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今晚落幕改結局 王利發火燒茶館不上吊

2020-12-24 搜狐網

  新京報7月29日報導 (記者劉瑋)今晚,電視劇《茶館》將在央視八套落幕。在大結局中,老舍原著中王利發上吊自殺的一幕將被改寫。劇中,王利發一把火燒了茶館,和茶館同歸於盡。對於這個全劇中最大的改動,編劇之一的楊國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結局是為電視劇「量身打造」的。

  結局

  王掌柜和茶館同歸於盡

  原著中王利發用一根腰帶結束自己生命的結尾,在電視劇中將改為他放火燒掉茶館的同時,自己也同歸於盡,一起灰飛煙滅,而這也是該劇39集中對老舍原著最大的改動。對於電視劇中「灰飛煙滅」大結局的改動,不少搶先看了最後一集的網友還是給予了認可。網友「多多」就表示,「《茶館》原著最後王利發自殺對我的震撼很大,電視劇改成了放火,從劇情的連貫性上我並沒有覺得特別突兀。因為劉麻子始終對茶館虎視眈眈,王利發那麼失望,他把茶館一起帶走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確實也感到了畫面的衝擊力」。

  編劇之一的楊國強表示,結局的這個改編可以看做是為電視劇「量身打造」的,「最主要還是考慮到電視劇的視覺衝擊,如果是話劇,也沒有辦法點火,點了火也不好看。老舍原著中,王利發上吊自殺,表現的是他最後被社會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連抗爭的力氣也沒有。現在電視劇的結局王利發放了一把火,是更詩意的表達,最後他豁出去了,他有自己的抗爭方式。」

  導演何群則表示,從電視劇視覺效果上說,表現上吊,畫面上只能表現為腳一蹬凳子,沒有力量。「電視劇39集下來,光是一個上吊力度不夠,王利發一把火燒掉茶館,帶著遺憾、依戀離開,也是跟舊制度、舊社會決裂。這樣既有喻意,人物情緒也走到了這一步。」他說。

  改編

  王利發不是特「慫」的人

  老舍原著臺詞總共一萬五千字,39集電視劇《茶館》每集是一萬四千字,新增加了四十多個人,而該劇也被看做是一次成功的名著改編。編劇楊國強說,改編的「訣竅」就在於抓住人物,比如原著中王利發主動性的故事不多,劇中新增加的內容都圍繞他的三個夢展開。劇中王利發藏槍時遇到劫匪,他不經意間掏槍卻嚇走了兩個強盜,還落了幾錠銀子,這段改編既增加了情節的幽默感,又使得王利發的形象更加豐富,「其實王利發不是表面上見誰都請安那麼懦弱的人,他能那個時代在城裡開那麼大一家茶館,他不會是一個特別「慫」的人。」

  王利發在電視劇中少了些懦弱,多了些個性。不過也有觀眾指出,該劇臺詞有點猛,裡面還有京罵。在他解救張秀英一場戲中,他用板磚痛擊施暴洋人,並隨口罵了句:「你大爺的!」對此,編劇楊國強說,老舍原著中都是罵人不帶髒字,王利發的這句京罵是陳寶國(在線看影視作品)演戲時隨口加的,他認為很合理。

  陳寶國則表示,在這個節骨眼上來句京罵很解氣,「同院的女街坊被洋人公開施暴,天理難容。王利發整部戲沒罵過人,甚至有些窩囊。但在這個時刻他憤怒了,於是順口來了一句罵,把仇恨全帶出來了。總是在罵人的人說這麼一句話是沒力量的,但王利發是一個見誰都請安的人,這表示他是真的憤怒了」。

  

(責任編輯:小書兒)

相關焦點

  • 《茶館》落幕大結局被改寫 王利發燒茶館不上吊
    7月29日晚,電視劇《茶館》在央視八套落幕。在大結局中,老舍原著中王利發上吊自殺的一幕將被改寫。劇中,王利發一把火燒了茶館,和茶館同歸於盡。網友「多多」就表示,「《茶館》原著最後王利發自殺對我的震撼很大,電視劇改成了放火,從劇情的連貫性上我並沒有覺得特別突兀。因為劉麻子始終對茶館虎視眈眈,王利發那麼失望,他把茶館一起帶走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確實也感到了畫面的衝擊力」。編劇之一的楊國強表示,結局的這個改編可以看做是為電視劇「量身打造」的,「最主要還是考慮到電視劇的視覺衝擊,如果是話劇,也沒有辦法點火,點了火也不好看。
  • 茶館:逢人現笑,左右逢源,王利發是不是如今的你
    話劇《茶館》王利發作為「裕泰大茶館」的掌柜貫穿了整個劇本,書中的王利發與「我」初次見面時,王利發才20多歲因為其父走得早,所以20多歲的他繼承了茶館,王利發很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卻一點也不壞話劇《茶館》《茶館》就是通過「裕泰大茶館」和王利發為根本,「裕泰大茶館」的興衰,王利發從青年到老年的經歷,是整個劇本的核心。
  • 《茶館》今晚大結局 結尾已改與原著初衷不符
    在老舍原著中,王利發是拿著腰帶走進客廳,選擇上吊來告別這個世界。而電視劇中,這個結局卻改為王利發點了一把大火與茶館共燼,以此暗示他與舊的制度徹底決裂。長江日報7月29日報導 在老舍原著中,王利發是拿著腰帶走進客廳,選擇上吊來告別這個世界。而電視劇中,這個結局卻改為王利發點了一把大火與茶館共燼,以此暗示他與舊的制度徹底決裂。對此,樊星教授認為「不太符合原著的初衷」,「王利發是個順從的人,原著中的上吊自殺,更凸顯了社會的黑暗。
  • 《茶館》結局引爭議 回應:大米做成飯就得注水
    【改變】  王掌柜自殺上吊改放火  在昨晚上演的電視劇大結局中,觀眾看到了一個與話劇版《茶館》不一樣的結局。當初人藝排演話劇時,焦菊隱導演將戲完結在茶館掌柜王利發上吊自殺上。而電視劇的結尾卻是,陳寶國飾演的掌柜王利發,一把火將苦心經營多年的裕泰茶館燒了個精光,自己也和茶館一起灰飛煙滅。
  • 老舍《茶館》,掌柜王利發圓滑世故的一生!
    北京,裕泰大茶館。在北京有一處這樣的老茶館。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使鳥兒表演歌唱。
  • 《茶館》今晚大結局 結尾已改:與原著初衷不符
    長江日報7月29日報導 在老舍原著中,王利發是拿著腰帶走進客廳,選擇上吊來告別這個世界。而電視劇中,這個結局卻改為王利發點了一把大火與茶館共燼,以此暗示他與舊的制度徹底決裂。  對此,樊星教授認為「不太符合原著的初衷」,「王利發是個順從的人,原著中的上吊自殺,更凸顯了社會的黑暗。同時新版結局也不太符合中國人的性格,傳統中國人都想著給後代留點財產。應該儘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思想」。不過他也理解電視人的想法,一個壓抑,一個爆發,「作為電視劇,這樣的結尾的確更有感染力」。
  • 圖文:新版話劇《茶館》中的王利發與常四爺
    圖文:新版話劇《茶館》中的王利發與常四爺   話劇《茶館》演出500場 新版話劇《茶館》中的王利發(左,梁冠華飾)與常四爺(濮存昕飾當日,經典話劇《茶館》在首都劇場迎來第500場慶典演出。於1958年首演該劇的演員藍天野、鄭榕、黃宗洛等20多位老藝術家到場助興。此次紀念演出的新版《茶館》由北京人藝的林兆華出任導演,梁冠華、楊立新、濮存昕、馮遠徵、何冰、龔麗君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參加演出。據了解,今年還是《茶館》首演45周年。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
  • 曹禺的《日出》藏著裕泰大茶館的結局——淺談《日出》與《茶館》
    話說《茶館》第三幕結尾,小劉麻子沒安好心,仗著沈處長,直接收了裕泰大茶館,要改造成"明妓暗娼"的歌舞茶餐廳,掌柜的王利發上吊自縊,劇情戛然而止,在無限唏噓感慨中落下了帷幕。小編我在秦嶺淮河線上沒有暖氣的南方小鎮,讀罷老舍的《茶館》,也是沒緩過神,思緒飄啊飄,竟飄到到陳白露那裡。
  • 讀老舍《茶館》:喝杯茶,聊聊茶館裡的老故事
    裕泰茶館隨著舊掌柜王利發上吊自盡和新主人沈處長的一聲「好」落下了帷幕。就這樣,一家經歷了六十年風風雨雨的老茶館被迫易主,而它的功能也由往昔供人喝茶聊天變成了監事他人、獲取情報和縱情聲色的腌臢地。如若茶館也有感情,想必也會悲痛欲絕,隨主人王利發一同拋棄那個痛苦的世界,至少還能落個乾乾淨淨。
  • 解析電視劇賦予了《茶館》怎樣豐滿的主題意蘊
    在原版劇本中,《茶館》一共分為三幕,第一幕講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清朝政府岌岌可危之時;第二幕講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統治和軍閥混戰時期;第三幕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與美國大兵在街頭橫衝直撞的時期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澹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藝再次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茶館》。
  • 茶館,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
    老舍曾經說過:「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創作於1957年的《茶館》代表了他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2010年7月陳寶國領銜主演的39集同名電視劇《茶館》首次在央視開播。
  • 老舍筆下的《茶館》
    2 小生意人王利發這是位核心人物,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是個善於應酬的生意人形象。「誰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敢不醒啊,好在照顧主兒都是我父親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閉閉眼就過去了。王利發經營著亂世之中70年唯一不倒的這家老茶館,也不斷的進行著改良,總不肯落人後,賣茶不行就開公寓,公寓不行就添評書,評書不叫座就想添女招待。。。。。。「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
  • 《茶館》:三言兩語,千面人生
    簡介:1、《茶館》是老舍所寫的三幕話劇。以北京老茶館——裕泰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掌柜王利發等人在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的生活經歷。展現了這三個時期北京的生活風貌。劇中用簡短的言語塑造出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 《茶館》:淺談小小的茶館,折射出歷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心酸與無奈
    唐鐵嘴是吸食鴉片以看相算命混飯吃的二流子,雖然經常賒欠茶錢,王利發嘴上讓他出去,可還是讓夥計送茶給他,為的是不讓他打攪茶館的清靜和安寧。他喚二德子為「德爺,」他說:「哥兒們,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後邊坐!」典型的委曲求全,討好人的形象,為茶館的秩序著想,為討好他的主顧著想,為著大家的「太平」著想。
  • 《茶館》—這杯茶你再品品
    《茶館》這齣話劇沒有真正的主角,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或許又有人說王利發是這間茶館的主人,三個故事都有他的存在,而且佔據著大量的戲份,這不就是妥妥的主角嘛。這樣理解未免有失偏頗,在我看來,主角也不一定就是人物啊,嚴格地說,茶館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這個茶館是一個小社會,所以這部話劇的真正主角是中國社會。
  • 《茶館》那個穿越了上百年的王利發
    老舍的作品《茶館》已經播放了二十來集了,因為以前看過陳寶國的片,覺得挺好,所以一集不落的看了。覺得真真的好,就好比純正的老北京豆汁,回味悠長。亂世動蕩,大清完了,接著就是民國,民國完了接著就是軍閥混戰,永遠沒個盡頭。
  • 《茶館》話劇與電影表演的區別
    罷了罷了,互相鞠躬道別,都深知再見可能就是下輩子的事情了…最後,老掌柜獨個兒為自己扔了紙錢,拿起腰帶進了裡間…他說活著在自己的茶館,死也要死在自己的茶館……那個時代的人不容易,活著太難了。老舍先生的《茶館》,老藝術家們鮮活的演繹下,我的內心是震撼的,翻滾的。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確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