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大宅陳家祠堂屋脊
嶺南第一大宅【陳家祠堂】陳氏書院聚賢堂脊飾
長27米,高4.26米
嶺南第一大宅《陳家祠堂》,又稱廣州陳氏書院,位於廣州中山七路,大清十四年向廣東各縣陳氏倡議集資,籌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大清光緒年間廣東省72縣陳氏族人興建的合族陳家祠堂,其建立的主要為了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陳家祠堂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建築群,布局嚴整,裝飾精巧,富麗堂皇,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陳家祠為三進式庭院,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它的建築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整個祠堂建築面積超過6400平方米。三路主體建築由南向北分別為前門、中廳和後寢,形成「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抄」的格局。以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和彩繪為代表的嶺南七絕工藝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其所表達的題材亦涵蓋了從商周到明清的眾多經典故事,門前留有寬闊廣場,過去曾豎立著很多石制旗杆夾,旗杆夾上鐫有中舉人的姓名及中舉年代,昭示著陳氏家族的榮耀和輝煌。 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築,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興建廣東七十二縣合族陳家祠堂各縣名單(未詳)廣州府十四縣潮州府九縣陽江廳韶州府六縣嘉慶州四縣(省外)瓊州府十三縣(海南)連州二縣赤溪廳肇慶府十三縣高州府六縣惠州府十縣羅定州二縣廉州三縣雷州府三縣南雄一縣柳州府(廣西)
倡建(廣東全省合族陳家祠)紳耆芳名單:
(廣州陳氏書院)
陳伯陶 陳蘭彬 陳仲真 陳華耿 陳遇夫(陳翰)陳昭常 陳朝光 陳英剛 陳熾昌 陳遠超 陳朝卓陳昌朝 陳福謙 陳冠朝 陳寶鋆 陳夢日 陳喬森陳熾基 陳序琛 陳炬林 陳景鎏 陳如嶽 陳榮輝陳念榮 陳 基 陳桂士 陳作離 陳序球 陳熙敬陳植榘 陳慶桂 陳華聚 陳國彬 陳汝疇 陳 棟陳植恕 陳序琳 陳桂籍 陳煥堯 陳寶章 陳而韶 陳嘉謨 陳培桂 陳序璿 陳龍章 陳為煥 陳錦騰陳桂薰 陳忻虞 陳文蔚 陳兆祥 陳文海 陳承果陳其政 陳濟坤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
陳家祠堂正門
《廣東省各縣建造陳氏書院》
內容如下:
敬啟者,我太邱太祖德高漢代,蔭貽後昆,奕葉蕃昌,散布於粵中者,類成巨族。今切水源木本之思,為崇德報功之舉,邀集宗族在羊城西關連元大街買得吉地一千井有奇,議建宗祠。我粵中各房昆仲,或為值事,或出主陪事,經眾議定《章程》,辰下各昆仲極為踴躍,業已交易地價,諏吉興工,誠恐未及周至,謹修函奉達,敬請家先生大人惠臨公所面商一切,並通知尊處親房,倘欲出主陪享者,祈早日到公所掛號。諸叨玉成,曷勝銘感。從此宗敦族睦,數厥典而無忘。
倡建陳氏書院公所紳耆值事公啟
陳家祠的門口的石鼓
古時候非達官貴人家門口是不能安放石鼓的,但陳家祠堂的石鼓光鼓面直徑就有1.4米,派頭是非常氣定神閒了。
陳家祠實際上是廣東陳大祠堂,其對外的正式名字叫法:陳氏書院, 倡建陳氏家祠堂公所的紳耆值事向各地陳姓宗族發出的信函,邀請各地陳姓族人派員到省城商討修建陳氏書院事,目的當然是籌集款項。由此公啟可知,倡建陳氏書院的陳姓「紳耆」,包括了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大清光緒帝欽點的探花郎,東莞的陳伯陶【探花及第】和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吳川縣黃坡陳蘭彬等著名士紳,他們組成建祠公所,先是「邀集宗族」買得吉地,「議建宗祠」,召集已經參與的各房族眾議定了《章程》,再發信至各地,邀請各地陳姓族人「早日到公所掛號」,並「出主陪享」。
在陳氏書院後進大廳金柱上懸掛有一副對聯,當中有「合七十二縣宗盟共守不外仁義兩言」字樣,落款為「三水西村房聚星堂」。從中可知,陳氏書院聯絡了當時廣東七十二縣的陳姓族人參加,而三水西村房為其中的一房。「房」主要以村為單位,以村名作為房名。
▲龕堂中的神龕 陳家祠堂的修祠總資金也是用「題捐」向廣東各地陳氏族人捐助所得的。廣東各地陳氏族人捐助祠堂修建,根據所出資金數額分配祖先牌位在陳家祠龕堂中的位置。
為此清政府又提出合族祠「挾眾叛官」,其實這才是政府所懼怕的本質,一個發達興旺就算了,再聚合數個,他們的影響力就會變得極為龐大,這是清政府很不願意看見的。 在大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開始營建的陳氏書院是如何在大清「禁令」中順利開工的,聰慧的陳氏先賢,首先邀請了清末翰林院編修(光緒欽點探花及第)暨南大學創始人之一的東莞陳伯陶。大清鹹豐三年進士,中國第一任駐美公使,保護華工和僑民的第一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吳川陳蘭彬等著名陳氏士紳,組建「倡建陳氏書院紳」,於是陳家祠便以「陳氏書院」之名,打了一個擦邊球興建,並且陳家祠的選址也頗有心思,穿過現在的荔灣路就是張之洞親自選址籌辦起來的廣雅書院(現為廣雅中學),給人一種「挨著書院所以我也是書院」的錯覺。但實際上,教書育人並不是陳氏書院的主要功能,她依舊是為人們溯本尋根,祭祀祖先以及陳姓鄉裡鄉親進城辦事的一個落腳點。
梁山聚義磚雕
五倫全圖,磚雕
陳氏書院內的水井
大清光緒十九年廣州陳氏書院信函袋
大清光緒十八年廣州陳氏書院憑證(即陳家祠)
陳伯陶,號象華,一字子礪,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出生於1855年,卒於1930年,東莞中堂鳳湧人,清朝探花及第。6歲拜陳澧為師,10歲通讀五經,後就讀於羅浮山酥醪別院。光緒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緒五年(1879年)參加鄉試獲第一名(解元),隨即上京準備參加會試,因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便奔喪回鄉。此後數年,他以教書所得,供養母親及弟妹。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
吳川陳蘭彬像
陳蘭彬,字荔秋,出生於1816年,卒於1895年,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黃坡村人,晚清時期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美公使。大清鹹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學監督身份、率領第一批留學生30人赴美。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後奉調回國,歷任兵部、禮部侍郎及會試閱卷大臣等職,第一任外交官。晚年歸甲,先後主編《高州府志》、《吳川縣誌》、《石城縣誌》,著有《使美紀略》、《使美白詠調》、《重次千文》、《毛詩札記》、《治河芻言》等書。
投稿郵箱:707398374@qq.com
或加管理員微信:chen707398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