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公告」中有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暗示?

2021-01-18 中華網
    

    全美國只有12人知道整個工程情況,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從事原子彈的研製,即便是高層領導,也只有羅斯福總統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知道內情。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都不知道美國還有原子彈的研製計劃。

    1939年,物理學領域裡的原子分裂實驗就已在德國取得成功。二戰前夕,為逃避德國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國的一些科學家,擔心德國搶先造出原子彈,推舉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加強利用核裂變過程來製造超級炸彈。羅斯福總統採納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員會。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加速了研製原子彈的進程。1942年開始實施以「曼哈頓工程」命名的龐大計劃,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全面負責研製原子彈。該計劃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多萬科技人員和工人,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加緊研製。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於1500-2000噸TNT炸藥。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幕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標誌著當今世界已進入核武器時代。隨後,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二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天皇作出了投降決定。雖然原子彈的威力使二戰得以提前結束,但它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嚴重的破壞,因此,愛好和平的人們呼籲:人類今後不應再使用這類武器!

原子彈近照(資料圖)

    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重視研究原子彈

    1932年,著名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因納粹迫害,被迫離開德國到美國定居,很多在歐洲工作的猶太裔科學家也陸續逃往美國,他們告知美國:德國正在製造原子彈!科學家們知道,如果納粹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人類就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核災難,因此呼籲美國抓緊研製原子彈,當時軍界的一些領導人對這個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們看作怪人。

    科學家們心急如焚,為了增加說服力,他們推舉愛因斯坦作為代表,勸說美國總統羅斯福。但愛因斯坦署了名的建議報告並未引起羅斯福的重視,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勸說,因為他下令研製之後的第一筆撥款只有6000美元,相對於最後的總投入20億研製3顆原子彈,顯然是杯水車薪。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這成為美國加快研製原子彈的一個轉折點。1942年6月,美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正式開始,由於研製計劃的總部開始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因此叫做「曼哈頓計劃」。

    新墨西哥州人跡罕至的一片沙漠,在1942年以後突然熱鬧起來,美國原子彈研製的心臟機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建在了這裡。全美國只有12人知道整個工程情況,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從事原子彈的研製,即便是高層領導,也只有羅斯福總統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知道內情。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都不知道美國還有原子彈的研製計劃。

原子彈近照(資料圖)

    首次試爆超出了現場所有人的想像

    1945年7月初,也就是希特勒自殺後的2個月,美國3顆原子彈終於製造出來,被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達30米的鐵塔豎立了起來,原子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大卡車裝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實驗使用的原子彈「大男孩」。這時的「大男孩」還沒有裝上核裂變物質,這次試驗的代號為「復活日」。

    當原子彈實驗在阿拉莫戈多沙漠準備就緒的時候,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正準備去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德國投降後,為了協調處理德國戰敗後的相關問題以及對日作戰等有關事宜,同盟國決定於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代號為「終點」,表示這將是二戰期間最後一次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原定於7月1日召開,為了藉助原子彈爆炸抬高美國的地位,杜魯門特別建議將會議推遲了兩個星期。

    7月15日,杜魯門到達波茨坦,而在萬裡之外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美國的核試驗人員也把核裂變物質放入了「大男孩」的肚子裡。試驗人員在14公裡以外設置了觀察所,裡面隱蔽著425名科學家和軍事專家,他們懷著緊張的心情,等待著驚心動魄的最後一刻。

    7月16日凌晨5時29分45秒,「大男孩」轟然炸響,一個蘑菇狀的大圓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爆炸核心的鐵塔也被高溫在瞬間蒸發得無影無蹤!

    這場爆炸超出了現場所有人的想像,以至於整個美國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為隱瞞真相,美國編織謊言說是阿拉莫戈多軍事基地的彈藥庫發生了爆炸。

    投下二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政府投降

    前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前,曾命令空軍組成一個秘密分隊,用於執行「曼哈頓計劃」,這支特殊的航空部隊就是509大隊。

    509大隊的成員只知道將來要執行一項特殊使命,在任務到來之前,他們每天只進行精確投彈訓練。後期的訓練就是每天出動兩三架飛機,到日本去扔一顆炸彈然後回來。在實戰訓練中,509大隊總共投下了38枚模擬炸彈。

    波茨坦會議結束時,通過了「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就只有「迅速和徹底地毀滅」。日本沒有意識到這一警告的背後就是將使用原子彈的暗示,所以拒絕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會議後,杜魯門乘美國軍艦回國,回國途中,杜魯門就向軍方下達了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上午9時15分,美軍飛機投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方圓42平方公裡的城市被摧毀,房屋毀壞率達70%以上,14萬人死亡。

    第一顆原子彈投擲後,美國在3天內沒有聽到日本人有任何的反應,美國政府宣布,只要能降低對日本本土作戰的風險,再投幾顆原子彈也在所不惜,實際上這是美國的虛張聲勢,因為美國只剩下一顆原子彈了。

    8月9日上午9點零1分,第二顆原子彈被投向了有27萬人口的海港城市長崎,長崎上空隨即騰起了巨大的蘑菇雲,1。4萬棟建築物被毀,7萬多人死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發布了投降詔書。

相關焦點

  • 波茨坦會議上, 杜魯門暗示有原子彈, 史達林只說了13個字
    二戰末期,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打擊下,日本節節敗退,尤其是美國對日本原子彈的投放,以及蘇聯的對日作戰,成為壓垮日本的兩根稻草,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 美國原子彈的投放,著實讓世界為之一驚。很多人懷疑美國人是不是用力過猛?
  • 波茨坦公告中哪一條令日本人最害怕?
    我們先不妨回顧一下波茨坦公告發布前後的一些史實: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布投降;1945年7月17 日,美蘇英三國在波茨坦舉行會議,當時中國並無代表參會,但發表前徵得了國民政府的同意;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正式發布;1945
  • 中國沒有參加波茨坦會議,為何在《波茨坦公告》中排第二?
    史達林因為蘇聯還與日本籤訂有和平條約,當時就沒參加《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影印本因為對日本戰後的處置,在兩年前的《開羅宣言》中就有了大概的一個方向,而《開羅宣言》有中國參加,中國又繞不過去,於是,杜魯門這才想蔣介石來,趕緊讓人與蔣介石聯繫,讓他同意發表。
  • 廣島原子彈爆炸:揭秘美國對日本用原子彈內幕
    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政府想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蘇聯,選定日本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等城市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此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2010年8月,美國決定派遣駐日大使羅斯出席「原子彈和平紀念儀式」。
  • 國際社會高度評價《波茨坦公告》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張芳曼製圖   本報北京7月25日電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導: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在德國柏林近郊波茨坦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又稱《中英美三國波茨坦宣言》),公告確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及戰後對日本的處理原則。
  • 《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約束力今何在?(組圖)
    《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的約束力有歷史和法理依據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認為,無論1945年二戰結束時日本政府籤署的投降書,還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籤訂的《中日聯合聲明》,都清楚表明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某些日本政要的所謂公告對日本沒有約束力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 美國為何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轟炸目標為何是廣島和長崎而非京都
    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可是日本政府置之不理。為了迫使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在距離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廣島市20萬人(市內總人口24.5萬)死傷,整個城市化為廢墟。
  • 世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幕:美國只有12人知道
    雖然原子彈的威力使二戰得以提前結束,但它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嚴重的破壞,因此,愛好和平的人們呼籲:人類今後不應再使用這類武器!但愛因斯坦署了名的建議報告並未引起羅斯福的重視,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勸說,因為他下令研製之後的第一筆撥款只有6000美元,相對於最後的總投入20億研製3顆原子彈,顯然是杯水車薪。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這成為美國加快研製原子彈的一個轉折點。
  • 什麼是《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公告共有13條。 公告表示,三國強大的武裝力量將在所有聯合國家支援下,繼續對日作戰直至其停止抵抗為止,並警告日本如不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即將如德國一樣迅速完全毀滅。
  • 這是1945年的日本廣島,這是被原子彈轟炸後的廣島
    圖為原子彈轟炸後的廣島一處市景,這裡幾乎被夷為平地,路的兩邊都是廢墟。二戰時廣島是日本的陸軍之城,這裡是日本防衛本土的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國、朝鮮、東南亞、南洋諸島的日本陸軍均從廣島起航,而且二戰時期廣島也是日本的毒氣研發基地。
  • 為什麼廣島在被投放原子彈後,日本沒有馬上投降?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從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再到如今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各國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輕易使用大規模殺傷武器。至今只有二座城市遭受過原子彈的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 日本政府的一些行為違背了《波茨坦公告》的相關規定
    [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呂耀東]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的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同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在終戰詔書中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 專家: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應受到約束
    專家: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應受到約束【字幕】7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波茨坦公告》發表70周年吹風會,介紹《波茨坦公告》的背景、內容及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駁斥了有關「日本並非《波茨坦公告》籤字國,因此對日本沒有約束力」的說法,無論是1945戰爭結束時的日本籤訂的《投降書》,還是1972年中日建交時籤訂的《中日聯合聲明》,都清楚地表明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同期】中央電視臺記者:日本國內輿論認為,日本並不是《波茨坦公告》的籤字國,因此《波茨坦公告》對日本沒有約束力,請問您對此有何評論?
  • 波茨坦公告的效力不可替代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政府共同宣布《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下稱《波茨坦公告》,也稱《波茨坦宣言》),前蘇聯隨後附署參加。發布《波茨坦公告》的目的是促令日本武裝部隊儘速無條件投降,以及日本投降時必須接受的各項條款。
  • 二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第一時間為何沒有選擇投降
    導讀:1945年,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拒不接受《波茨坦公告》。隨後美國在廣島投了一枚原子彈城市幾乎被毀滅,日本依然在選擇戰鬥。二戰有兩個國家是罪孽最深重的,一個是奉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以希特勒為首;一個是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以裕仁義即日本昭和天皇為首。二戰時期,日本不停的在叫囂著打打打,守著本國的國土,擴大侵略範圍。而後來其他法西斯國家已經開始投降了,唯獨日本依舊不肯認輸。
  • 《波茨坦公告》的前世和今生
    在今年5月日本國會黨首辯論中,首相安倍晉三聲稱沒有好好看過《波茨坦公告》,拒絕承認這份文件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定性。     安倍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確立的戰後秩序發起公然挑戰,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輿論的強烈擔憂和不滿。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告訴記者,日本某些右翼言論是完全沒有說服力、毫無歷史常識的「妄言」。
  • 日本投降並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的史實不可更改
    《開羅宣言》沒有籤字,但它的內容在籤字的《波茨坦公告》中得到確認,因此,它法律的效力不低於籤字的條約。《波茨坦公告》是在二戰後期,同日本的戰爭還在緊張、激烈進行的過程中,在這種緊急、隨時都有大量人員死亡的戰爭狀態下,這樣一個敦促日本投降的條約不太可能等待每個參加國國內立法機構漫長的審理和批准程序,因此,這是一種特殊情況、特殊條件下的國際條約,並不能認為它沒有國內立法機構的批准程序就會降低它的國際法上的拘束力。
  • 廣島長崎該從原子彈轟炸中反思什麼?
    正如追悼儀式的名字——「原子彈轟炸犧牲者慰靈和平祈禱儀式」——所體現的那樣,市民們沉浸在對自身受害的痛苦回憶中,強調的是原子彈的不人道性,「戰爭太可怕了」,或是責怪美軍當年沒必要使用原子彈等,這也幾乎成為每年紀念活動上的主音調。
  • 《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的現實意義
    2015年5月20日,在日本國會的答辯當中,日本共產黨委員長志位和夫表示,《波茨坦公告》第六條和第八條提到的《開羅宣言》,確認日本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要求安倍就那場戰爭的性質明確表態。安倍居然聲稱自己沒有看過《波茨坦公告》這部分內容,所以「無法做出評論」,更顯示出其故意迴避《波茨坦公告》實質內容的特點。那麼,《波茨坦公告》究竟講了什麼?讓日本安倍政府這樣害怕,這樣竭力迴避呢?
  • 《波茨坦公告》防止侵略維護和平的三大意義
    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趙建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性可以從《波茨坦公告》構成中日兩國關係的基礎以及構成亞洲和平的基礎,從限制日本戰爭權,從如何對待戰爭罪犯,這些方面說明。具體表現如下:  一、《波茨坦公告》的重要性與它對中日關係的重要意義分不開,《波茨坦公告》不僅對中日兩國有重要性,它對整個亞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