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王掌柜:好人出在嘴上

2020-12-19 靜靜讀好書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以北京裕泰茶館為展現大舞臺,描述了從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的社會百人百態,訴說著外有入侵內有動亂之下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

《茶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掌柜王利發。

茶館的掌柜王利發繼承父業,在皇城根下開茶館為生。他誠信本分,處處謹慎,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與圓滑。他的身上不僅有買賣人的自私,也擁有善良與正義,努力經營著自己的茶館生意。

chapter 1

王利發作為茶館的掌柜,天天見到各色人等。他深知精明的商人必須具備的八面玲瓏處處小心。

當一對母女飢餓難忍,只求吃口飯,要用二兩銀子賣掉親生女兒時,秦二爺伸手想從兜裡掏錢,轉而又覺得中國此類人太多,救不了。無奈之下,不忍心看到其可憐模樣,而選擇把頭扭向一邊,心中一橫,說出了違心的話「攆出去」。

chapter 2

面對此情此景,心中同樣對窮人充滿了慈悲與同情的常四爺做不住了。

他看不慣秦秦二爺對窮人的不管不顧,絲毫沒有憐憫之心。對此,常四爺對秦二爺非常鄙視。常四爺直爽的性格使他絲毫沒有猶豫,二話不說,立馬對夥計吩咐:給他兩碗爛肉麵,以填飽肚子。

chapter 3

因為常四爺和秦二爺對乞丐母女態度的不同,尷尬出現了。對此王利發王掌柜怎麼辦呢?用他的一張好嘴很快化解了這個矛盾。

王掌柜說:「常四爺您是積德行好,賞給他們面吃。」可見他對常四爺非常的恭維。

同時又給足了秦二爺面子。接下來又話鋒一轉:「可是我告訴您,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誰也管不了!」

王利發的這種說辭既肯定了常四爺同情可憐窮人的慈悲之心,同時也對秦二爺沒有施捨窮人給足了面子,不是秦二爺不想施捨,而是窮人太多,施捨不過來。可見王利發的圓滑善於應酬。可見,會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啊!

chapter 4

是什麼造成了窮人沒有飯吃?以至於插草賣身呢?

茶館中王掌柜曾勸人不要吸白粉。可見鴉片的輸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利,掏空了中國人的口袋,摧殘了中國人的身體。

茶館中多次出現槍聲。戰亂使中國農民食不果腹,工商業蕭條,茶館難以繼續經營,處處民不聊生。

茶館中大太監、官僚、軍閥、士兵對老百姓層層盤剝。生在中國近代,生在水深火熱的時代,活著,實在是太難了!

老舍的《茶館》描述了中國近代一部人間百態圖,艱辛與辛酸,堅持與執著,老百姓在苦苦的支撐著,這苦難,何時是個盡頭啊!

相關焦點

  • 老舍的《茶館》,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人,一是王掌柜,二是崔先生
    《茶館》裡我一直很喜歡的,是那張貼了幾十年未撕的「莫談國事」。旁人看來,也是種執著。掌柜的心願雖美,可是茶館裡發生的般般事,卻總因國事而起,為國事而滅。短短三幕劇,翻書不過兩個小時不足,書中的世界,卻是過了近半百年時日。而劇中的人物,也在這半百年中,各自迎來了自己的命運。
  • 茶館,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
    在原來僅有三幕的話劇基礎上創作的39集電視連續劇對原著內容不減反增,一幅老北京四九城的生活圖景就通過視覺向觀眾展現出來。話劇分為三幕,電視劇同樣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描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這三個時期也分別代表了裕泰茶館的鼎盛時期、低潮時期與悽慘收場。時間跨度稍大,但事件之間聯繫緊密。
  • 老舍《茶館》,掌柜王利發圓滑世故的一生!
    北京,裕泰大茶館。在北京有一處這樣的老茶館。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使鳥兒表演歌唱。
  • 《茶館》|是故事 更是人生
    老北京城的上空風雲變幻,波譎雲詭,而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而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卻又暗藏無數哀傷。一間茶館,仿佛一個社會縮影,迎來送往,三教九流進進出出: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喝茶從來都是欠帳的算命先生;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小小的茶館內話盡世間滄桑與悲涼…… 《茶館》改編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話劇
  • 電影《茶館》一部反應當時舊社會民不聊生的慘狀,演繹世態炎涼
    而在一個小小的裕泰茶館裡,森羅萬象,極顯人生百態,人世間的無常。舊時代「莫談國事」的裕泰茶館卻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 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茶桌上的人們聊天、侃侃大山,魚龍混雜、三教九流都相約在此地見面、辦事。一個大茶館折射一個小社會。
  • 懷舊經典老電影,《茶館》,小茶館,大世界
    懷舊經典老電影,《茶館》,小茶館,大世界最近小編觀看了由謝添導演的老舍先生同名小說《茶館》,影片中三個時期被投影在一間小小的茶館裡,以小見大,刻畫出每一個時期的風貌。影片以王掌柜裕泰茶館為主線,講述了清末民初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變化。在電影中,沒有衝突貫穿到底。故事由每一個鮮明的人物所驅動,每一個故事的發生都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在影片的第一部分,1898年改革運動失敗後,時間停留在清朝。
  • 《茶館》:三言兩語,千面人生
    簡介:1、《茶館》是老舍所寫的三幕話劇。以北京老茶館——裕泰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掌柜王利發等人在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的生活經歷。展現了這三個時期北京的生活風貌。劇中用簡短的言語塑造出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 導演謝添與電影《茶館》的故事
    聽過這位導演的一段話,使我想起于是之扮演王掌柜的絕妙表演。他從隨機應變的精明到日趨衰落的沉思,乃至發怒,最後自殺前的一拚,無不通過眼神的變化,有層次地表現出人物的複雜感情。謝添根據電影的特點,他用特寫鏡頭拍下的龐太監買到康順子的殭屍笑臉,令人生厭;採用中景、近景拍攝的王掌柜、秦二爺、常四爺見面時的三角鏡頭,不僅突出了每一個人物,最要緊的是保持了情緒的連貫性,比分切十幾個鏡頭簡練得多。劉麻子做販賣人口的生意。他和兩個逃兵並排坐在一起堵住茶館門,有的同志說這有點楊柳青年畫的味道。
  • 大茶館,小社會——淺析影片《茶館》
    年輕的王掌柜隨手扔出的幾枚銅板,暗示著生意興隆。茶館中豎著個牌子,上面寫著「禁談國事」,但仍有人會隨口說上兩句。常四爺是個愛國青年,他看不上那些為外國人效力的,不滿腐敗的清王朝,對外國人也是非常厭惡。看到難民挨餓,就大方賞了兩碗面給他們吃。憤世,因為說大清國要完,被特務抓進去坐了一年的監獄。
  • 《茶館》:生錯了時代,說不完的人生百態
    但茶館裡的柱子上貼著一個牌子:莫談國事。喝茶的人個個噤若寒蟬,畢竟誰也不知道會因為哪句話而被特務帶走。可是有的人偏偏要談國事,常四爺是旗人,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他痛恨洋人、看不起為洋人辦事的人,直接在茶館發出了「大清國要亡」的感嘆。
  • 《茶館》第一幕中部分小人物的形象分析
    這主要歸功於老舍對於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就算看上去極少也剛好可以成功展現出一個人物的形象。 唐鐵嘴無疑是個描畫非常成功的人物,寥寥幾句臺詞,就刻畫出了一個大煙上癮,靠油嘴滑舌地相面為生的無為人士。第一次出場時,唐鐵嘴「踏拉著鞋,身穿一件極長極髒的大布衫,耳上夾著幾張小紙片」。「極長極髒的大布衫」幾乎讓我瞬間想到了孔乙己,一個窮困潦倒卻仍要堅持自己是讀書人的可憐人。
  • 觀眾熱捧話劇《茶館》:有老版九成功力
    儘管演出中偶有小意外,但觀眾依然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有老版九成的功力!」關於戲:經典就是經典《茶館》的魅力,從黃牛的雲集可見一斑。從下午4時開始,就有黃牛在劇院附近「撒網」。到了開場時,全場「茶客」爆滿,就連樂池的加座也是滿滿當當。
  • 影評,茶館,你看了嗎
    霍亂動蕩的年代,王掌柜一直堅持經營著自己的茶館。富人在茶館裡大吃大喝,仿佛真的是家財萬貫。而窮人則在茶館外面的窗頭,將豔羨的目光從窗縫中投進來。大抵是真的餓,否則又怎會舍下面子在窗邊望著別人吃喝呢。世態炎涼,誰都只是顧著自己,哪能管別人是否挨餓。
  •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
    北京至今還有一個茶館名字叫做《老舍茶館》,這大抵是對老舍的祭奠,雖和老舍先生有著共同之處,這裡的茶館卻不是書中真正的茶館,只不過是取其名號罷了。《茶館》的內容有著跨時代的意義,跨越的時常較長,從清末到民初再到抗戰勝利,三幕話劇寫盡了中國從固步自封到抗戰勝利做出的鬥爭,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柜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檯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飯、講洋話的人,也看不起在營裡當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兩個特務宋恩子和吳祥子抓去,送進了監獄。
  • 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是平庸——讀《茶館》
    中學時老師在課上放《茶館》的時候,同學們最有共識的是每次幕前打竹板兒的大傻楊,數來寶就像現在那些愛來愛去為主題的流行歌曲,幾乎所有人聽起來都無違和感,至於裡面人物的性格和話語,就像輕音樂、古典音樂似的,每個人理解就不一樣了。
  • 資料:于是之主演1982年電影《茶館》
    Tianye Lan ....秦仲義  影片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中國  上映 1982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2本  製作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 [中國]  劇情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
  • 《茶館》落幕大結局被改寫 王利發燒茶館不上吊
    7月29日晚,電視劇《茶館》在央視八套落幕。在大結局中,老舍原著中王利發上吊自殺的一幕將被改寫。劇中,王利發一把火燒了茶館,和茶館同歸於盡。結局 王掌柜和茶館同歸於盡原著中王利發用一根腰帶結束自己生命的結尾,在電視劇中將改為他放火燒掉茶館的同時,自己也同歸於盡,一起灰飛煙滅,而這也是該劇39集中對老舍原著最大的改動。對於電視劇中「灰飛煙滅」大結局的改動,不少搶先看了最後一集的網友還是給予了認可。
  • 電視劇《茶館》 比原著多30個人物
    昨天,著名製片人李功達透露,由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電視劇《茶館》已確定今年12月在河北涿州開機。  話劇《茶館》已成為經典,于是之、英若誠、藍天野、鄭榕等老藝術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印在人們心中,這無形中對電視劇《茶館》的演員選擇提出了高要求。李功達坦言:「這部戲要求演員一口的老北京腔兒,對老北京文化不熟悉、語言不地道的根本不在入選之列,因而可考慮的人選受到限制。
  •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觀《茶館》有感
    圖片來自網絡人物:王利發: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頭腦靈活,處事圓滑,謹小慎微,心眼兒不壞,用他的話講:反正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多請安,多說好話,討個人喜歡,不大出岔子。就這麼個小商人形象,在5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試圖在改良中找出路,醒目的「莫談國事」以自保,苦心經營,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始終在夾縫中生存,晚年卻還是被逼的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