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嶺南古建築的屋脊,就繞不開陳家祠的屋脊、佛山祖廟的屋脊。垂脊先不說,光說那共計百幾十米長的正脊,就是百幾十米長的灰塑和陶塑裝飾帶。數千人物神仙擠在這正脊上,密密麻麻地俯視著瞠目結舌的遊客。它們也許不知道它們自己成了不少人的心理陰影。
不可思議的是,像陳家祠、祖廟這樣窮盡工巧的頂級祠堂廟宇建築的正脊樣式,名字卻很樸實——平脊。
比平脊名字響亮的龍舟脊,做工卻簡單百倍,效果更符合簡約主義審美觀。我們不妨把視線從陳家祠和祖廟的屋脊收回來,看看別的古建築,也許會頓感耳目一新——來,上幾張餘蔭山房的屋脊側面圖。
這鳳頭模樣的脊獸是不是成功引起了你的注意?一排鳳頭,氣場也不小。關鍵是簡潔明了,不需要層層堆砌,看得人眼睛忙不過來。
我很長一段時間內以為它就是鳳,直到前些天餘蔭山房官博君回復了我私信,打碎了我的錯覺——「那是嘲風!」
一查,嘲風是龍九子之一,妥妥的是龍不是鳳。又一次「名不副實」。
那嘲風和龍舟脊有什麼聯繫呢?更簡單了,上面幾張圖的嘲風都是出現在垂脊位置,當它轉移到正脊兩頭、成為正脊吻獸的時候,那條正脊就叫龍舟脊了。
不喜歡陳家祠繁複脊飾的人終於不用忍著了,提供一個你們喜聞樂見的好消息:嶺南古建築的正脊,最常見的就是龍舟脊!不喜歡陳家祠就不看了,來看看這些簡單美麗的龍舟脊,符合你們審美的還是很多的!
嘲風出現在正脊,就是一條單純的龍舟脊;出現在垂脊,可以搭配獅子或是夔紋的博古架,更有乾脆兩個嘲風「雙拼」的情況,效果都不錯,堪稱百搭。誰讓嘲風長得這麼好看呢?換句話說,嘲風,就是一款有顏任性的古建築脊獸。
再看大嶺村和黃埔村。村中不管是新建還是老舊的祠堂,龍舟脊佔主流。甚至連一間被高樓層層包圍的危房的正脊,也是龍舟脊。只不過兩頭的龍頭斷了。那也無妨,沒有龍頭,光看正脊的形狀也能判斷出是龍舟脊。
至於為什麼會有龍舟脊,官方的說法是:珠三角河網密布, 先民傳統以船楫為生, 慣划龍舟。這個習慣反映到正脊上就成了到處可見的龍舟脊了。此處如果要配一段背景音樂,完全可以放上粵語兒歌《凼凼轉》,跟著哼兩句「五月初五系龍舟節啊,阿媽佢叫我去睇龍船(媽媽她叫我去看龍船)」。唱完後,你理解廣府民系對龍舟的執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