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

2020-12-12 致令說娛樂圈

老舍曾經說過:「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創作於1957年的《茶館》代表了他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2010年7月陳寶國領銜主演的39集同名電視劇《茶館》首次在央視開播。由話劇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並沒有改變劇作本身原汁原味的內容,反而增添了很多更能表現當時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政治環境和思想認知的細節內容。在原來僅有三幕的話劇基礎上創作的39集電視連續劇對原著內容不減反增,一幅老北京四九城的生活圖景就通過視覺向觀眾展現出來。

話劇分為三幕,電視劇同樣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描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這三個時期也分別代表了裕泰茶館的鼎盛時期、低潮時期與悽慘收場。時間跨度稍大,但事件之間聯繫緊密。話劇本身只用很少的文字單一的場面就向我們展示了個性人物如此之多、時間跨度如此之久的老北京的生活現狀,可見作者的創作水平之高超。電視劇中大量引用了原著中的原版臺詞,把掌柜的迎客聲、當差的罵人聲、大傻楊的叫喊聲等等一系列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聲音都一一傳送到觀眾的耳朵裡。與此同時更多與原著相關的內容事件的補充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可見編劇的良苦用心。

第一幕幕啟,地點在北京裕泰茶館,此時是清朝末期,官僚腐敗、太監幹政。維新變法失敗,大街上到處在抓康梁亂黨。以龐太監為頭目的朝廷官吏不分青紅皂白,在大街上只要碰到是南方口音的人就抓回衙門,讓家人拿銀子來贖人。電視劇中為表現出這些內容添加了寡婦張秀英和她的弟弟張春和兩個人物。張春和被太監誣陷為康梁同黨抓進大牢,最終被押赴刑場開刀問斬。可見當時窮苦百姓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壓迫下生活是多麼艱難。

抗日戰爭結束,日本鬼子被打跑,可百姓生活仍不安寧。國民黨腐敗無能,依靠美國支持發動內戰,美國士兵開著吉普車在北京城內橫衝直撞,出了好幾條人命。國民黨政府非但坐視不管還向美國點頭哈腰。電視劇中補充了這段鏡頭:王掌柜妻子王淑芬肩膀扛著剛剛拼了老命才買回來的麵粉,本來已經手腳不伶俐的她因為一時疏忽被後面疾馳而來的美國吉普車撞個正著,頓時麵粉灑落,鮮血滿地。在國民黨統治下,其官員亂用職權、搜刮民財、謀取私利,老裕泰茶館也最終被沈處長霸佔,王掌柜也被逼自殺。

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鏡頭:王掌柜、常四爺、秦仲義三人在裕泰茶館準備紙錢為自己祭奠,紙錢漫天飛舞,「四角兒的跟夫,本家賞錢一百二十吊!」之後王掌柜一把烈火把自己和茶館一同變成了灰燼。這是對黑暗的舊社會的祭奠。王掌柜生不逢時,他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中國最黑暗的年代,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帶著對現實的失望離開了。

在話劇中王掌柜是上吊死亡的,而在電視劇中王掌柜則是通過一團烈火來表達自己內心壓抑了一輩子的怒火,他逢人就說拜年的話,面對官府的欺壓他從來不敢反抗,只願做個順民,安安穩穩開茶館、過日子,今天他把自己內心中的所有的不滿、抱怨、委屈、憤恨都通過這把烈火表達出來。這把烈火焚燒了舊社會所有的汙垢,照亮了中國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老舍《茶館》,掌柜王利發圓滑世故的一生!
    北京,裕泰大茶館。在北京有一處這樣的老茶館。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使鳥兒表演歌唱。
  • 曹禺的《日出》藏著裕泰大茶館的結局——淺談《日出》與《茶館》
    話說《茶館》第三幕結尾,小劉麻子沒安好心,仗著沈處長,直接收了裕泰大茶館,要改造成"明妓暗娼"的歌舞茶餐廳,掌柜的王利發上吊自縊,劇情戛然而止,在無限唏噓感慨中落下了帷幕。小編我在秦嶺淮河線上沒有暖氣的南方小鎮,讀罷老舍的《茶館》,也是沒緩過神,思緒飄啊飄,竟飄到到陳白露那裡。
  • 《茶館》王掌柜:好人出在嘴上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以北京裕泰茶館為展現大舞臺,描述了從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的社會百人百態,訴說著外有入侵內有動亂之下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茶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掌柜王利發。茶館的掌柜王利發繼承父業,在皇城根下開茶館為生。他誠信本分,處處謹慎,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與圓滑。他的身上不僅有買賣人的自私,也擁有善良與正義,努力經營著自己的茶館生意。
  • 讀老舍《茶館》:喝杯茶,聊聊茶館裡的老故事
    裕泰茶館隨著舊掌柜王利發上吊自盡和新主人沈處長的一聲「好」落下了帷幕。就這樣,一家經歷了六十年風風雨雨的老茶館被迫易主,而它的功能也由往昔供人喝茶聊天變成了監事他人、獲取情報和縱情聲色的腌臢地。如若茶館也有感情,想必也會悲痛欲絕,隨主人王利發一同拋棄那個痛苦的世界,至少還能落個乾乾淨淨。
  • 茶館:逢人現笑,左右逢源,王利發是不是如今的你
    話劇《茶館》王利發作為「裕泰大茶館」的掌柜貫穿了整個劇本,書中的王利發與「我」初次見面時,王利發才20多歲因為其父走得早,所以20多歲的他繼承了茶館,王利發很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卻一點也不壞話劇《茶館》《茶館》就是通過「裕泰大茶館」和王利發為根本,「裕泰大茶館」的興衰,王利發從青年到老年的經歷,是整個劇本的核心。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澹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藝再次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茶館》。
  • 裕泰茶館:一小時穿越半個世紀
    老舍的茶館大約3萬餘字,僅一個多小時即可讀完。在這一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你將穿越半個世紀,感嘆這齣戲劇構思的精巧絕倫,咀嚼三教九流人物身上凝聚的歷史意義。作為戲劇,場面當然不能過於宏大、過於複雜。廣闊的歷史畫卷、繁多的人物形象、尖銳的矛盾衝突在裕泰茶館這個小環境中匯聚。
  • 資料:于是之主演1982年電影《茶館》
    電影 1982  外文名稱 The Teahouse  導演: 謝添 Tian Xie  編劇: 老舍 Lao-She  主演:  于是之 Shizhi Yu ....王利發  鄭榕 Rong Zhen ....常四爺  藍天野 Tianye
  • 《茶館》:三言兩語,千面人生
    簡介:1、《茶館》是老舍所寫的三幕話劇。以北京老茶館——裕泰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掌柜王利發等人在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的生活經歷。展現了這三個時期北京的生活風貌。劇中用簡短的言語塑造出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觀《茶館》有感
    圖片來自網絡人物:王利發: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02序幕第一幕:茶館的興盛期清朝末年戊戌年間,滿清王朝日趨衰落,帝國主義勢力步步深入,維新派變革失敗。老百姓生活衣不果腹,社會矛盾尖銳。特務、巡警、兵痞接二連三的敲詐勒索、各種攤派壓著王掌柜喘不過氣來,生活還是苦不堪言。第三幕:茶館的沒落期又過去二十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說快板的老者還活著,茶館的生意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了。小劉麻子夥同沈處長要霸佔茶館,在各方的欺壓下,王掌柜已經心力交瘁,茶館開不下去了。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
  • 影評14—《茶館》
    我最近一定是太膨脹了,居然都敢寫《茶館》了。有一些小說或電影,他們是如此出名,以致於它們的名字及內容概要會出現在歷史書上、語文書上,甚至政治書上。對大多數人來說,也就這樣了,他們的餘生會一直保留著這些教科書強加給他們的刻板印象。
  • 《茶館》|是故事 更是人生
    老北京城的上空風雲變幻,波譎雲詭,而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而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卻又暗藏無數哀傷。王利發(于是之 飾)左右逢源茶館掌柜的,老北京小買賣人,永遠在揣摩如何讓老一輩人留下來的茶館在變遷中得以生存。
  • 《茶館》今晚落幕改結局 王利發火燒茶館不上吊
    新京報7月29日報導 (記者劉瑋)今晚,電視劇《茶館》將在央視八套落幕。在大結局中,老舍原著中王利發上吊自殺的一幕將被改寫。劇中,王利發一把火燒了茶館,和茶館同歸於盡。對於這個全劇中最大的改動,編劇之一的楊國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結局是為電視劇「量身打造」的。
  • 茶館張貼的「莫談國事」的規矩,只為避免引火燒身!
    我們在看劇時,劇中的茶館酒樓偶爾會有張貼「莫談國事」的紙條,這其實就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在政治社會清明時,這種現象並不明顯。如果是時局動蕩,茶館這樣的字樣尤其明顯。老舍先生的《茶館》以老北京一家的裕泰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我們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以及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一些大大小小的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 話劇《茶館》裡掌柜王利發喊「沏一碗高的來」您知道指的是什麼嗎
    話劇《茶館》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在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中,裕泰茶館的掌柜王利發為了討好房主秦二爺,向夥計李三高喝一聲:「李三,沏一碗高的來!」你知道那「高的」指的是什麼嗎?如今的北京街頭,基本上見不到售賣給路人「大碗茶」的便宜茶攤了;當年名噪一時的「大碗茶」,大多就是用「高碎」與「高末」沏成的。從吃喝上來說,北京牛街的回族老人們大多保持著原來的京味,京城諸多清真牛羊肉名菜和花樣繁多的小吃,不無牛街「做與吃」的傳承。
  • 話劇《茶館》演繹「三朝更迭」 名角齊聚青島
    圖為濮存昕、馮遠徵  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話劇《茶館》下周就將在青島大劇院開演,作為青島保利劇院的開年大戲,成本與芝加哥持平的這部名劇,如今正在把 「茶館」運往青島的途中。據了解,由於《茶館》布景工程浩大,需要提前5天裝臺;全部74名演職員的陣容,需要3天時間才能湊齊,這也是《茶館》輕易不離開北京首都劇院的原因。
  • 《茶館》裡「莫談國事」 「京片子」品世態炎涼
    《茶館》開篇就洋溢著極為濃厚的「京味兒」,從第一集中說書人的自說自唱,到「茶館」中各色人物一口流利的「京片子」,雖然該劇將老舍短短三集的話劇擴充至39集,臺詞也大多為編劇重新編寫,但不少觀眾認為,該劇的臺詞沒丟掉老北京的魂,寥寥數語就展現出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 北京人藝《茶館》再開張 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白瀛)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北京人藝2月23日至3月5日再次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茶館》。  《茶館》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的衰敗為背景,以茶館掌柜王利發為線索,展現了戊戌變法後、軍閥混戰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社會變化,用老舍自己的話說,要表達「葬送三個時代的目的」。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茶館》通過老北京「裕泰」茶館陳設的三個經典變化,古樸轉新式再轉簡陋的變化,昭示其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和文化特徵。 第一幕,傳統古典式。茶館前店後院,擺著長桌、方桌,藤椅、長凳小凳,後院涼棚下也有茶座,四處都有掛鳥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