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歐美系列文:落後的交通(上半期)
本文謝絕任何第三方自媒體轉載
導語:
以前在國內,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的老師和身邊的人都告訴我:西方的交通遠比中國發達;而公知則是這樣說的:西方交通設施的質量比中國高、出行比中國方便、路比中國寬。對此,我一直將信將疑,直到我來到歐美,才知道原來世界是「這般模樣」。
中肯地說一句話:20年前中國的交通不如歐美發達,20年後歐美的交通遠不及中國完善。本期內容,我將結合我所熟知的歐洲的現實情況,以及澳洲和美洲的網友的反饋,向大家呈現一個相對真實的歐美世界。
1.交通基礎建設老舊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裡,歐美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先進、完善的,但這裡有兩個字是重點——「傳統」。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裡,西方依靠戰爭的掠奪斂財、工業技術的發展,確實長期領先於世界,但如今,歐美等西方國家所呈現的,卻是沒落與老舊的另一副模樣。
公路方面
我記得我剛到歐洲的時候,我所抵達的是一座歐洲一線城市,當時坐車經過市區,我看著坑坑窪窪的路面,狹窄的街道,以及街邊年久失修的、倒伏的護欄,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我問前來接應我的華人:「他們的郊區建設得不是很好,這路還不如中國的農村」。結果這位接應我的華人很尷尬地笑了,說:「這裡是市中心,不是郊區」。
起伏不平的市區街道
後來,我輾轉到了歐洲一座比較發達的工業城市生活了數月,當地的經濟和生活水平都算是歐洲地區比較高的了。但城市的交通建設實在不敢恭維:市區的道路崎嶇不平,一些路段是用鵝卵石鋪的,一些路段出現了很多泥坑也沒人處理;至於人行道,是時有時無的,有一些路段的人行道人要側著身子走,有時候經過一些狹窄的路段,總要出於無奈而「人車混行」。
坑坑窪窪的泥土和鵝卵石路
在我長期的生活輾轉中,我走遍了歐美數國,從米蘭、巴黎、慕尼黑、維也納這些沿的一線城市,到布拉格、蘇黎世、盧布爾雅那等二三線城市,乃至於是農村和小城鎮,都有我的足跡。客觀地說,每個地區、城市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像慕尼黑等德語區的城市(包括德國、奧地利以及部分的瑞士),其城市交通的建設整體會比其他歐洲城市來得好,路比較寬敞,也相對平坦,但像米蘭、巴黎等城市,則顯得十分「破敗」。但不論是德國,還是法國,又或者是義大利、西班牙,這些老牌的西方發達國家,其交通的建設都遠不及今日的中國。
這裡,我必須提及的是,地圖上顯示的是歐美的公路「密度」比中國高,看起來比中國發達,但如果依據歐美的公路標準來畫地圖,中國的大地可能會被密密麻麻的公路覆蓋得找不見山川河流。
鐵路方面
除了道路的年久失修外,歐美的火車站和鐵路是十分的老舊。即便是一線城市的火車站,也遠不及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先進,這樣的先進不僅僅是從建築整體來說的,還包括環境衛生、服務水平等方方面面。換一句話說就是:歐美的火車站,和中國的八九十年代的火車站差不多。
米蘭中央火車站
而比火車站的老舊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歐洲的很多火車軌道都是「上了年紀」的,你會很容易在歐洲的一些地方看見鐵軌下方使用的是「枕木」,而不是水泥板。在歐洲的很多火車站或者鐵道上,你還經常會以為鐵軌裡的「雜草叢生」而誤以為這是被廢棄的鐵路,但它確確實實還在肩負著保障每天數十趟列車安全通行的「光榮使命」。只是現實不是那麼美好,偶爾總還是會有「脫軌」事故的出現。就像前輩說的那樣:「在歐洲坐火車,有時候真的怕它會脫軌,太不靠譜了」。
雜草叢生的火車站
和中國的「兩路相交架橋挖隧道」不同的是,歐美依舊保存著大量的「火車閘口」。在中國人的印象裡,火車遇到公路,基本都是架橋解決的,但是在歐美,多數地區依舊是使用百年以前的紅綠燈進行管制。
火車和公路交匯
此外,還需要注意到的是,和中國人用身份證就能坐火車,全程「信息化」不同的是,由於設備和系統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歐洲人坐火車必須「先取票」,再拿著紙質車票到站臺上用打票機自助「打墨」,然後才能上火車,到了火車上再接受查票員的檢票。(他們沒有信息化)
古老的歐洲火車票
便捷性方面
我曾給歐洲人介紹了中國的「立體式」交通,跟他們描述了中國從飛機、鐵路到公路的立體式交通網絡,我跟他們介紹了中國大城市的火車站有他們半個城市那麼大,最上面是坐火車和高鐵,中間是候車區,一樓是計程車和公交車,地下是停車場,停車場下方是地鐵。歐洲人表示這很不可思議,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這有點像科幻書裡寫的未來城市」。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在歐美,你找不到像中國那樣龐大的「立體式」交通樞紐,從火車站到地鐵站,不僅僅要先出車站,還可能要穿過好幾個街區才能抵達,不同的交通系統之間的(火車、飛機、汽車)連結是相對碎片化的。
至於讀者比較關注的西方「火車」和「公交車」都不擁擠的情況,我也在此做簡單的回應:我在歐洲先後體驗了堵車遲到、擠不上公交車、擠不上火車、擠不上地鐵的痛苦經歷,人多了到哪都一樣。不過中肯地說:沒有北京、上海等國內大城市那麼瘋狂,但也沒有傳言中的那麼空蕩,在一些大城市、旅遊城市等地區,同樣是擁擠的。
繁忙的火車線路上,也是人擠人的
此外,還必須提及的是,當你在中國招手即可叫到計程車,或者是使用滴滴打車、易到用車等打車軟體來約車的時候,西方人還停留在「可能無車可打」的階段。由於智慧型手機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率還不高,導致了大多數的歐美城市,「叫計程車」要電話預定,即便是所謂的優步Uber,使用的頻率也相當低,如果不是在一二線城市,打開約車軟體,基本處於「四海之內空蕩蕩」的骨幹狀態。(小城市連計程車都可能見不到)
歐美交通建設老舊的原因
(1)歷史原因
由於歐美的基礎建設是早期成熟的,導致了像火車站、汽車站、公路等都相對老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逐漸和發展的時代脫軌,改造的工程量也太大。
(2)制度原因
按照西方人的民主思想,小民的思想往往是立足於眼前的自我利益的得失,每個人都在考慮自己的得失,沒辦法像中國人一樣集中力量辦大事,民眾的反對成為了阻礙社會基礎建設進步的一大屏障。
(3)經濟原因
歐美國家多數處於負債的「巔峰」狀態,財政難以支撐大規模的交通維護費用,更別談「翻新」,有時候不是設施質量太好,而是壓根沒錢修。
(4)技術原因
隨著傳統技術在歷史舞臺上的逐漸褪色,止步不前的歐美,在「交通信息化」、「交通智能化」這些方面已經落伍,而在橋梁架設、隧道挖掘、鐵道技術等越來越多的方面,也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這是我們的中國
備註
由於關於歐美交通方面的內容較多,所以分為兩期發布,請點擊關注以便於之後查看更為詳盡的後期解讀。
下一期內容:歐美交通效率非常低下、歐美交通監管系統缺失、歐美交通安全保障較低、歐美交通出行費用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