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意思似乎把鋒芒掩蓋起來,暗地裡養精蓄銳。當一個人的形勢處於弱勢,或者不利的情況下,生存是第一要務,暗中保存自己的勢力,或暗中發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大張旗鼓。這是老祖先傳下來的做人智慧。
在中國歷史上,韜光養晦的故事很多,那麼韜光養晦最成功的都有誰呢?
第五名 袁世凱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清王朝終於快燈枯油盡了。慈禧臨終前留下遺命,由光緒的侄子年僅4歲的溥儀繼承帝位,其父親載灃攝政。
到了年底,袁世凱的厄運到了。御史趙炳麟彈劾袁世凱。早在戊戌變法的時候,載灃就和袁世凱結下梁子。載灃認為袁世凱高密害了光緒,同時也反感袁世凱得勢後的新政。
趙炳麟這時候的彈劾,無疑是點燃了火種。再說此時袁世凱的靠山慈禧太后已經壽終正寢,正是除去袁世凱的良機。
載灃於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袁世凱居心不良,應該交給法部嚴訊。裕隆太后問慶親王奕劻的意見,奕劻和袁世凱關係很不錯,但是這時卻並不表態。張之洞則沉思良久,說,現在皇帝年紀尚小,不能突然殺重臣而動搖社稷,要不把袁世凱罷官驅逐出京。
載灃感到喝不得熱粥,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不大,也要顧忌內外朝野輿論。袁世凱多虧張之洞死裡逃生,當天晚上,載灃就下令袁世凱回家養病。
袁世凱舒了一口氣,大難不死,會不會有後福呢?
袁世凱最初隱居在輝縣,後來到安陽,開始了韜光養晦的生涯。為了裝得像,還拍了一些照片,鬥笠蓑衣,神情恬淡。一幅陶淵明再世的景象,但是背後自己寫的一首詩,沒有掩蓋住他的野心——「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終於時來運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能夠對付起義軍隊的,唯有袁世凱創設的北洋軍隊。這時候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一致建議起用袁世凱,也得到外國公使的支持。11月1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東山再起。
袁世凱一面請清政府停止進攻武昌,一面向南方表達善意。革命黨人也覺得袁世凱可以領導中國,最後南北議和成功,袁世凱逼清朝皇帝退位,清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第四名 司馬懿
司馬懿的故事,婦孺皆知。
司馬懿有段著名的對話,成為其韜光養晦的經典臺詞:
曹爽專權之後,擔心司馬懿在韜光養晦,於是派荊州新任刺史李勝去一探虛實。
李勝見到的司馬懿,病懨懨的樣子,勉強坐起來,拿衣服想穿上卻穿不上。還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巴,意思是要吃東西,丫鬟把粥拿來之後,居然拿不住碗,粥倒翻在胸口。
接著司馬懿故意裝作喘不過氣來,李勝說:「太傅,下官奉命調為荊州刺史,特意來向您辭行。」
司馬懿說:「并州嘛……君受屈此州,這裡靠近朔方,需要好好防備。」
李勝說:「是荊州,不是并州。」
司馬懿說:「你是從并州來嗎?」
李勝再次重複道:「現在是奉命調為荊州刺史。」
司馬懿好像聽清楚了,笑道:「我年紀大了,又臥病在床,馬上就要死了。我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沒有才學,認識短淺,希望你們念我舊情,多多加以照料。」
李勝回去向曹爽匯報,說司馬懿已經是行屍走肉,壽數將至。不用顧忌了。還到處傳播司馬懿的病好不了了。對他完全不做防備。
機會終於降臨。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謁陵,曹爽兄弟及親信陪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發動了兵變。他先到郭太后那裡說曹爽兄弟禍國亂政、結黨營私,郭太后與曹爽一向不和,下令免去曹爽職務。接著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命令關閉洛陽所有城門。
接著,早有謀劃的司馬懿讓自己的親信接管了曹爽、曹羲的軍隊,然後上奏曹芳,稱依照太后命令罷免曹爽。曹爽先看到奏疏,不知所措,大司農桓範不顧危險出城勸曹爽帶曹芳去許都,然後以皇帝名義郝昭天下討伐司馬懿。
司馬懿也料到這招,於是派人勸誘曹爽放棄權力,可以保其富貴,曹爽權衡一晚,最後決定投降。不久被司馬懿所殺。從此曹魏政歸司馬氏。這就是「高平陵政變」。
第三名 李東陽
明朝李東陽的隱忍功夫了得,可惜他的事跡大家知道不多。
明武宗當政,大太監劉瑾隻手遮天,很多大臣覺得玩不過,就多次提出退休。皇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唯獨不同意李東陽。李東陽很擔心,但是皇帝反而任命他為內閣首輔。
李東陽不得已,祭出「韜光養晦」這招,說了不少違心話,做了不少違心事。很多人認為他投靠了劉瑾,文人喜歡酸溜溜挖苦人,有人寫了一首詩:「才名應與鬥山齊,伴食中書日已西。回首湘江春已綠,鷓鴣啼罷子規啼。」。啥意思呢?因為鷓鴣的叫聲,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不如歸去」。他還得了個外號叫做「伴食宰相。」意思是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其實李東陽也是暗中使力的,他曾經救了不少劉瑾的政敵,例如戶部尚書韓文、劉健、謝遷;御史姚祥、主事張偉、三邊總制、右都御史楊一清、御史方奎等等等等。
機會終於來了。公元1520年,另一場「靖難之變」開始了,安化王朱寘鐇打著反對劉瑾的旗號造反,劉瑾急忙找李東陽商量。李東陽給劉瑾挖了個坑,起用楊一清和張永平叛。劉瑾同意了。
李東陽私下帶信給楊一清,要他說服張永一起誅殺劉瑾,並說朝廷也有很多人支持,大事必成。張永借回朝之際說服了皇帝。同時李東陽及時配合,動員很多官員同時上書彈劾劉瑾,共19條罪名。皇帝下令抄家,果然鐵證如山。於是劉瑾被凌遲處死。
在李東陽受盡委屈、千夫所指多年之後,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除掉了劉瑾。在清算劉瑾遺毒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認為他是劉瑾的同黨。
李東陽死後,諡號「文正」。這是一個文官可以得到的最高榮譽。
第二名 勾踐
勾踐,以臥薪嘗膽聞名於後世。勾踐的臥薪嘗膽,絕對不是做表面文章。勾踐不僅僅是躺在柴堆上品嘗苦膽,而且真抓實幹,與百姓同甘共苦,親自參加勞動生產,不作秀,老婆也親自織布,對於貧困人口,不僅僅是口惠,而且採取了有效的措施,「振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振就是採取措施讓老百姓富起來,共同富裕。當然史書上並無記載其子女如何臥薪嘗膽,但起碼不會像後世的公子哥到處揮霍吧。
當然勾踐也知道,發展經濟是硬道理,人口也很重要,所以重視人口的生產。武器也很重要,當然都是悄悄地進行。內政重要,外交也重要,他悄悄和齊國楚國晉國修好,廣交朋友,「鄰國通而不絕其援」。而吳國雖然強大,但是結怨多。「道狹而怨廣」。
或許大家都津津樂道於勾踐的忍辱負重(如嘗吳王糞便)、文種的實幹、範蠡的智慧、西施的美人計這類的故事,但是在膾炙人口背後,勾踐確實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恢復越國的實力。
第一名 李忱
這位玩起韜光養晦,連吃屎的勾踐都望塵莫及。這位就是外號「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原名李怡,其父唐憲宗有20個兒子,李忱排行13,其母親是地位卑微的宮女,要當上皇帝,概率很低。
少時候,李忱話不多,宮裡的人都認為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李忱目睹殘酷的政治鬥爭,長大之後更加寡言。他歷經兩朝,兩位皇帝都喜歡故意在宴會上逼他說話,看他笑話。不過由於他的傻,每次宮廷政變,他都不會受到牽連。
公元846年,李忱的侄子、唐武宗李炎駕崩,宦官馬元贄認為李忱易控制,於是扶持他當上皇帝。這算是「傻人自有傻福」。不過李忱可一點兒都不傻。
李忱一登基,就像變了一個人。說話思路清晰,做事乾脆利落。又一次,李忱賞賜給馬元贄一根「通天犀帶」,沒想到馬元贄轉手把他送給了宰相馬值。過了幾天,李忱認出那根寶帶。第二天,李忱就把馬值免了,意在避免宦官和朝廷大臣交往過密。馬元贄是扶持李忱登基的「功臣」,但是李忱並沒有成為其傀儡,表面上無比榮耀,實際上權力不大。
李忱喜歡效仿其祖先唐太宗,勤於內政,撥亂反正,結束了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打擊權貴外戚;對外收復被吐蕃佔領的土地,還打敗回鶻、党項、奚等部族。這就是所謂的「元和中興」。
李忱蟄伏了37年,史上最牛的韜光養晦非他莫屬。《舊唐書》對他的評價很高。
看了這5個故事,大家知道了韜光養晦的智慧了吧。中國人常說,槍打出頭鳥,太張揚,必然成為很多人攻擊的對象,如袁紹、如朱溫輩,不足以謀大事。忍字頭上一把刀,但是恰恰體現了中華文明莫大的智慧。
(有喜歡娛樂的朋友可以打開百度,搜索娛樂圈裡的柴犬並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