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杜魯門核轟日本只因史達林沒當回事

2020-12-15 騰訊網

資料圖:美軍B-29轟炸機乘員拍攝的在廣島上空升起的核蘑菇雲

原標題:為何杜魯門非要核轟日本:只因史達林沒當回事

德國《世界報》網站7月23日發表了約翰·阿爾特豪斯的題為《杜魯門為何下令投放原子彈》的文章,編譯如下:

「我需要一份書面命令」

美國駐太平洋戰略航空部隊司令卡爾·斯帕茨堅持要求拿到書面命令。「有人告訴我,我應該行動,把日本的整個南端炸飛。」他對美國陸軍副參謀長託馬斯·漢迪說,「老天,我還沒有拿到書面命令,我覺得我需要一份。」

軍銜比四星上將斯帕茨還低一級的中將漢迪答道:「好的,你是對的。我想你需要一紙命令,而我猜我就是那個要給你下命令的傻瓜。」

於是,直接導致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的命令就這樣在1945年7月25日出臺了:漢迪應斯帕茨的要求下達了書面命令。命令原文如下:「1945年8月3日後,只要天氣條件允許,509轟炸機聯隊應向下列目標之一投擲首批特種炸彈:廣島、小倉、新潟、長崎。」命令中還寫道:「後續特種炸彈將在由項目部製造完畢後向上述目標投放。」

杜魯門對後果很清楚

美國陸軍部長亨利·斯廷森向華盛頓通報了這一原則性決定。此前,在1945年7月25日的早些時候,剛上臺3個月的美國總統哈裡·杜魯門命令斯廷森將首批原子彈投入實戰。

當時,杜魯門正住在德國波茨坦巴伯爾斯貝格一棟被戲稱為「小白宮」的別墅內。一周來,這位美國總統與蘇聯獨裁者約瑟夫·史達林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就未來的世界秩序展開磋商。

1945年7月25日是星期三,杜魯門在日記中寫道:「我下令斯廷森使用那種炸彈,目標是軍事設施、軍人和水手,不是婦孺。」他接著寫道:「儘管日本人野蠻、邪惡、殘忍且狂熱——但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我們不可以對京都和東京使用這種可怕的武器。」杜魯門在日記中記載,斯廷森明確贊同他的觀點。杜魯門認為,襲擊目標應是「純軍事性的」。此外,他還打算在投擲原子彈之前向日本人發出明確的警告。

但事實上,廣島、小倉、新潟和長崎無一是「純軍事」目標。正相反,這幾個城市的居民都在15萬人到30萬人之間。這些城市雖然都有軍營和兵工廠——以朝鮮人為主的數萬奴工在那裡賣苦力——但城市大部分由平民居住。

杜魯門想必對此一清二楚。有跡象表明,7月25日他在日記中寫下這番話主要是顧及自己百年之後的歷史評價。因為這位美國總統當然知道後世子孫會挑剔地審視和評價自己在任期間的一舉一動。

的確,70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論杜魯門決定使用原子彈來摧毀兩座城市究竟對不對。兩枚原子彈當時至少立即炸死了12.5萬人,而事實上死者很可能多一倍。人們對於死於原子彈爆炸後遺症的人有究竟多少也存在激烈爭論。

擊垮日本,震懾史達林

但杜魯門為何下令投擲原子彈呢?答案乍看起來是明擺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日本防禦者在硫磺島和衝繩的戰鬥表明,將來攻入日本本島的美軍必將遭遇瘋狂抵抗。美軍估計將陣亡數十萬人。

美國一再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但驕傲的日本拒絕放下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在實戰中使用1945年7月16日首次測試的原子彈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為了保護美國軍人。

但政治考量至少同樣重要。因為與普通的軍事問題不同,投擲兩枚原子彈的決策不是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的。非但如此,美軍高級將領不是像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那樣頂多就此提出了些建議,就是像戰略航空部隊司令卡爾·斯帕茨那樣在事後才被告之。

因為決策是由總統杜魯門、經驗豐富的陸軍部長亨利·斯廷森和新任國務卿詹姆斯·F·伯恩斯三人聯合作出的。而他們當時考慮的不只是日本,還有蘇聯。在前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於1945年4月12日去世後,美國政府對蘇聯的態度大幅轉變。

史達林控制的帝國主義力量正在東中歐和東南歐建立殖民帝國。所有由蘇聯紅軍從德國佔領軍手中解放的國家都建立了共產黨控制的政權。蘇聯紅軍統治的領土已經直抵易北河;西歐和南歐國家正面臨蘇聯擴張野心的嚴重威脅。

掌握原子彈的杜魯門有了震懾史達林,遏制其繼續擴張的適當武器。1945年7月24日夜在波茨坦的西西林宮,杜魯門在一輪談判結束後走到了這位蘇聯獨裁者身邊。

「我不經意地對史達林提到,我們掌握了具有可怕摧毀力的新式武器。這位蘇聯領導人對此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只是說,自己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並且希望我們用它好好對付日本人。」

看到史達林這種非常克制的反應後,杜魯門別無選擇,只能將原子彈投入實戰。但他也很可能早就下了決心,只不過是在和史達林談話後才徹底拋棄了其他選項。

然而,並非所有美國領導人和高級將領都認為非對日本動用原子彈不可。因此,斯帕茨將軍才堅持要漢迪中將正式下達書面命令。此後,只有立即無條件投降才能令日本免遭原子彈襲擊。

1945年7月26日,杜魯門和邱吉爾要求東京無條件投降。兩人宣稱,日本若不放棄抵抗,便將遭受比納粹德國「更慘重的巨大打擊」,日本軍隊將被徹底消滅,舉國將變成焦土。

兩天後,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回覆說:杜魯門和邱吉爾的聲明毫無探討的價值。自此,再沒有什麼能阻止兩座日本城市被毀滅。卡爾·斯帕茨下令:「把日本的整個南端炸到天上去。」

相關焦點

  • 波茨坦會議上, 杜魯門暗示有原子彈, 史達林只說了13個字
    因為當時日本的海、空軍已幾乎被摧毀,海外的石油運輸也被切斷,日本國內的物資生產也是步履蹣跚,日本國內人民生活在一片饑荒中。尤其是歷經了美國一輪輪空襲後,即使美國不使用原子彈、蘇聯不對日宣戰,日本的投降也已成為定局。 艾森豪曾對此表示:「日本已經準備投降,沒必要用這種可怕的東西攻擊他們。」麥克阿瑟也承認「1945年使用原子彈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必要性」。
  • 史達林最後一刻放棄的計劃,二戰蘇聯為何沒攻打北海道?
    這其實沒錯,不過日本決定投降的根本原因是在於蘇聯的突然宣戰,日本一開始忙著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在中國焦頭爛額,冀望尚對日本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維持日本在東亞的利益,但蘇聯的突然發難使得日本沒有任何迴旋餘地,只能投降。
  • 痛失北海道史達林究竟有多後悔?不揣冒昧的日本人還來要那幾個島
    情急之下,杜魯門向史達林提出「建議」,以北緯38度為界美蘇分別佔領。基於對史達林的了解,美國人本對此沒抱太大希望。出乎意料的是,史達林竟然痛快地答應了。當然,條件是必須有的,除了雅爾達說好的千島群島外,按照這個「建議」,同屬38度線以北的北海道也應該由蘇聯佔領。
  • 日本投降,史達林為何沒有派兵分區佔領日本?決策失誤留下大患?
    如果日本投降,蘇聯就沒辦法出兵日本。這種情況下,之前籤訂的《雅爾達協定》就如同廢紙了。1945年8月9日,在遠東的百萬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關東軍發動進攻。不到一周的時間,日本便沒有抵抗之力。哪怕8月10日,日本提交了乞降的照會,蘇聯依然繼續進攻。因為如果蘇聯不攻打日本,那麼戰爭結束以後便沒有和美國討價還價的資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斯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 核平廣島前美軍明明提前告知了當地市民,可為啥沒人跑
    在二戰時散發傳單的情況太常見了,老百姓根本不當回事,再說當時日本人也不知道啥是原子彈,僅憑一張「恐嚇傳單」就能把人嚇跑?這顯然不可能,不去上班是要被扣錢的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在德國投降之後美國就不斷地要求蘇聯趕緊對日宣戰,因為只靠著美國人自己想拿下日本是非常困難的。
  • 日本戰敗後,史達林為何沒有派兵分區佔領日本?
    在分區佔領日本這件事上,史達林當然也是不想主動放棄的,他恨不得能夠佔領日本。真正讓蘇軍望而卻步的是美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按照史達林的設想,日本在投降後應該和德國一樣被四大國分區佔領,蘇聯作為二戰主要功臣之一,應該獲得北海道等日本北部地區。
  • 美蘇遠東首次較量,史達林為何懊惱不已
    這個時候,美軍主力還在千裡之外西太平洋諸島,不久前,美軍付出慘重傷亡足足用了82天才打下小小的衝繩島,美國人正為下一步如何進攻日本本土而發愁。蘇軍此時在朝鮮半島縱橫馳騁,美國人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此,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不停抱怨前任總統羅斯福,當時真不該邀請蘇聯出兵對日作戰。
  • 韓戰爆發前夕,金日成尋求蘇聯軍事援助,史達林是什麼態度?
    1949年三月份,北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就來到了蘇聯的首都莫斯科,直接向史達林提出了要保護北朝鮮安全的問題。金日成向史達林提出請求締結超速友好互助條約,並且要求蘇聯給予北朝鮮大量的軍事援助,史達林很痛快的就答應了北朝鮮的要求,許諾給他必要的軍事援助。但是史達林出於對美國幹涉朝鮮的擔憂,並沒有很具體的答覆金日成,他會給北朝鮮什麼樣的軍事援助。
  • 拉蘇聯出兵逼迫日本投降,羅斯福內心不安,致使朝鮮半島風雲突變
    日本已是窮途末路,但是要想徹底解決肯定還會導致美軍巨大的傷亡,這對於羅斯福來說卻是極為棘手,所以,羅斯福一直就想儘可能減少美軍傷亡來解決日本的殘局。即便是美國一直在研究原子彈,但是羅斯福也不敢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原子彈上面,畢竟原子彈還沒有完全研製成功。於是,羅斯福就想拉攏著史達林,想攜手史達林一舉解決日本的殘局。
  • 日本戰敗後,蘇聯為何放棄了和美國一起分區佔領日本?
    就連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他的回憶錄裡也毫不避諱地寫道:「我決定,對日本的佔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劃分佔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任何機會,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看到了沒,美國大叔就是這樣赤裸裸。那麼問題來了,美國這樣想吃獨食,史達林願意嗎?答案是他不願意也沒辦法。
  • 當年杜魯門想對中國投原子彈,為何英國首相要極力阻撓?
    美國作為當時的軍事強國,在國際社會留下了戰無不勝的傳說,所以美軍失利的消息,讓逃往臺灣的國民黨、日本都驚愕不已。對此有人指出,美國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研製出核武器,還對日本投下了兩顆,加速了日本反法西斯滅亡的步伐,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就沒想過對中國動用原子彈嗎?
  • 毛主席重視打好第一仗,彭總不辱使命:我是杜魯門就撤了麥克阿瑟
    為了解決武器裝備問題,毛主席就派遣周總理前往蘇聯求助於史達林。沒曾想史達林卻出爾反爾,總是不願意爽快答應提供空軍的支援,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史達林害怕與美國硬碰硬,在美國強大的實力面前,史達林內心犯怵,他總是擔心戰爭規模擴大,到時候蘇聯又承受不了。
  • 蔣經國與史達林會談始末(組圖)
    赫爾利說:「杜魯門總統主意已定,一旦蘇俄參加對日作戰,則美國政府對於雅爾達密約便不能不予以支持。」  《雅爾達協定》是同意蘇聯在「二戰」結束後能得到多少好處的一個協定,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的對日作戰,其條件為:(一)外蒙古(即後來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 二戰期間史達林為何喜穿軍裝?細說其軍銜變化和難以啟齒的小秘密
    自己給自己授了軍銜的有史達林(蘇聯大元帥)、裕仁(陸海軍大元帥)和蔣中正(民國特級上將),這其中最喜歡穿軍裝出鏡的反而是史達林、希特勒和蔣中正,但是許多人其實忽略了史達林的軍銜變化,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吶!
  • 二戰結束時,美英蘇三國所發出的波茨坦公告到底是咋回事?
    那麼,這究竟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首先,當時光步入到了1945年的五月之後,經過美英蘇三國的外交協商,三國首腦會議就決定要在柏林正式召開。但因柏林市區已經遭到了戰火的嚴重破壞,所以,蘇聯的朱可夫元帥就建議,應將這次會議地點改在柏林的郊區——波茨坦進行,於是,這個波茨坦會議也就隨之產生了。
  • 美國當年為何炸廣島長崎,沒炸東京?外媒揭秘幾十萬人慘死的真相
    根據這些文件,當時美國自己也不能確定核打擊是否會成功。這項計劃制定於1943年5月,當時美國的濃縮鈾廠尚未正式運行。 如果引爆失敗,被打擊的國家很有可能從未爆炸的原子彈中獲得先進的技術。而美方認為在這個方面日本的威脅相對較小,因此在制定計劃時從一開始就排除了德國。
  • 日本投降的背後,美日蘇三國存在骯髒交易,並嚴重損害了中國利益
    蘇聯代表普洱卡耶夫提出應在密蘇裡號上升起所有對日本作戰國的國旗,但麥克阿瑟不以為然的說,就讓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做總代表了,它有這個資格不是嗎,儀式還沒開始,狂妄的麥克阿瑟就給蘇聯代表來了個下馬威,其實在整個受降儀式的背後,每一個細節都包含著博弈,每一項條款都藏著秘密。
  • 中蘇談判時,兩天之內史達林為何突然做出重大讓步?
    為什麼兩天之內,史達林思想轉變如此之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迫使他作出實質性的讓步?首先,毛主席強硬的態度和倔強的性格對於史達林改弦易張功不可沒。其次,當時的國際大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等到當年年底,國務院在與參聯會的辯論中取勝,杜魯門總統支持國務院的意見,準備改善與中共的關係,防止中蘇結成同盟。由於缺乏溝通渠道,美國只得採用公開發表聲明的方式傳達信息。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宣布,美國無意於使用武力幹預中國內政,也不會捲入中國內戰。這是明顯向中國政權遞出了橄欖枝,史達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