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千佛山以它厚重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加上那蒼松翠柏,峻岭小峰,更為千佛山增色不少。
唐人劉禹錫曾有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佛山更是如此,作為泰山餘脈,千佛山海拔高度僅有285米,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千佛山的無窮魅力。
千佛山還有一個名字,叫「歷山」,相傳大舜曾在山下耕作,所謂「舜耕於歷山,名成於天下」,因此千佛山又被稱為歷山、舜山、舜耕山,濟南現在還有一條路,叫舜耕路,有一個賓館,叫舜耕山莊。
那麼,「千佛山」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在東晉時期,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原,也在濟南落地生根。當時,百姓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一種叫「千袱」的儀式,以祈求神明庇佑,風調雨順,闔家平安。因為「千袱」與「千佛」諧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千袱」叫成了「千佛」。
第二種說法是在隋朝開皇年間,當時山東境內的佛教非常繁榮,虔誠的佛教徒在崖壁上刻了很多佛像,而且還在山腰處建了一座「千佛寺」,於是,就有了「千佛山」這個稱呼。
當然,千佛山並非真的有一千座佛,而是一種泛稱。山與佛的邂逅,既升華了千佛山的巍峨,也詮釋了真正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千佛山的精華所在,除了那令人陶醉的美景,就要數千佛寺了。
千佛寺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就像一位守山人一樣,見證了千佛山的寒來暑往,千年變遷。唐朝貞觀四年,千佛寺改為「興國禪寺」,一直流傳至今。
古建築最怕的就是動蕩的時局,「興國禪寺」也難逃厄運,後來毀於戰火之中。明朝成化四年的時候,德王府內官蘇賢曾到此地遊覽,看到破敗的場面,心生不忍,發出了「夢寐遐思,欲成善果」的感慨。回去後,蘇賢便令德王府出資重修興國禪寺,就這樣,興國禪寺迎來了重生。
今天人們所看到的興國禪寺,佔地24畝,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修繕擴建而成的。晨鐘暮鼓,香菸繚繞,興國禪寺的意境恰如一杯茶,隨著時光的久遠而愈發濃鬱。
除了「興國禪寺」之外,千佛崖上的佛像群同樣值得關注,從開皇七年到開皇十五年間,歷時八年,虔誠的佛教徒和一群能工巧匠完成了鐫刻佛像的工作,現存有9窟130餘尊佛像。
隋文帝楊堅對佛教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開國之後,就把佛教奉為國教,修建寺廟,鐫刻佛像,究其原因,與他的母親離不開關係。
隋文帝的母親是濟南歷城人,素來對佛家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楊堅不僅僅是恢復佛教那麼簡單,更是他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千佛山的洞外石窟上,這些佛像就像星星一樣錯落有致地鑲嵌其中,神態各異,表情安然自若,有著一份佛家的威嚴。乾隆皇帝南巡時,參觀此地後,留下了「初無五丁斧,石佛誰所鏤」的讚譽。
另外,在千佛山上還有一座萬佛洞,興建於1992年,匯集了中國四大佛窟的精華,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雲岡薈萃,共有3萬尊佛像。
千佛山在夏天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置身於山谷之中,漫山遍野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透過樹枝看到的藍天白雲,更令人陶醉,全然不同於鬧市中那一方小天地。
最後,以興國禪寺大門上的那副對聯來結束本文——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