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康
《文匯報》5月23日刊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同志的專訪文章《韜光養晦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品質》,讀後發人深思。不過,對文中的一個並非無關大旨的問題,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所以寫這篇小文向他請教。
趙啟正同志說:「其實,『韜光養晦』一詞源於清末的《盛世危言》一書。」今查清代鄭觀應(1842~1921)於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在《自序》中有這樣的話:「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但「韜光養晦」一詞絕非「源於」此,而是千百年前早已有之。
「韜光養晦」這個成語包括並列的「韜光」和「養晦」二詞。「韜光」一詞,在傳說是周代之書的《鬼谷子》中就有。唐代李虛中注《鬼谷子》的《李虛中命書》,一開頭就有「溺於水下而韜光」之句。漢代河上公注《老子》,第七章就叫《韜光》。漢代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詩中曰「玫琁隱曜,美玉韜光」。南北朝時劉晝《劉子》卷一有《韜光第四》篇。等等。「養晦」一詞,則至遲於先秦《詩經·周頌·閔予小子》在見之:「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漢代鄭玄《儀禮疏》卷十五就有「循養晦昧之」之語。
與「韜光養晦」意思完全相同的四字成語,如「韜光匿耀」,早在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卷十就見到;如「默耀韜光」,早在晉代釋僧肇《肇論·般若無知論第三》就見到。
而「韜光養晦」四字成語,至遲在元人胡行簡《樗隱集》卷四《晦園記》就已出現:「夫君子之出處,非有心於顯晦也。當可為之時,則析圭儋爵,願為帝臣;處乎叔季,則懐瑾握瑜,以韜光養晦。」明人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九四、明人焦竑《國朝獻徵録》卷七七等書都收入的明人黃淮《靜庵徐先生墓表》云:「居無何,元運告終,弗克以展其素蘊,於是韜光養晦,設塾授徒,若將終身焉。」
另外,還可舉出明人趙僎《禮記思》卷四《子言之歸》:「所謂君子,隱而顯者,聲華銷歇,而神理長惺,韜光養晦。」明人鄭紀《東園文集》卷十三《歸田諮目》:「仕宦退處家鄉者,正宜韜光養晦,以保晩節。」明人周念祖《萬曆辛亥京察記事始末》卷五:「士人岀處,自有大節。身既隱矣,謂宜韜光養晦以俟時。」還有明人陳邦俊《廣諧史》卷十的有趣的寓言《石溫傳》(石溫指硯臺),寫到:「上(指漢武帝)嘗病旬日,溫得賜告,與修(管修,指筆)、澤(陳澤,指墨)退居庋閣,及愈,祭河汾,制《秋風辭》,趣召溫。溫至,方壓塵垢,上見之愕然良久,命左右拂拭之。溫謝曰:『臣所謂韜光養晦者也。』」
又有倒過來用「養晦韜光」的,如明人章潢《周易象義》卷一《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明人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卷二十三《柬陳我渡》、明人江源《桂軒稿》卷二《登孺子亭奉和趙繡衣韻》等等。
總之,「韜光養晦」作為成語,絕不是晚到清末才開始用的。
至於「韜光養晦」這樣的思想,趙啟正同志認為「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品質」。這自然也是有道理的,我國古人就有在「品質」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成語的,如本文上面引用的有的古人的話就可看出。但無可諱言,我國古人更多的則是在「策略」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成語的,《鬼谷子》就絕不是一部講品質修養的書。而且我認為,在很多場合下,「策略」和「品質」是根本不可分的。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