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韜光養晦」的出處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陳福康

  《文匯報》5月23日刊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同志的專訪文章《韜光養晦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品質》,讀後發人深思。不過,對文中的一個並非無關大旨的問題,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所以寫這篇小文向他請教。

  趙啟正同志說:「其實,『韜光養晦』一詞源於清末的《盛世危言》一書。」今查清代鄭觀應(1842~1921)於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在《自序》中有這樣的話:「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但「韜光養晦」一詞絕非「源於」此,而是千百年前早已有之。

  「韜光養晦」這個成語包括並列的「韜光」和「養晦」二詞。「韜光」一詞,在傳說是周代之書的《鬼谷子》中就有。唐代李虛中注《鬼谷子》的《李虛中命書》,一開頭就有「溺於水下而韜光」之句。漢代河上公注《老子》,第七章就叫《韜光》。漢代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詩中曰「玫琁隱曜,美玉韜光」。南北朝時劉晝《劉子》卷一有《韜光第四》篇。等等。「養晦」一詞,則至遲於先秦《詩經·周頌·閔予小子》在見之:「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漢代鄭玄《儀禮疏》卷十五就有「循養晦昧之」之語。

  與「韜光養晦」意思完全相同的四字成語,如「韜光匿耀」,早在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卷十就見到;如「默耀韜光」,早在晉代釋僧肇《肇論·般若無知論第三》就見到。

  而「韜光養晦」四字成語,至遲在元人胡行簡《樗隱集》卷四《晦園記》就已出現:「夫君子之出處,非有心於顯晦也。當可為之時,則析圭儋爵,願為帝臣;處乎叔季,則懐瑾握瑜,以韜光養晦。」明人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九四、明人焦竑《國朝獻徵録》卷七七等書都收入的明人黃淮《靜庵徐先生墓表》云:「居無何,元運告終,弗克以展其素蘊,於是韜光養晦,設塾授徒,若將終身焉。」

  另外,還可舉出明人趙僎《禮記思》卷四《子言之歸》:「所謂君子,隱而顯者,聲華銷歇,而神理長惺,韜光養晦。」明人鄭紀《東園文集》卷十三《歸田諮目》:「仕宦退處家鄉者,正宜韜光養晦,以保晩節。」明人周念祖《萬曆辛亥京察記事始末》卷五:「士人岀處,自有大節。身既隱矣,謂宜韜光養晦以俟時。」還有明人陳邦俊《廣諧史》卷十的有趣的寓言《石溫傳》(石溫指硯臺),寫到:「上(指漢武帝)嘗病旬日,溫得賜告,與修(管修,指筆)、澤(陳澤,指墨)退居庋閣,及愈,祭河汾,制《秋風辭》,趣召溫。溫至,方壓塵垢,上見之愕然良久,命左右拂拭之。溫謝曰:『臣所謂韜光養晦者也。』」

  又有倒過來用「養晦韜光」的,如明人章潢《周易象義》卷一《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明人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卷二十三《柬陳我渡》、明人江源《桂軒稿》卷二《登孺子亭奉和趙繡衣韻》等等。

  總之,「韜光養晦」作為成語,絕不是晚到清末才開始用的。

  至於「韜光養晦」這樣的思想,趙啟正同志認為「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品質」。這自然也是有道理的,我國古人就有在「品質」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成語的,如本文上面引用的有的古人的話就可看出。但無可諱言,我國古人更多的則是在「策略」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成語的,《鬼谷子》就絕不是一部講品質修養的書。而且我認為,在很多場合下,「策略」和「品質」是根本不可分的。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關於「韜光養晦」的出處
    陳福康  《文匯報》5月23日刊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同志的專訪文章《韜光養晦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品質》,讀後發人深思。不過,對文中的一個並非無關大旨的問題,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所以寫這篇小文向他請教。  趙啟正同志說:「其實,『韜光養晦』一詞源於清末的《盛世危言》一書。」
  • 韜光養晦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韜光養晦,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近義詞有:韜光晦跡,韜光養晦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 關於韜光養晦
    我們韜光養晦的本質,就是在我們羽翼未豐、實力未濟的時候,爭取在一切條件下換得和平發展的時間。
  • 成語故事:韜光養晦
    近義詞:韜光晦跡、深藏若虛、深藏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霸氣外露 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 成語故事:韜光養晦
    近義詞:韜光晦跡、深藏若虛、深藏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霸氣外露 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 韜光養晦是扯淡?為何說我國註定不可能韜光養晦?
    根據某度的記載,「韜光養晦」指的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編輯雖然只有短短八字,但傳遞的信息卻是豐富的。在靜夜史看來,一個韜光養晦至少說明兩個方面問題:一是「低調」,二是「有實力」。畢竟只有大國才有資格高調,小國則從來沒有隱藏鋒芒的必要。
  • 每日一個成語故事—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韜:按捺,柔化,隱藏。光:鋒芒,外露的銳氣;引申為突出的、外露的才華、能力、榮譽等。「韜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斂光芒,引申意義為避免拋頭露面。養:休養,培養。晦:隱藏。「養晦」的字面意思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引申之意為隱退待時。成語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在不顯眼的地方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亦作「韜晦之計」。
  • 中國必須執行「韜光養晦」策略
    有人說中國對外執行「韜光養晦」的策略是錯誤的。對於大家過激的言論我也不想批駁,因為大家的出發點是好的。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我先講一下中印領土糾紛問題。「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這是不容質疑的。六十年代中國在對印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主動撤軍。
  • 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思想是「權宜之計」嗎?
    難道「韜光養晦」就只能「軟弱退讓」、「消極被動」?中國從來就沒有軟弱過,再窮也是窮得有骨氣的。西方媒體實際誤解了中國「韜光養晦」的方針,將其曲解成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也要忍氣吞聲的「一味退讓」。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方針的曲解。「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剛柔並濟相得益彰的,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的強硬與「韜光養晦」並不矛盾。
  • 李開盛:「韜光養晦」可以休矣!
    李開盛 國際關係學者「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冷戰結束之初鄧小平為當時中國制定的對外政策基本方針,甚至也可以視為其留給後代領導人的外交遺囑。但筆者反對再用「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這個詞來指導、詮釋我們堅持合作、不搞對抗的對外政策。從詞義上看,它的兩個部分本身就是矛盾的:「韜光養晦」就意味著不能有所作為,至少是暫時不能作為,同樣,要「有所作為」就難以「韜光養晦」。中國人喜歡講辯證法,搞兩點論,既這樣又那樣。
  • 「韜光養晦」的謀略:如何在別人眼皮底下,不知不覺強大起來!
    「韜光養晦」的謀略:如何在別人眼皮底下,不知不覺強大起來!所謂「韜光養晦」,也就是「臥薪嘗膽」,人前低調,背後努力,韜光養略,折騰受罪,積蓄大成。能夠做到韜光養晦的人,都是有大智慧,大胸懷,大格局的,這種人不成事,天理不容。
  •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這不就是「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真是寫照嗎?何為韜光養晦?「韜光」就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低調,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何為厚積薄發?「厚積」是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其意思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人才能有所作為,辦好事情。
  • 從「韜光養晦」談起
    一提「韜光養晦」,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一九九○年鄧小平提出來的基本國策。在當時,蘇聯和東歐各國逐一解體,作為第三世界的中國,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先避免強硬外交,低調行事,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戒心,然後全力以赴發展國民經濟。在當時那個國際形勢之下,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是很有戰略眼光和遠見的。
  • 韜光用晦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韜光用晦,同「韜光養晦」。出自:唐·黃滔《知白守黑賦》:「聖人所以立言於彼,垂訓於後,將令學者得韜光用晦之機,不使來人有衒實矜華之醜。」近義詞有:韜光隱晦、韜光養晦,韜光用晦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 低調,就能繼續韜光養晦?
    中國便可以僅憑保持低調,就能騙過美國戰略家們,而繼續韜光養晦?這樣的智力水平,還敢腆臉,聊戰略的曠世奇葩,恐怕僅在中國公知朋友圈中,才能成建制大批量的找到。美國之所以「蠢」到容忍中國,實施韜光養晦戰略,是因為198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僅為762億美元,美國則為5854億美元;到了2000年,中國僅為3849億美元,美國則高達15502億美元。
  • 臨危不懼的人,懂得韜光養晦,遇難時又能獨當一面
    這個世界瞬息萬變,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泰然處之,風平浪靜時韜光養晦,驚濤駭浪時獨當一面,將來必定成大器。人的性格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外露型,把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遇到小風小浪就開始慌亂無措,平時心直口快,眼裡絕對容不進一粒沙子。
  • 羅援:「韜光養晦」絕不等於要「忘本」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在會上提出,「韜光養晦」只是一個單獨的策略,它必須與「有所作為」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中國戰略。羅援說,在和一些西方學者座談時,對方經常問他一個問題,你們中國「韜光養晦」以後想幹什麼?
  • 一個韜光養晦的人,會在三個方面表現得很「怪異」,別小瞧了他們
    所以,我們做人,一定不要小看那些正在經歷失敗的,正在陷入人生低谷,但是卻依然能夠做到穩而不慌,暗地裡韜光養晦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不簡單,他們在韜光養晦的過程中,往往會在這三個方面表現得很「怪異」,我們要注意辨別,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哦。第一個方面:對人總是面帶著微笑。一個韜光養晦的人,必然經歷過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落魄落難的時光。
  • 中國外交還要「韜光養晦」嗎?
    有人說,中國外交已經改變了過去「韜光養晦」的政策,您怎麼看「韜光養晦」?中國外交是否已經走過了「韜光養晦」的時代?金燦榮:首先,韜光養晦是一個比較高層的國家戰略,而外交風格的變化主要還是一種外交能力的提升,這兩個東西不能直接聯繫。
  • 韜光養晦誰最成功的五個人,第一名竟然是他
    韜光養晦,意思似乎把鋒芒掩蓋起來,暗地裡養精蓄銳。當一個人的形勢處於弱勢,或者不利的情況下,生存是第一要務,暗中保存自己的勢力,或暗中發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大張旗鼓。這是老祖先傳下來的做人智慧。在中國歷史上,韜光養晦的故事很多,那麼韜光養晦最成功的都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