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原著中,王利發是拿著腰帶走進客廳,選擇上吊來告別這個世界。而電視劇中,這個結局卻改為王利發點了一把大火與茶館共燼,以此暗示他與舊的制度徹底決裂。
錢波飾演唐鐵嘴。
長江日報7月29日報導 在老舍原著中,王利發是拿著腰帶走進客廳,選擇上吊來告別這個世界。而電視劇中,這個結局卻改為王利發點了一把大火與茶館共燼,以此暗示他與舊的制度徹底決裂。
對此,樊星教授認為「不太符合原著的初衷」,「王利發是個順從的人,原著中的上吊自殺,更凸顯了社會的黑暗。同時新版結局也不太符合中國人的性格,傳統中國人都想著給後代留點財產。應該儘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思想」。不過他也理解電視人的想法,一個壓抑,一個爆發,「作為電視劇,這樣的結尾的確更有感染力」。
主線淡了:
「情節平淡是致命傷」
在某門戶網站評分中,該劇達到82分以上,大多觀眾評價其尊重原著,添枝加葉較為合理,鏡頭語言及服裝道具等方面留住了原著的「魂」,算是近年來名著改編的上乘之作。
樊星也認可這樣的評價,但遺憾的是劇中主幹部分不如話劇版的突出。「話劇中主要人物是王利發、常四爺和秦仲義,這三個人物很有代表性,兩個老北京,一個新北京,但最後的結局都是悲慘收尾,這是老版的精煉所在。」比如,王利發太本分,就是個一心想發財、努力生活的一個小人物;常四爺身上則有中國底層人民的「民魂」,一種硬氣,典型老北京人的「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他的經典名言「我看這大清國要完」,體現了底層人民對現實的不滿;秦仲義則是位立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而新版中將不少原著中一筆帶過的人物進行了豐富,並增加了新角色,「反映的社會面廣了,但也衝淡了原著的主線」。
在樊星看來,《茶館》的題材本身較為平淡,「不像《康熙大帝》那樣,《茶館》的致命傷就是缺少一環扣一環的情節」。
京味不減:
「保護了傳統文化」
相比話劇版,電視劇《茶館》京味不減,在一幫老北京的精妙演繹下,外地觀眾也未覺得難適應。
有網友戲稱,新版沒完全忠於老舍,但完全忠於京味。樊星稱京味兒也是老舍作品的靈魂之一,「老舍本身是個老北京,北京600年的文化沉澱,通過《茶館》展示給了全世界」。而熬鷹、遛鳥、鬥蛐蛐、鴿哨,以及打鼓的、算卦的、說和的等等京味風情與行當,在劇中雖然只是一點而過,但觀眾卻能在其中看到很多正在被淡忘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種變相的保護」。他希望該劇能促成新一輪的文化熱。
對於陳寶國的扮相與表演,樊星十分認可,「就是心中的王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