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上, 杜魯門暗示有原子彈, 史達林只說了13個字

2021-01-18 水曉歆

二戰末期,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打擊下,日本節節敗退,尤其是美國對日本原子彈的投放,以及蘇聯的對日作戰,成為壓垮日本的兩根稻草,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

美國原子彈的投放,著實讓世界為之一驚。很多人懷疑美國人是不是用力過猛?因為當時日本的海、空軍已幾乎被摧毀,海外的石油運輸也被切斷,日本國內的物資生產也是步履蹣跚,日本國內人民生活在一片饑荒中。尤其是歷經了美國一輪輪空襲後,即使美國不使用原子彈、蘇聯不對日宣戰,日本的投降也已成為定局。

艾森豪曾對此表示:「日本已經準備投降,沒必要用這種可怕的東西攻擊他們。」麥克阿瑟也承認「1945年使用原子彈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必要性」。

即使是使用原子彈,為什麼針對的不是人煙稀少的地區,或者是軍事目標?卻選擇了人口集中的城市?其實美國是有兩個考慮,一是想對日本決策高層進行心理震懾。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後來美國截獲了日本的密碼電報,得知日本是打算拖延時間,即使是投降也要爭取些利益。為此,美國在投放原子彈的目標上,選擇了具有政治、軍事雙重價值的大城市,以期讓日本徹底放棄抵抗。

除了這個目的外,美國還有一層考慮是著眼世界的。隨著二戰的即將結束,新的國際關係面臨重新洗牌,接下來就是美蘇的博弈,美國不得不早做打算。尤其是在東亞不能讓蘇聯搶了風頭,趕在蘇聯對日宣戰前拔個頭彩,日後在解決東亞問題時便掌握了發言權。

而且1945年8月,美蘇關係已經鬧得很僵了,美國認為確實有必要殺雞儆猴了。在7月24日的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有意無意地向史達林透露:美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接著觀察史達林的反應,令他失望的是沒有吃驚,沒有懼怕,史達林反應非常冷淡,並且幽幽地說道:希望能好好利用它來打擊日本。

杜魯門很生氣,較勁是吧?美國隨即決定儘快使用原子彈,希望轟炸能夠「使蘇聯變得更好說話」。

此時蘇聯還在醞釀著另一個計劃,就是對土耳其的動武計劃。二戰末期,蘇聯一邊在遠東集結重兵防禦日本,還一邊在土耳其邊境大量屯兵,劍指土耳其。幹什麼呢?蘇聯打算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將1918年被土耳其佔去的亞美尼亞搶回來,並且還打算得到這片土地後,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的名字恢復舊稱"康斯坦丁堡"。

為了達到對蘇聯最佳的震懾效果,在波茨坦會議結束後僅4天,杜魯門下令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並特意強調在史達林離開波茨坦,趕在他回道莫斯科之前投放。這樣效果是不是更震撼?!看來搞政治更要注重細節啊。

不得不說,美國這次殺雞儆猴的效果確實達到了,收到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後,史達林在辦公室來回地踱步,最終決定放棄了對土耳其的動武計劃。土耳其很慶幸,逃過一劫,成為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最大受益者。

相關焦點

  • 「波茨坦公告」中有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暗示?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達30米的鐵塔豎立了起來,原子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大卡車裝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實驗使用的原子彈「大男孩」。這時的「大男孩」還沒有裝上核裂變物質,這次試驗的代號為「復活日」。    當原子彈實驗在阿拉莫戈多沙漠準備就緒的時候,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正準備去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
  • 中國沒有參加波茨坦會議,為何在《波茨坦公告》中排第二?
    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會晤,討論解決戰後歐洲問題和對德國處理問題。美國想要在對日作戰中儘可能地減小損失,就必須要蘇聯儘快對日宣戰。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這無疑給了美國總統杜魯門底氣。
  • 外媒:杜魯門核轟日本只因史達林沒當回事
    杜魯門對後果很清楚美國陸軍部長亨利·斯廷森向華盛頓通報了這一原則性決定。此前,在1945年7月25日的早些時候,剛上臺3個月的美國總統哈裡·杜魯門命令斯廷森將首批原子彈投入實戰。當時,杜魯門正住在德國波茨坦巴伯爾斯貝格一棟被戲稱為「小白宮」的別墅內。
  • 波茨坦會議中轉變最大的兩國,前期美國求蘇聯,後期蘇聯求美國
    這時只剩下日本法西斯沒有投降,之後的問題就是儘快讓日本投降,重新確定站後局勢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讓日本儘快投降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英國、蘇聯、美國三國在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為了會議。這次會議在二戰的會議中非常特殊,因為變化太多。參加會議的有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美國本來是羅斯福總統來參加的。
  • 李克強參觀位於德國布蘭登堡州的波茨坦會議舊址
    李克強詳細聽取了波茨坦會議有關情況的介紹,並觀看了《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珍版複印件。    參觀結束後,李克強冒著小雨向在場記者發表講話。李克強說,波茨坦會議舊址對世界和中國都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在這裡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向法西斯勢力升起正義的旗幟。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法西斯勢力發出了最後通牒。
  • 廣島原子彈爆炸:揭秘美國對日本用原子彈內幕
    此時,邱吉爾的思緒早已飛到波茨坦會議上了。儘管波茨坦會議主題是處理戰後歐洲和德國的一些重大問題,但是,有關對日作戰問題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會議期間,蘇、美、英三方圍繞日本投降的條件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7月17日晚,史達林神秘兮兮地對邱吉爾說:「在我們來波茨坦之前,日本大使送給我們一份日本天皇發來的電報。
  • 1945年人類歷史上首枚原子彈核爆成功,隨後美國用於轟炸日本
    成功的製造出了歷史上的第一枚核彈,這一天標誌著核彈時代的開始。二十天後美國將成功製造的核彈投放日本廣島和長崎,美國對日核打擊是迄今唯一使用核彈的戰役。第一枚被用於核試驗原子彈被稱為三位一體,當時這枚原子彈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
  • 二戰結束75載後的迴響——重訪波茨坦會議舊址
    從正門懸掛的美英蘇三國國旗,到中庭用鮮花組成的蘇聯紅五星,再到杜魯門、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曾使用過的辦公室……今天的採西林霍夫宮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當年舉行波茨坦會議時的原貌。而此次特展特地展出的史達林畫像、邱吉爾戴過的巴拿馬草帽等物品,則令人更加直觀地走入歷史的細節。
  • 世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幕:美國只有12人知道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達30米的鐵塔豎立了起來,原子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大卡車裝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實驗使用的原子彈「大男孩」。這時的「大男孩」還沒有裝上核裂變物質,這次試驗的代號為「復活日」。 當原子彈實驗在阿拉莫戈多沙漠準備就緒的時候,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正準備去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
  • 雅爾達會議:被出賣的中國
    陳卿美讀書——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於是史達林出面邀請羅斯福和邱吉爾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達會議」。但是,在雅爾達會議上,美英又走了一步「昏招,史達林可以說賺了個缽滿盆溢。英國以犧牲他國利益暫時維護了自己已經日薄西山的殖民帝國利益;美國則是為了提早結束戰爭,出賣中國換取蘇聯參戰。
  • 波茨坦會議時,三巨頭舉行宴會,第一杯酒為何敬朱可夫?
    1945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德國已經投降了兩個月了,歐洲戰場上美英兩國和蘇聯為了瓜分德國,已經開始出現裂痕。尤其是羅斯福去世後,新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對蘇聯的態度十分強硬,這給盟軍前線的總指揮艾森豪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 被出賣的中國——雅爾達會議
    於是史達林出面邀請羅斯福和邱吉爾於黑海之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達會議」。雅爾達會議充分體現出國際政治關係中最為殘酷與現實的一面:實力即權利。在雅爾達會議中,美、英、蘇三國為劃分反法西斯陣營的戰後勢力版圖達成默契:美、英等戰勝國支配西歐;英、法可以重回亞洲的殖民地;蘇聯控制東歐國家以及進入東北亞。
  • 韓戰時,美國揚言要用原子彈,為何最後沒用?我國啥態度?
    韓戰時為什麼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下面來聊一聊。01 中蘇結盟美國羅斯福親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1945年他去世後,杜魯門上臺。杜魯門曾得意洋洋地向史達林炫耀,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炸彈。其實早在1941年美國剛開始研製原子彈時,蘇聯就得到了情報,甚至史達林比杜魯門知道原子彈的時間要早得多,後來蘇聯也搞到了關鍵性的技術情報。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震驚了世界,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 德國:愛在波茨坦的日子(圖)
    波茨坦會議原址的屋頂,倆個小窗戶看似一雙眼睛在芸芸歐洲國家中,德國是深受旅客歡迎的一個。說到德國,大家也許會想起首都柏林或者每年都舉辦國際書節的法蘭克福,其實除了這些大城市,大家可走訪有悠久歷史的波茨坦(Potsdam)。波茨坦是昔日普魯士王室的重鎮之一,位於柏林西南面,乘飛機到柏林後,轉乘直通火車,約1小時後便會到達波茨坦的主要火車站Hauptbahnhof,十分方便。那裡有不少皇室建築仍保存完好,在享負盛名的無憂宮仍可感受皇朝的華麗氣派。
  • 雅爾達會議是否應該為冷戰負責?
    如果要找個高峰會議承擔冷戰時期歐洲分裂對峙的罵名,那應該是莫斯科會談或波茨坦會議,而不該是雅爾達會議。1944 年10 月的莫斯科會談,邱吉爾和史達林協商好瓜分巴爾幹;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新任總統在伯恩斯的建議下,接受劃分德國為四個佔領區的協議,並表示西方願意承認史達林在東歐的傀儡政府。
  • 75年前的今天,全世界第一顆投入實戰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
    (死難者慰靈碑中文版,祈求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不再重演)1945年7月下旬,《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正式發布(蘇聯當時並未對日宣戰,所以並未在該公告上簽字,8月8日宣戰後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名字被補進公告),盟國督促日本立刻投降,但7月28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在召開內閣會議後,明確表示不會接受《波茨坦公告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1953年,曾負責鈾礦探索的原陸軍技術軍官山本洋一發表長篇回憶,嚴厲批判對原子彈研發工作負組織、主導之責的仁科芳雄等民間科學家,「只重視純科學,對應用科學和技術則缺乏理解」。  應該說,山本的指責不無道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直至接受軍部的研究委託之前,仁科研究室在籍的百餘名物理學者中,從事原子能研究者一個都沒有。
  • 二戰結束時,美英蘇三國所發出的波茨坦公告到底是咋回事?
    呂海峰話說,為了進一步商討如何處理戰敗國——德國、義大利、以及其僕從國的問題,當時的世界三大國——美英蘇就決定要召開一個波茨坦會議,並最終產生了一個波茨坦公告。那麼,這究竟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