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黎裡古鎮。
黎裡,一個特別江南詩意的名字,一個特別江南秀美的古鎮。
吳儂軟語,氤氳著白牆黛瓦;青石古巷,讓小橋流水音韻長留。曾經的黎裡還有許多好聽的名字,「黎川」、「 梨花裡」、「 禊湖」,每一個皆悅耳動聽。興許只有這樣美麗的名字,才能配的上這裡的江南美景。
春秋時期,黎裡在長水(今浙江嘉興)境內,吳越槜李交戰後,黎裡御兒滉為吳越分界之一。唐時黎裡屬嘉興範隅鄉,為村。
黎裡境內,河道縱橫,湖蕩密布,河道、湖蕩與漊浜池潭構成稠密的水道網絡。黎裡的河流,為太湖水系一部分,水源自浙江天目山,由西向東,經平望鶯脰湖、雪湖,到黎裡與平望交界的楊家蕩、牛鬥湖,從望平橋進入市河黎川,流經全鎮各條水道。
繁榮水道讓歷史上的黎裡成為典型江南商業重鎮,自南宋至今已有891年歷史(至2018年)。黎裡在唐朝成村,北宋時形成東西兩個相當規模的村落,公元1127年,趙宋南渡,黎裡人口激增,升格成為集市,明成化、弘治年間,成為吳江縣巨鎮。來自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各方達官貴人名德望族在這裡定居發展,到了清中期排定了「周、陳、李、蒯、汝、陸、徐、蔡」八大姓。
黎裡古鎮擁有厚實的家底,最真實的生活氣息可以在這裡感受得到。這裡美得樸素淡雅,與世無爭,仍舊保留著水鄉古鎮原汁原味的風景。如今古鎮中的12座古橋,8座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橋。
南宋以來,黎裡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有狀元1人,進士26名,舉人61名,貢生43人。黎裡積澱著宋元明清和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
這裡歷史建築滿帶記憶,有宋代的橋和井,有元代的欞星門,有明代建築鴻壽堂和進士第,清代的古建築更多,有祠堂周宮傅祠,有名園端本園,有藏書樓,有著名的廳堂李廳,也有紀念名人的東聖堂。還有中西合璧的建築,如洋涇浜天主堂、施家洋房。
柳亞子先生也是黎裡人,柳亞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後改名人權,字亞盧,再更名棄疾,字亞子。柳亞子出身於書香門第,少從母親學唐詩,並受父親影響,贊成變法維新,致力於:《新民叢報》的宣傳。
柳亞子是南社的統帥,南社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團體。
在黎裡有個特色,帶姓氏的弄堂佔了近全鎮弄堂總數的一半。六七百年歷史煙雲飄然而過,全鎮到現在保留弄堂115條,其中暗弄堂90條,超過百米的11條,有明暗並列的雙弄,有兩條暗弄相併的雙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稱江南古鎮之最。
另外,黎裡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習俗「中秋顯寶」,始於元代,定型於明代,繁盛於清代,當時各富家大戶商家廟宇,顯上種種古董,名貴書畫,玉器、名硯、印章、官服等等,還有顯技顯藝。
行走在古鎮中,水鄉的廊棚凝聚著黎裡人的智慧。「長廊三裡覆,無須墊角巾」,兩岸披簷式、人字式、騎樓式過道,多姿多彩,各有情趣。秀水為鄰,晴天不打傘,雨天不溼鞋,守著滄桑和歷史,人處其間,猶在畫中行。
黎裡古鎮古樸而純粹,處處透著優雅。不張揚,不刻意,溫柔地驚豔著時光,這麼近,又那麼遠。值得您留出時光為之踏足,感受江南水鄉明珠。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