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義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國人在他所撰寫的《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書中,就指責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給英國國旗帶來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國的鴉片販子和工業資本家不甘失敗,加緊活動,催促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6月,由540門大炮裝備起來的48艘艦船,乘載著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徵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於是,這場由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目的在於打開中國門戶,謀取英國在中國的最大得益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無能的官僚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議和,並同時把林則徐職查辦清政府的驚恐與無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1841年1月,英軍以武力強佔香港島,2月攻佔虎門,5月進犯廣州。1842年,英國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後攻佔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南京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二、香港的割讓

    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佔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英國強佔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上和經濟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火燒園明圓。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於10月24日籤訂《北京條約》。就這樣,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侵佔九龍半島南部後,不久又圖謀佔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籤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致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徵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佔領。

    三、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1898年清政府將九龍半島租與英國九十九年。
圖為中英官員在邊界樹碑

    香港總督,又稱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擔負最高首長職責的人。按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誥》的規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皇的全權代表。港督之下設立四個系統,構成港英統治政權:(1)諮詢性質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為首的行政機構,(3)以首席按察司為首的司法機構,(4)受命於英國國防部的駐港英軍。此外,還設立一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輔助港督行使職權的兩個重要機構。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員,還包括: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等。駐港英軍,是英國維護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英國自強佔香港以來,在香港一直保持著一支數量相對穩定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源於英國的法律與司法體制,是英國對香港實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國除了從政治上實行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外,還從經濟上確保英資財團在香港的特權地位。英資財團是指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資本財團,主要有滙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等。英資財團大都創業早,長期插足香港經濟,與港英政府關係密切,對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英資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擁有發行港幣的特權;英國大東電報局通過它附屬的香港大東電報和香港電話公司,獨佔了香港對外通訊和全市電話、電訊服務;英資的地產公司擁有香港大批地產物業等。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社會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

    四、二戰時日本佔領香港

    淪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區呈現出和平安閒的氣氛。電影院場場滿座,酒巴間坐滿了客人,舞場裡不斷傳出爵士音樂,年青人成群結隊地到新界農村郊遊。還不足三個星期,聖誕節就要到了。只是在前兩、三天香港政府舉行過幾次開玩笑般的防空演習。誰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聽到了隆隆的飛機轟鳴聲,猛烈的炸彈爆炸聲和高射炮還擊聲。人們預想不到的香港戰役開始了。在戰鬥機的掩護下,三十六架日軍輕型轟炸機空襲了啟德機場、九龍水上飛機停泊等處。機場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彈擊中。就在同一天,日本還襲擊了美國海空軍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12月8日,在空襲啟德機場等地的同時,日本陸軍兵分四路,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在垃圾灣防線,大部分地段英軍略作抵抗就紛紛後撤。僅在城門水塘西南的黃金山陣地戰鬥比較激烈,雙方展開了肉搏戰,英格蘭步兵營營長陣啟亡。終因雙方力量眾寡懸殊,英軍司令馬爾比少將決定放棄九龍,命令"半島旅"撤回香港島。九龍之戰只進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個九龍半島都被日本侵略軍佔領。

    12日晚,英日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海面互相炮轟。第二天上午,一艘插著白旗的小艇,由九龍油麻地碼頭向香港島駛來。艇上載有日軍勸降使者多田中佐,還有被挾持的香港總督私人秘書李夫人等。英軍拒絕了日軍的招降。17日,日軍再次派人乘兩艘小艇過海勸降。香港總督揚慕琦再次拒絕,並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過海,香港將不客氣地開槍射擊了。

    18日午夜,日軍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餘艘,對港島北岸強行正面登陸。他們登陸。他們登陸後,曾在黃泥湧與英軍展開激烈的戰鬥。日軍若松大隊長受重傷,英軍西部旅司令約翰羅臣(加拿大大人)陣亡。結果英軍敗退,防守港島的東部旅與西部旅,聯繫被切斷。日軍還佔領了黃泥湧貯水池,切斷了英軍水源。英軍曾在局部所剩無幾英軍司令認為再也無法繼續抵抗,在與港督商議後,決定無條件投降。25日晚,東線、西線的英軍相繼掛起白旗。至此,歷時十八天的香港戰役,以日軍佔領整個香港地區英軍徹底失敗而告終。

    12月25日是聖誕節。當天傍晚,一輛掛著白旗的汽車由中環開向跑馬地日軍司令部。香港總督揚慕琦與日軍代表籤訂了"停戰協定",他本人做了日軍的階下囚這天晚上,絕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裡。往日燈火輝煌的"不夜城"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恐怖世界,整個香港地區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軍的魔掌所以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的聖誕節"。

   暴行

    日軍入城後,大肆搶掠,強姦婦女和殺害無辜居民的暴行屢屢發生。日軍的安民布告上虛偽地宣稱:"保護華人財產,香港戰爭是對付白種人的戰爭。"但仍然有許多華人的店鋪被封了門,特別是那些大的鋪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國貨公司、五金行、汽車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業門口多半釘上寫有"軍搜集部管理"字樣的木牌,銀行、當鋪門口則釘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過是攫取的別名。日軍將香港的九十五萬擔存米,搶走八十萬擔充作軍糧,造成香港嚴重的糧荒。

    《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一書曾記述了日軍明火執杖進行搶劫的情景:"日本軍隊在海軍船塢附近,他們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獵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紮起來的,堆滿了一個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個敵兵在結著小小的標籤,上面寫的是:'神戶……'獵得物聚集了以後,卡車就將它帶到西環的碼頭去,放入了大輪船裡,這些輪船就一直駛回到日本。""我曾經在一個很大的單車行(自行車)門口,呆看了多時,一輛汽車放在門口,幾個日本兵指揮著苦力,把簇新的單車,從裡面一輛一輛地背出來,搬上了汽車,……又一刻,又是一輛卡車……於是簇新的單車,又從裡面一輛一輛的搬出來。""老闆也和我一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閒著,似乎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他一樣,……"(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第95-96頁)

    除了搶劫財物,半夜裡許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還經常四出尋找婦女。婦女們躲藏在各處。不少婦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幾個敵兵輪姦的。在日軍舉行"入城式"後的那些夜晚,許多婦女嚇得在三、四層樓的房頂上亂跑,瓦片被踏得發出破裂的聲響。當時有些婦女說,他們不怕炸彈和機關槍,因為碰上了它,乾脆死掉就是了。他們最怕的是敵兵的電筒和使人膽寒敲門聲。

    日本侵略軍還濫殺無辜居民,視中國人的生命如草芥。在離跑馬地不遠的藍塘道,一戶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殺害。在皇后大道西,一名老年婦女,因為聽不民懂日語想通過崗哨東行,被日軍當場開槍打死。在灣,一名青年不小心闖入了所謂軍事區域,日本兵上來就是一刺刀,將他殺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婦女身上背小孩上街買菜,回來時趕上戒嚴,眼睜睜看著自己信的樓宇,無法走過去。她的長子約八、九歲,想橫穿馬路迎接媽媽。這名婦女,搖手示意,不讓兒子過來。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軍開槍殺害。……

    在日本侵略軍佔領香港三年多的時間內,香港廣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難。日本侵略軍強迫居民使用軍用手票。起初軍票對港幣的比率,定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則宣布禁用港幣,居民必須在限期內到臺灣銀行兌換軍票,違者殺無赦。這是在進行公開的金融掠奪。在日本統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領到六兩四錢配給米,僅能勉強餬口。到了戰爭中期,糧食發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變配給制度,只配給為敵人服務的公務人員。結果造成米價飛漲,每斤由數無漲到二百多元,居民餓死者不計其數,餓殍道,目不忍睹。

    日軍還隨意拆毀古蹟、拆遷民房。他們拆毀了九龍寨城的城牆,炸毀了象徵民族精神的宋王臺。1942年8月日軍想在香港設立慰安所(軍妓住所)五百家,地點選在灣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軍六十八大隊隊長中川金光親自出馬,指揮大批士兵,突然封鎖洛克道,西至軍器廠街口起,東至勳寧道止,加上鐵絲網。兇神惡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戶在三天之內,全數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們被迫在風雨之中扶老攜幼搬往他處甚至露宿街頭。這就是日本侵略軍製造的洛克道事件。實際上慰安所用不了這麼多房屋,日軍便把這一地區變成了他們的娛樂區。除了慰安所,還設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館。該處就是後來灣仔的酒巴區。

    在日本統治期間,香港百業凋零,唯有賭博、吸毒等罪惡的行業得到發展。從最熱鬧的皇后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賭場。臭名昭著的大賭場有"榮生公司"、"兩利公司"等。賭場門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條"發財請進"的標語,有人在搖鈴,有的還有土娼招待。這就是日軍帶給香港的"新秩序"。開賭場的多半是與日軍相勾結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標出他們過去秘密組織的堂號,如"十八子"、"粵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軍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總督以後,公開鼓勵開賭,抽賭餉充軍費,此後賭場林立,更加烏煙瘴氣。此外,日軍還鼓勵吸毒。敵總督部設有販毒機關---裕禎公司,用飛機從熱河運來煙土,並開設售吸所,準許菸民領牌買煙。

    光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各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與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戰鬥,終於打敗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東京宣布無條件投降因為香港不屬於蒙巴頓勳爵指揮下的東南亞戰區,而是屬於中國戰區,是廣東戰區的一部分。駐港日軍本應向中國軍隊投降。但英國以洗雪前恥為託詞,堅持要由他們派艦隊前往香港受降。為此,中英雙方在日本投降前後,曾進行多次外交交涉。後來,蔣介石要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名義授權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國政府依仗自己的軍事實力,並得到美國的支持,連這點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絕。在此期間,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香港後,被囚禁於赤柱集中營的香港政府輔政司詹遜,立即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區組織了臨時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戰後發生變化。他手裡沒有武裝力量,當時卻讓日軍暫時維持秩序,等候英軍到來。1945年8月30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駛進維多利亞港,從日軍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時蔣介石急於派兵北上和共產黨奪戰略要地,在英國答應他把香港作為運兵北上的轉運站,並答應交出駐港日軍的裝備之後就默認了英國接收香港的事實。

    1945年9月16日,在中國代表潘國華少將、美國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國代表的陪同下,夏愨少將在總督府正式接受駐港日本陸軍司令岡田梅吉少將和日本華南艦隊指揮官藤田類太郎中將的投降。香港地區在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又重新回到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據《香港的歷史》1996新華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內蒙古終於有了一部完整歷史沿革地圖集——《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
    2019年4月,《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發布,填補了內蒙古長期以來沒有一部完整歷史沿革地圖集的空白,為研究內蒙古發展史提供了系統直觀的依據。在經過充分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後,2007年,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吳齊文主動與自治區史學界專家商榷,並很快達成共同編制出版《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的共識,由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歷史學專家負責編纂,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負責地圖編繪,共同完成《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的編制出版。
  •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填補空白
    本報訊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發布會日前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該書的問世填補了內蒙古歷史地圖研究的空白。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由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從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以及內蒙古地方歷史和考古研究卓有成就的13位學者負責編撰,內蒙古自治區地圖院製作,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書中地圖共計79幅,包括序圖、歷史沿革地圖和地名索引三部分。
  • 重慶歷史沿革介紹
    重慶歷史沿革介紹 2009-09-06 17:02:59 來源:華夏經緯   重慶歷史沿革  1945年重慶談判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中國測繪學會官網) 金獎《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本期我們將通過一本圖集對照古今,去了解內蒙古的歷史變化,來一起看一看中圖集團出版的另一個裴秀獎金獎得主——《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
  • 臺灣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臺灣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時間:2005-11-21 13:52   來源:   公元230年,吳國大將渡海到達「夷洲」(臺灣)。隋唐稱臺灣未「流求」。
  • 河北大學--承德醫學院(承德醫專-熱河醫學院)歷史沿革
    河北大學--承德醫學院(承德醫學專科學校-熱河醫學院)歷史沿革1.河北大學歷史沿革1970年河北大學由天津遷入河北1971年河北工業管理學校併入河北大學1955年河北手工業幹部學校創建河北工業幹部學校
  • 圖爾戰役的歷史沿革
    決定戰爭邊界的歷史沿革圖爾戰役前,德意兩國互有勝負,非常順利,這說明德國在戰場上是十分依賴於盟國的,當盟軍進入圖爾後,德國必然面臨盟軍為保護自己的重大威脅。圖爾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主要拉鋸戰之一,由於有對付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先例,在圖爾戰役,德軍在德意兩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事較量,並沒有逐漸消耗他們的兵力,而是不斷利用弗蘭德斯前線等戰略機動兵力推進速度較快的地區分散德國的軍事力量。
  • 2008北京帕運會射擊介紹:歷史沿革
    射擊的歷史沿革  1976年,在多倫多舉行的第7屆帕運會上射擊項目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其特點是按照肢體殘疾的部位不同程度分為SH1、SH2兩個級別,其中SH1級為下肢殘疾運動員,SH2級為上肢有永久性殘疾的運動員。每個級別根據殘疾運動員的功能程度不同又分為若干個亞級。
  • 七人制(腦癱)足球介紹:歷史沿革 項目 場地器材
    第1頁:七人制(腦癱)足球的歷史沿革 第2頁:第13屆帕運會七人制(腦癱)項目設置 第3頁:七人制(腦癱)足球比賽的場地、器材、設施  七人制(腦癱)足球的歷史沿革
  • 北外灘的揚子江(路)碼頭和黃浦路的歷史沿革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北外灘的揚子江(路)碼頭和黃浦路的歷史沿革文/盧銘安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批輪船碼頭就在北外灘這一帶。1866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拉開了虹口百年航運的歷史。東大名路378號的中遠貨櫃運輸公司總部的小紅樓,是上海歷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廠舊址。東長治路上的海員醫院、黃埔路上的海鷗飯店/國際海員俱樂部都是有著歷史底蘊的地標,可以說整個北外灘就是一部上海航運發展的歷史。虹口港與黃浦江交匯口的擁擠船舶,東側是招商局中棧,西側是揚子江碼頭。
  • 帕運會馬術介紹:歷史沿革 項目設置 場地器材
    第1頁:馬術比賽的歷史沿革 第2頁:第13屆帕運會馬術項目設置 第3頁:馬術比賽的場地、器材、設施  馬術比賽的歷史沿革  馬術,是人騎乘馬匹或駕馭馬車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馬術起源於原始人類的生產勞動過程。
  • 泰國的歷史沿革、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
    圖一歷史沿革素可泰時期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
  • 俄羅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歷史沿革
    【沿革】 重要事件 1907年1月14日,俄國在哈爾濱設總領事館,在哈爾濱火車站前的車站街的中東鐵路賓館內(今龍門大廈貴賓樓)。在道裏區十二道街設有副領事辦公處。 1920年9月俄羅斯駐哈總領事館關閉。 1922年12月10日,蘇聯在哈爾濱設立代表部。
  • 「交通部公路總局」的歷史沿革
    「交通部公路總局」溯其沿革「臺灣省公路局」,成立於1946年8月1日,由當時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改組而成,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的公路監理行政工作。  1947年五月臺灣省政府成立後,隨之改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 五人制(盲人)足球介紹:歷史沿革 項目 場地器材
    第1頁:五人制(盲人)足球的歷史沿革 第2頁:第13屆帕運會五人制(盲人)足球項目設置 第3頁: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賽的場地、器材、設施  五人制(盲人)足球的歷史沿革
  • 從歷史地圖和建制沿革說珠海——珠海不僅是年輕的經濟特區,還是悠久的歷史古城
    時間是最有趣的東西,時間可以創造山川河流,時間可以讓滄海變桑田;時間又是最殘忍的東西,時間可以抹去歷史的痕跡,時間可以消滅友誼
  • 雞西歷史沿革
    第一節 明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今雞西市境內隸屬燕國遼東郡。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擊破東胡,獲地千餘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東北部地區為肅慎族人生息之地,雞西地區屬遼東郡管轄。
  • 北京歷史沿革|3000年建城史,1000年建都史
    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她的起源到現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建都史。但在歷史上,北京並非一直是我國的首都,它的城址也並非一直在今天所在的地方。北京城在歷史上的變化是十分複雜的。等等……歡迎持續關注~北京歷史沿革圖
  • 永寧縣歷史沿革
    (* 以上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1996年,永寧縣面積1020平方千米,人口約17.7萬人,縣政府駐楊和鎮,轄3個鎮、6個鄉:楊和鎮、李俊鎮、望遠鎮、仁存鄉、望洪鄉、增崗鄉、楊和鄉、勝利鄉、通橋鄉。
  • 臺灣的歷史沿革,及發生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
    導語:臺灣的歷史沿革,及發生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明末清初時期,臺灣海峽兩岸地區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動蕩。在中國大陸改朝換代之際,臺海地區風雲變幻,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國內和國際的多股勢力在這裡激烈交鋒,深深地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目前學界對臺灣海峽兩岸地區研究成果頗豐,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第一節關於臺灣的歷史文獻記載連橫在《臺灣通史》的「開闢紀」裡論述了有史以來人類對臺灣島的土地開發。古代有多位君王多次派人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