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購買的只是高級、貴族的感覺,而並非在意產品本身。商家也就順水推舟地抬高價格,幫助顧客塑造這種幻想。」
《環球》雜誌記者/易萱
《環球》雜誌駐巴黎記者/江珍妮
潘晶廖夢蘇
近年來,一些在歐美發展已不如意的「國際品牌」對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趨之若鶩。他們重塑自己,巧妙營銷,以建立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奢華」形象。這其中,部分國外二線品牌搖身一變,化作「大牌奢侈品」,還有一些洋品牌,在本土大量閉店,難得一見,卻在中國家喻戶曉,受人追捧。
CK:擦邊球與二線品牌
曾經,中國的「先鋒」男青年從歐美時尚圈學來一種另類風潮——內褲外露。他們穿著松垮的低腰牛仔褲走在大街上,標識明顯的內褲邊緣總是時不時地「探出頭」來。正是在這種「內衣外穿」的風潮中,很多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了卡爾文·克萊(Calvin Klein)。
很多人不知道,卡爾文·克萊依靠牛仔服裝起家。時尚設計師卡爾文·克萊於二十世紀60年代在美國創立同名品牌,成立之初以極簡、前衛的時裝著稱。
70年代末,卡爾文·克萊成功地啟用了當時剛剛成年的玉女明星波姬·小絲拍攝廣告。電視上,年輕的波姬·小絲甩動飄拂的秀髮,一隻手輕輕地搭在臀部,用磁性的嗓音說出了那句聞名全球的廣告語:「我和卡爾文親密無間」。當時,這支因為誘惑性而飽受爭議的廣告曾讓卡爾文·克萊品牌名聲大漲。
但到了80年代,牛仔服裝進入低迷期,卡爾文·克萊的發展也隨之陷入低谷。公司於是將重心轉移到內衣、香水以扭轉頹勢。2002年,卡爾文·克萊被PVH集團收購。
如今,在美國本土,卡爾文·克萊作為時尚品牌已不再受到大眾的注目,銷售則以內衣、香水和中價服飾為主。公司也改走「親民」路線,主推二線品牌(Calvin Klein Jeans)。一位美國時尚雜誌編輯表示:「紐約客穿普拉達、繆繆、古馳的時裝,他們絕不會選擇卡爾文·克萊,最多只有兩件CK內衣。」
然而,這個逐漸退出國際主流的品牌卻在亞洲成功喚來「第二春」。這其中,中國是卡爾文·克萊最大的亞洲市場,銷售量佔亞洲總額的七成。到2010年,卡爾文·克萊在華擁有超過300家專賣店。
2000年,卡爾文·克萊進駐中國市場。該品牌邀請中國及歐美明星、名模為其造勢,更是在廣告中打「情色」擦邊球,讓男女模特半裸著身體擺出帶有色情意味的姿勢以突出其性感、時尚的形象。很多男青年更是樂此不疲地模仿廣告牌上的貝克漢姆露出內褲邊緣,以此作為個人形象的點睛之筆。
在中國,卡爾文·克萊不僅滿足於成為「名牌內褲」,還力求「全面開花」。公司對其旗下休閒服飾的宣傳遠超過內衣系列。在美國,定價70~120美元的牛仔褲,在打折季往往以3~5折銷售。但中國專賣店中,同樣的商品卻以幾乎兩倍的價格出售。但高額差價之下,中國青年群體的購買力依然強勁。
如今,在年輕人腰間,卡爾文·克萊的標識仍時隱時現。只是他們大多不知道,自己消費的只是一個沒落品牌,而且是其二線品牌——CK(Calvin Klein)主打高級時裝,CK經營高級成衣,CKJeans則是其年輕副牌。
瓏驤:高級商場裡的「國民包」
如果在法國街頭做些觀察,你一定會發現一種彩色餃子形的摺疊包在視野中頻繁出現。
十七八歲的少女們拿它當作書包或是逛街的隨身包;上班族一手抓著報紙一手拎著它當公文包;抱著孩子的少婦肩掛著塞滿嬰兒用品的大號包充當媽媽包;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則提著它去菜市場,拉鏈中還露出兩根新鮮出爐的法棍麵包。
這種彩色多樣、形狀酷似餃子的包具,就是法國經典品牌瓏驤 (Longchamp)。瓏驤摺疊包的使用者跨越各個年齡層,曾被評選為法國人「最知名」與「最喜愛」的手袋,就普及程度而言,稱它是法國的「國民包」一點也不為過。
既然是「國民包」,其價格自然「平易近人」。以最受歡迎的肩背式摺疊包為例,按照尺寸大小的定價分別為55歐元、65歐元和75歐元。以法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來看,絕對稱不上奢侈。材質上,「國民包」也絕對草根,它使用品質優秀但並不昂貴的尼龍和皮革。
瓏驤品牌創立於1948年,一度在歐洲發展成暢銷產品。但如今,在與其他設計感更強的時尚品牌的競爭中,「餃子包」的發展已日漸平庸。
公司執行長卡士格蘭介紹,早前,三分之二的瓏驤產品都產於法國,剩下部分則來自突尼西亞、摩納哥和中國。但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瓏驤在銷售方面的速度明顯放緩,於是公司考慮逐漸將生產地外移以降低成本。
據法國時尚雜誌介紹,如今瓏驤雖然仍在法國設廠,但規模很小,類似於樣品設計實驗室,只負責製作樣包。而市面上人們所購買的「餃子包」,大多產於中國或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大約七八年前,山寨「餃子包」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流行。當時,在北京秀水街,會砍價又追趕時髦的姑娘30元就能拿下一個「餃子包」。很多購買的姑娘都有耳聞,這是「法國名包」。
2008年,瓏驤被正式引入中國高級商場的國際名品專櫃。瓏驤在北京新東安商場開設了亞洲最大的專賣店。新店佔地超過250平方米,牆身用磚塊混合著穩重的灰色與極具光澤感的白色,而鉻、皮革及貴重的木紋松脂膠合板則令展示臺更顯高貴。
廠商還特別為中國客戶重新定了價,經典款式中號「餃子包」基本款定價超過千元,雖不及路易威登、愛馬仕,但也比其在歐洲的價位高出了三四成。而這種重新定位的「高端路線」,正好迎合了中國一線城市中具有一定購買力的白領階層和趕時髦女青年的購物需求。
一些姑娘果斷丟下原來的山寨包,換上了正品瓏驤。也有人形成了「收集癖」。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劉小姐表示,收集不同顏色樣式的「餃子包」現在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目前她已經收集了9種顏色的瓏驤包,還有3款特別限量包。
如今,在中國大城市的寫字樓裡,時尚的白領姑娘也背起了「餃子包」,就像法國的姑娘們一樣。或許不同的是,背著包,她們懷著不同的心情;買包時,她們也花了不同的價錢。
捷豹:只受戀舊情結的賞識
新款捷豹車緩緩駛入上海富於歐式風情的馬勒別墅,過路的行人們放緩了腳步。他們對其肅然起敬,神情中泛起了某種幻想。就連別墅區的門衛也不禁讚嘆,老上海的「腔調」出來了!2010年9月的一天,英國老牌汽車品牌捷豹在這棟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莊園式別墅內舉辦沙龍活動。一位34歲的氣質儒雅的上海男人說,他擁有一輛捷豹XF型轎車,對於自己的選車偏好,他自信滿滿。
如今,在上海最豪華的國際性酒店門口,時常出現捷豹的身影;北京東部的高檔社區裡,造型獨特的捷豹在奔馳和寶馬群中也一度成為亮點。對於不少中國男士來說,想要成為「紳士」,捷豹可能是最有效的「裝點」。
捷豹中國區的總經理高倫澤對銷售業績很滿意,「捷豹2010年上半年的銷量相當於2009年的全年銷量,增長是100%。」對於這頭「英國豹」在中國幾個城市備受推崇,捷豹公司認為,需要感謝中國年輕的新富階層——他們想擁有獨特品味,不願自己被淹沒在德國豪華車的浪潮之中——這些中國新型紳士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雅痞簡直一模一樣。
1922年,威廉·裡昂斯創立了捷豹,旗下的XK系列賽車一度成為高貴的象徵。60年代開始,捷豹轉入民用汽車業。因其在賽車領域的成就,捷豹旗下民用車的銷售量增長速度驚人,公司先後吞併了戴姆勒、蓋伊以及頂點等車廠。1968年,捷豹與雷蘭公司合併,組建了英國最大的汽車公司。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捷豹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汽車龍頭。
在上個世紀的英國,只要人們談論汽車,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說起捷豹。但如今,很多中國人不知道,被自己奉為高端的「英國豹」在歐美市場早已衰落。外國媒體還如此戲謔:「以前的大品牌已經淪為小品牌,就像被爆炒過的題材股一樣,只受到有戀舊情結的股民的賞識和象徵性持有。」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捷豹就已隨著威廉·裡昂斯的去世逐漸步入陰霾。其銷售量每況愈下,最終在1989年被福特公司以40.7億美元收購。
捷豹生產工藝的老舊和低生產率讓福特大傷腦筋。2006年,捷豹平均每位工人每年只能生產16輛車。一位福特前主管考察了捷豹在考文垂的工廠後曾略帶譏諷地說,這是他在前蘇聯之外見過的最糟糕的汽車廠。
被福特收購的第三年,捷豹開始大幅裁員近三成。其推出的入門級X-Type轎車也以失敗告終。2004年,僅一個季度,捷豹就導致福特豪車事業部虧損近1.78億美元。到2005年,捷豹的品牌忠誠度已由前幾年的85%劇降至38%。
在銷售方面,以美國市場為例,1988年捷豹賣出了4.9萬輛,1990年降至4.27萬輛,轉年下滑到2.56萬輛,2007年的銷量降到歷史最低點——15683輛。
經過多年的痛苦煎熬,2008年,福特公司不得不將捷豹轉賣於印度塔塔集團。面對歐美市場銷量的持續衰落,如今捷豹的市場主要集中於中國、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
雖然捷豹這樣的高排耗車型在中國不受鼓勵,但這絲毫沒能減弱配置2.2升柴油發動機的XF系列在中國的強勁需求。
不少中國人陶醉於駕駛捷豹穿梭於大街小巷,如「甲殼蟲」樂隊的吉他手喬治·哈裡森、英國國寶級男歌手艾爾頓·約翰和美國女明星瑪麗蓮·夢露一樣,他們以擁有一輛捷豹為榮。唯一的區別是,這些中國富人擁有捷豹的時間,晚了將近七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