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客家籍華人華僑人物(軍政篇部分人物)
新加坡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國父,新加坡首任總理
李顯龍,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總理
楊邦孝,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新加坡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即最高法院院長)
李炯才,祖籍廣東惠州,新加坡開國元勳之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元老、新加坡傑出外交家、中新關係奠基人之一,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文化部政務部長、外交部政務部長以及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等職,並出任駐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和埃及等8國大使。
楊玉麟,祖籍廣東梅州梅縣,是新加坡開國元勳之一,曾擔任新加坡首任教育部長、衛生部長、交通部長等職務。與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萊佛士學院的校友,也是李光耀的連襟(李光耀妻子柯玉芝的姐夫)。
方水雙,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新加坡前左翼政治人物、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發起人之一,曾擔任新加坡政府勞工律政部政治秘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首屆中央委員。
蔡楊素梅,祖籍廣東惠州,新加坡二戰抗日女英雄,新加坡首位女性亞裔官委立法議員。
侯永昌,祖籍廣東梅州梅縣,前新加坡國防部長、衛生部長
胡賜道,祖籍福建永定,前新加坡財政部長
韓瑞生,祖籍廣東揭西河婆,前新加坡財政部長
楊莉明,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曾任新加坡外交部、交通部和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現任新加坡人力部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
李奕賢,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曾任新加坡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
藍彬明,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現任新加坡衛生部政務部長
陳燮榮,曾任新加坡駐泰國大使、新加坡駐緬甸和柬埔寨大使、新加坡駐德國大使、新加坡駐華大使等職
黃錫義,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2003年,黃錫義被任命為新加坡駐瑞士大使,兼海牙國際法庭成員,為國際法學界最崇高的職位。現任國際爭議解決研究院院長、杜拜國際金融中心法院首席大法官。是著名外交家黃遵憲之弟黃遵楷的曾孫。
截止2015年,客家人構成新加坡華人人口的14% ,約有40餘萬人。1929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正式成立,公推祖籍永定縣的胡文虎為會長。團體會員包括新加坡豐永大公會、應和會館、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新加坡豐順會館、嘉應王屬公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新加坡興寧同鄉會等28個。由於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視作為客家族裔的傑出代表之一。鑑於其對世界客家事務的影響和貢獻,李光耀被特別聘請為新加坡最大的客屬團體(組織)——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的永遠榮譽主席一職。1990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出席世界客屬第10屆懇親大會,並發表《鄉團要能滿足需要》的獻詞。
世界客屬第13屆懇親大會於1996年11月9日至12日在新加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由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150個客屬社團近2000位代表參加。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準將親臨大會。 1999年11月,時任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受謝富年邀請出席了世界客屬第15屆懇親大會。2009年12月13日晚,在南洋客屬總會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南洋客屬總會永遠榮譽顧問李顯龍介紹說:在前任和現任內閣部長中,客家人就有李光耀資政、韓瑞生先生、胡賜道博士和侯永昌先生。在較年輕一代國會議員也不乏客家人,包括李奕賢先生、楊莉明女士和藍彬明醫生。」李光耀之女李瑋玲所著的《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一書揭開了新加坡「第一家族」的神秘面紗,從女兒的角度出發,追憶了已匯入歷史河流的偉人風採。
泰國
丘達新(他信),祖籍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塔下村,前泰國總理
丘永樂(英拉) ,祖籍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塔下村,前泰國總理
阿披實·威差奇瓦(袁氏華裔),祖籍廣東客家人,現任泰國總理及泰國民主黨主席。
蘇欽達·甲巴允,祖籍廣東梅州,泰國第19任總理。
猜也實·西那瓦(丘氏華裔),祖籍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塔下村,泰國前海陸空三軍總司令,是泰國前總理英拉·西那瓦和他信·西那瓦的堂兄
巴威·西那瓦(丘氏華裔),祖籍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塔下村,泰國空軍上將,是泰國前總理英拉·西那瓦和他信·西那瓦的堂兄
烏泰·西那瓦(丘氏華裔),祖籍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塔下村,泰國陸軍上將,是泰國前總理英拉·西那瓦和他信·西那瓦的堂兄
波蒂蓬·蘭三(伍氏華裔),祖籍廣東梅州梅縣,系泰國名媛伍倫盼的父親,曾擔任泰國民主黨副黨魁
李品元,祖籍廣東梅州梅江區攀桂坊,曾任泰國副總理兼教育部長。
謝其昌,祖籍廣東梅州梅縣,泰國第三大城市合艾市締造者謝樞泗之子,曾任泰國合艾市市長。
客家人在泰國華人中所佔的比例,除潮州人外,排名第二。客家人在泰國所從事的行業,幾乎涉及各個領域,從金融銀行、百貨公司、皮革製造、成衣工廠到各種大小企業都有。美國學者史金納教授調查指出,1955年泰國華人人口為231.5萬,約佔泰國總人口的 11.3%。方言群的比例以潮州籍居首,約佔56%;依次為客家、海南、廣府和福建,所佔比例分別為16%、12%、7%和7%。
泰國的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的梅州及惠州、閩西、揭西地區,與其他移居到泰國的其他方言群一樣,移居到泰國的客家人為泰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立有泰國客屬總會、泰國客屬商會等社團。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泰國華人華僑中有客家人100餘萬。世界客屬第6屆懇親大會於1982年9月25至26日在泰國曼谷那萊大飯店舉行,由泰國客屬總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70個客屬團體共1352位代表參加。
緬甸
吳奈溫,祖籍廣東梅縣,緬甸前總統,長期擔任緬軍總司令、總參謀長,由於與昂山共同創建了緬甸獨立軍而被稱為「緬軍之父」。
欽紐,祖籍廣東梅縣,緬甸前總理,緬甸軍政府上將。
馬來西亞
劉鎮東,祖籍廣東惠州,2018年7月17日被任命為馬來西亞國防部副部長,是馬來西亞首位華裔國防部副部長。
廖中萊,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馬來西亞衛生部長,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會長
張漢源,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曾任馬來西亞交通部長、衛生部長
梁棋祥,祖籍廣東梅州梅縣,曾任馬來西亞產品工業部部長(1978-1986)
楊國斯,祖籍廣東梅州大埔,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環境部長
曹智雄,祖籍廣東梅州大埔,馬來西亞房屋與地方政府部部長 、馬來西亞內政部副部長、馬華副總會長
張盛聞,祖籍廣東梅州梅縣,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副總會長、馬青總團長
韓春錦,祖籍廣東梅州平遠,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
胡亞橋,祖籍廣東梅州蕉嶺,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及工業部政務次長
何襄贊,祖籍廣東梅州大埔,馬來西亞國內貿易與消費人事務部政務次長
謝寬泰,祖籍廣東梅州大埔,馬來西亞能源、通訊及多媒體政務次長,馬來西亞國安部副部長 、馬來西亞新聞部副部長
丘思東,祖籍廣東梅州梅縣,馬來西亞國會議員
曾敏興,祖籍廣東梅州梅縣,馬來西亞國會議員
吳立洋,祖籍廣東梅州梅縣,馬來西亞貿工部副部長
翁毓麟,祖籍廣東惠州,首位華人國會上議院主席,在大馬首個內閣擔任部長
陳漢源,祖籍廣東惠州,曾任馬來西亞衛生部長(1983-1986)
羅思仁,祖籍廣東河源龍川,曾任沙巴州首席部長,內閣部長
楊昆賢,砂勞越人民聯合黨國會議員、馬來西亞聯邦工程部政務次長、拿督
魏家祥,祖籍廣東陸豐,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拿督
郭素沁,祖籍廣東惠州惠陽,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士布爹區國會議員和金鑾區州議員
陳華貴,祖籍廣東惠州惠陽,馬來西亞能源、綠色工藝與水務部部長,拿督,丹斯裡
黃思華,祖籍廣東惠州惠陽,前馬來西亞副財政部長,前森美蘭州亞沙區國會議員
王保尼,祖籍廣東梅州興寧,前馬來西亞檳城州首席部長,拿督
李萊生,祖籍廣東梅州梅縣,前馬來西亞怡保市長,東南亞「橡膠大王」
楊德利,祖籍廣東河源龍川,馬來西亞沙巴州首席部長
張健仁,砂勞越州民主行動黨主席,馬來西亞國內貿易與消費人事務部副部長、實旦賓區國會議員
曾永森,祖籍廣西北流,馬來西亞上議院主席,丹斯裡
李景勝,祖籍廣東揭西縣灰寨鎮,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歐陽捍華,祖籍廣東惠州惠東,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行政議員、民主行動黨雪蘭莪州主席
曹觀友,祖籍廣東惠州,馬來西亞檳州首席部長、民主行動黨全國副主席兼丹絨區國會議員
葉金來,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砂州策劃與資源管理部助理部長
楊莉,砂勞越人民聯合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溫利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楊薇諱,民主行動黨砂勞越州立法議員
劉天球,雪州行政議員,民主行動黨班達馬蘭州議員
薛華東,砂拉越人民聯合黨青年團總團長,馬來西亞砂拉越人民聯合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署理秘書長
賴耀松,馬來西亞美裡市市長
彭大男,砂拉越人民聯合黨首席部長政治秘書
古佛保,砂拉越人民聯合黨首席部長政治秘書,砂拉越客屬公會會長
羅克強,馬來西亞人聯黨峇都吉當區州議員兼巴達旺市議會主席
肖光麟,祖籍 廣東梅州大埔,馬來西亞拿督、華人文化協會主席
楊天培,祖籍廣東普寧客家,馬來西亞拿督
吳德芳,祖籍廣東梅州梅縣,馬來西亞丹斯裡,拿督
葉亞來,廣東惠州惠陽人,馬來西亞吉隆坡王
葉亞石,廣東惠州惠陽人,馬來西亞吉隆坡甲必丹
劉壬光,廣東惠州惠陽人,馬來西亞吉隆坡甲必丹
葉來,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梁啓超《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之柔佛檳榔嶼華人首領
張弼士,廣東梅州大埔人,第一任清朝駐檳城領事
張榕軒,廣東梅州梅縣人,第二任清朝駐檳城領事
謝夢池 ,又名謝春生, 廣東梅州梅縣鬆口人,第三任清朝駐檳城領事
梁璧如,又名梁輝、梁廣輝,廣東梅州梅縣人,第四任清朝駐檳城領事
戴春榮(又戴欣然,戴喜雲) 廣東梅州大埔人,第五任清朝駐檳城領事,檳城有一條「戴喜雲路」以彰其建設檳城的功績
戴淑原,戴春榮之子,廣東梅州大埔人,第一任中華民國駐檳城領事,檳州客屬公會創會人
2017年,在馬來西亞3170萬總人口中,華人就有664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過165萬,遍布全馬各地,約佔馬來西亞華裔人口的1/4左右,是馬來西亞華人中人數僅次於福建人的華人第二大族群。客家人最多的是來自梅州,其次是惠州、河婆、永定,主要分布在怡保、吉隆坡、沙登、檳城、吉打北部、森美蘭、沙巴等區域。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有76個下屬團體組織。
1990年世界客屬第10屆懇親大會在馬來西亞沙巴州首府亞庇市舉行。1999年世界客屬第15屆懇親大會、2019年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均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
印度尼西亞
羅芳伯 ,廣東梅州梅縣人,亞洲首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創始人
吳元盛,廣東梅州梅縣人,戴燕國王
鍾萬學,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印尼首都雅加達省(雅京省)首位華裔省長,印度尼西亞地理學家、政治家
熊德怡,祖籍廣東梅州市梅江區,印度尼西亞首位、也是至今唯一的華人將軍,印度尼西亞國民軍退役準將
黃漢山,祖籍廣東揭陽市揭西縣,2008年就任西加裡曼丹(簡稱西加)省副省長,成為印尼歷史上首位擔任省級地方行政長官的華人
黃少凡,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2007年當選西加省山口洋市市長,成為印尼首位華人市長
蔡翠媚,祖籍廣東揭西,現任印尼西加裡曼丹省山口洋市女市長
林群賢,印尼建國五位華人功臣之一,第一位在印尼泗水成立印尼華人政黨的人物
林綿基,祖籍廣東,印尼國會議員
陳福美,祖籍廣東,印尼國會議員
劉健源,祖籍廣東,印尼國會議員
吳能彬,祖籍廣東梅州,印度尼西亞華族領袖,印度尼西亞大同黨總主席
印尼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現在印尼共有2000多萬華人,華族已經成為印尼的第三大民族。其中客家人口總數約為800萬,佔印尼總人口的3%-4%,散居在印尼全國。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是代表和團結印尼客家人的全國性團體,在全印尼各地區已有51所分會。印尼客家博物館是海外第一家反映當地客家歷史文化的博物館。2002年世界客屬第17屆懇親大會世界客屬、2013年第26屆懇親大會均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市舉行。
柬埔寨
索安,又名宋安、曾安,祖籍廣東梅縣,柬埔寨「親王」,前副首相兼內閣大臣、柬埔寨客屬會館最高名譽會長,是柬埔寨政壇實權人物,柬埔寨政府內排名第三
曾仕倫,又名吳和順,祖籍廣東梅縣,柬埔寨國務部長、柬埔寨農林漁業部部長
蘇崑,祖籍廣東梅縣,柬埔寨郵電部部長
宋速剛,祖籍廣東梅縣,宋安次子,柬埔寨外交部副國務秘書、國會秘書、議員,曾在北京大學就讀國際政治學博士(2015-2019)
中南美洲
鍾亞瑟,祖籍廣東梅州大埔,被譽為蓋亞那「國父」,蓋亞那首任總統
陳亞先,祖籍廣東惠陽,前蘇利南總統兼總理,1980年被推選為蘇利南共和國首位總統
何才,祖籍廣東寶安縣,曾任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督兼三軍總司令,特多獨立後首任總督(元首)
霍勒斯·鄭(鄭氏華裔),祖籍廣東惠陽, 曾任牙買加代總理,現任牙買加工黨總書記、國家安全部長
邁克·楊進華,祖籍廣東深圳龍崗,先後擔任蘇利南工業貿易部、環境整治和土地森林政策部的部長
張運華,祖籍廣東惠陽(現今深圳龍崗),曾任蘇利南衛生部長、蘇利南工商部長
張運發,祖籍廣東惠陽(現今深圳龍崗),曾任蘇利南司法部司長
麥可·威廉士(Michael Jay Williams),祖籍廣東惠陽,千里達及托巴哥代總統,上議院院長
羅納德·威廉士(Ronald jay williams),祖籍廣東惠陽,千里達及托巴哥國家企業部長(1981-1986)
葉明,祖籍廣東惠陽,千里達及托巴哥財政部長(2000—2001)
曾錦榮,祖籍廣東惠陽,蘇利南貿易工業和旅遊部部長
李火秀,祖籍廣東寶安,曾任蘇利南教育部長
李方基,祖籍廣東寶安,蘇利南首位華裔議員
陳英豪,祖籍廣東東莞,牙買加首位華裔參議院議員,曾任華僑學校董事長、中華會館主席等職。
德爾羅伊·卓(卓氏華裔),祖籍廣東東莞,牙買加眾議長,牙買加司法部部長,牙買加首位華裔國會議長
Collen Yap Sam,女,祖籍廣東東莞,牙買加首都金斯頓市首位華人市長,其丈夫曾任牙買加建築部部長及國會議員。
Maurice Tenn(鄧氏華裔),祖籍廣東,牙買加政務次長
邵正和,祖籍廣東增城,古巴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徐敏淦,臺灣苗慄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巴西福斯市前副議長, 華人議員徐敏淦
威廉巫,祖籍廣東饒平縣,巴西歷史上首位華裔國會議員
非洲
曼昌,塞席爾共和國前總理
李華榮,祖籍廣東梅縣,塞席爾原工程部副部長
東帝汶
黎發芳,祖籍廣東梅縣,東帝汶旅遊和文化部部長
黎世芳,祖籍廣東梅縣,東帝汶交通與通訊部長、東帝汶基礎設施部部長,首位華裔東帝汶議員,是黎發芳部長的弟弟。
澳大利亞
黃英賢,祖籍廣東客家,馬來西亞華人,曾任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長、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她是澳大利亞首位華裔部長,也是首位亞裔部長。
鍾富喜,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澳洲空軍高級軍官,2002年和2004年兩度當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白馬市市長
黃國鑫,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2000年5月16日以普選方式當選為澳大利亞阿得雷德市長,成為第一位出生於中國的澳大利亞首府城市市長
曾筱龍,祖籍廣東梅州市五華縣,曾任澳大利亞雪梨市副市長、新南威爾斯州上議院議員、紐省政府商務投資副部長、省長事務秘書長和紐省亞洲地區諮詢委員會主席
鍾玉璇,祖籍廣東梅縣,是澳洲前白馬市市長鍾富喜的女兒。2007年5月在聯合國國際婦女自由與和平聯盟的全世界青年精英篩選中突圍而出,獲選為該組織的和平婦女計劃幹事。
沈慧霞,祖籍廣東寶安客家,香港新界人,澳洲華裔律師, 1988 年紐省國會選舉當選為參議員,成為澳洲首位華裔女參議員,沈慧霞創造了華人在澳從政的幾個第一:她不僅是新州第一位華裔議員,更是全澳大利亞第一位女性華裔州議員
黃肇強,祖籍廣東河源市紫金縣,前新南威爾州議員
李菁璇,祖籍廣東揭西,南澳州次長和議員
餘慕蓮,前南澳大利亞州議員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在2400多萬澳大利亞人口中,約有100萬人是華人,客家人近10萬,主要聚居在雪梨、墨爾本和達爾文等城市。
法國
曾憲建,祖籍廣東梅縣,法國國會首位華人議員,法國頂磅市市長
吳宙賢,祖籍廣東梅縣,法國留尼旺啤市副市長
李傳豪,祖籍廣東梅縣,留尼旺聖旦尼市副市長
鍾唐山(Gaston Tong Sang),祖籍廣東深圳龍崗,法屬玻里尼西亞總統
Michel Pichan(Chane Hoy Son),陳氏華裔,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留尼旺,擔任法國阿里埃日省聖昂德雷德比埃熱市長
侯沐凱,祖籍廣東梅縣,前法國留尼旺省工商局局長
侯增壽,祖籍廣東梅縣,法國留尼旺省海港主任
據法國崇正總會介紹,目前法國本土約有2萬多名客家人,大部分是在1975年至1985年間來自寮國、越南、柬埔寨、前法屬殖民地的華僑華裔。而紮根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旺的華人華僑有3萬多人,其中90%以上為客家人。
模里西斯共和國
朱梅麟,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地區事務部部長,國會議員,模里西斯華商總會主席,為表彰他對毛國的貢獻,1999年該國發行了印有朱梅麟頭像的25盧比紙幣作為紀念。
陳念汀,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共和國司法與人權部長,國會議員
李國華,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首都路易士港市市長,模里西斯旅遊部長,國會議員,現任毛國交通和環保部長顧問
曾繁興,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文化與藝術部長
楊欽俊,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國家總檢察官,首席大法官
朱志筠,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駐華大使,是朱梅麟長女
鐘律芳,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駐華大使,模里西斯司法部長
鄧學升,祖籍廣東梅縣,曾任模里西斯青年與體育部長,現任消費者保護和公民權利部部長
楊尊紹,祖籍廣東梅縣,模里西斯旅遊和休閒部部長
王純萬,祖籍廣東梅縣,現任模里西斯社會融合與經濟增長部部長
李淼光,祖籍廣東梅縣,現任模里西斯駐華大使
模里西斯有華僑華人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左右,半數以上居住於首都路易港。模里西斯的老華僑華人約有3萬多人,以廣東梅縣地區客家人為主(約佔90%),大多已加入模里西斯國籍。最近20多年來,近1萬名左右來自中國大陸(主要為廣東、浙江、福建和江蘇省)、香港、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新移民以投資、勞務或跨國婚姻等方式赴模里西斯定居及就業。在模里西斯說中國話,就是講的梅縣客家話。至於講普通話,人們說講「京話、正音」。模里西斯政府規定,小學到高中,每天要上一節中文課。華語學校是模里西斯最熱門的外語補習學校。
模里西斯是天堂的原鄉,因為天堂是仿照模里西斯這個小島而打造出來的。在這個小島上生活著130萬人,在模里西斯130多萬的人口中,華人佔了3%。他們幾乎都是廣東鄉親,其中絕大多數是客家人,約佔當地華人的90%,另有一小部分南海和順德人。華僑旅居模里西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大約始於18世紀末。世界客屬第8屆懇親大會於1986年5月19日至22日在模里西斯首都波累市甘地學院大會堂舉行。
美國
吳黎耀華,祖籍廣東梅縣,六任美國總統顧問,美國國家資訊科教委員、共和黨中央委員
王曉岷,祖籍福建永定,曾任美國駐華副大使,2011年起任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美國國務院亞太局「亞太經濟合作」(APEC)資深官員
蒲艾真,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美國社會活動家,美國「全國家庭傭工聯盟」創始人、總監,「跨代關懷」總監、 亞裔反暴力聯盟副總監。2012年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將她列入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
葉亞威,臺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美國巴洛阿圖市首位華裔市長
牛毓琳,臺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美國紐約州眾議會少數的亞裔眾議員和亞太裔工作組共同主席
李電白,祖籍江西贛州興國縣,曾任美國國家計算機會議主席、決策支援系統會議主席、決策科學會議主席
邱信福,臺灣屏東客家人,美國加州議員、舊金山市議會主席議會主席、舊金山市議員
王張令瑜,祖籍廣東梅州五華縣,美國紐約市職業局局長
陳宜炎,祖籍廣東梅州市五華縣,美國加州經濟發展委員會及美華人協會顧問
美國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國家,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族裔,總人口約3.2億人,其中華人超過450萬,客家人約有30多萬。華人大規模進入美國的歷史,可追溯到1848年。當時,加州發現大金礦的消息,沿著貿易航線,傳到了中國。廣東、福建地區的客家人、廣府人、福佬人,經廈門、香港、澳門、汕頭等港口,成批乘船橫渡大西洋,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37萬華人青年,在此期間來到美國。
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最早到達的地方應該是夏威夷地區。夏威夷當地創辦的第一所華文學校,就是用客家話授課的。曾任檀香山商會會長、國安會館主席的鐘木賢先生,是祖籍五華的客家人,他曾積極支持孫中山到美宣揚革命思想。祖籍梅縣的古今輝先生,青年時即往檀香山發展貿易,由於精通外語,善於交際,使商業發展迅速,成為當地巨富,其先後倡議設立了中華會館、幼學正道會、保安局、華人義學、惠華醫院等活動會所及慈善機構,備受當地華人及商賈的愛戴。還有祖籍中山的客家人何清和毛觀喜,聯合成立了夏威夷唯一一家華人銀行共和銀行,其董事長曾記福也是客家人。
世界客屬第4屆懇親大會於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在美國舊金山皇后大酒店舉行,由美國舊金山崇正總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25個客屬團體共820位代表參加。
世界客屬第9屆懇親大會於1988年10月21至22日在舊金山教堂峰山大飯店舉行,由美國舊金山市五大客屬團體社團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31個客屬團體共458位代表參加。
加拿大
陳聖源,祖籍廣東梅州,加拿大國會議員
李國賢,祖籍廣東梅州,加拿大萬錦市區域議員
葉承基,祖籍廣東東莞,曾任加拿大公務局社會發展官等職務,後被派駐卑詩省主管西部省份入籍法庭,成為首位加拿大華人任職聯邦政府的最高官銜,世界東安懇親大會永遠名譽顧問,2000年獲頒「英女王伊利沙白千禧年紀念勳章」。
溫金有,祖籍廣東客家,首位出生在加拿大的華人,也是加拿大首位華裔公務員。加拿大央行篩選5元新鈔肖像,華裔溫金有入圍候選名單。
黃月娥,祖籍廣東客家,曾任加拿大溫哥華市議員
陳奕心,祖籍廣東惠陽,曾任加拿大列治文市議員
加拿大有客家人約10萬人,客家人在加辛勤創業,為當地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加拿大多倫多客屬聯誼會成立於1995年。加拿大萬錦市以「梅州街」命名一條街道,旨在表彰在萬錦市居住的客家人對萬錦市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並希望兩個城市在未來的友好合作關係更加緊密。
英國
葉謀迪,祖籍廣東梅縣,英國僑領,是英國華人保守黨(全國)副主席、廣東省僑聯海外顧問、英國華商總會會長
韋鳴恩,祖籍廣東珠海,2010年6月獲英國皇室冊封為男爵、終身貴族,並以保守黨議員身份晉身為英國國會上議院最年輕的議員,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曾秋坤勳爵後英國歷史上第三位華人貴族。
成世雄,香港新界客家人,祖籍廣東興寧,英國第一位身兼教區議員、市議員、區議員、郡議員的華人政界代表
鄒一雪,祖籍廣東興寧,旅港興寧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鄒偉光之女,2010年,年僅11歲的鄒一雪參加「英國青年國會」選舉,破英國華人參政紀錄,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參與公職競選最年輕的候選人,並成功當選為倫敦西部伊寧選區的青年議會議員。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位於歐洲西部大不列顛群島,國土面積約24 萬平方公裡,1990年時在英國有華人17萬,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廣東人,而其中百分之八十又是來自香港新界的客家人。2017年,英國人口達 6500萬人,英國華人人數估計為55-60萬人左右,其中客家人有近25 萬,他們在金融保險、零售、進出口貿易雄霸一方,其中廣東、香港客家人有10多萬,福建客家人約10萬,其餘來自中國其他客屬地區。
早期前去「開拓」市場的客家人都是辛苦熬過來的,現今在英華人中,比較有錢的幾乎都是客家人。他們分布在各行業各領域,老一輩客家人「闖蕩」於零售、餐飲、食品加工、房地產、進出口貿易等行業,新生代客家人則進軍政壇、律師、會計、建築、醫院、外貿等,為英國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100多年來,英國湧現出了葉煥榮、葉謀迪、葉劍橋、黃啟光、黃惠生、李羅安、曾永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荷蘭
何天送,祖籍廣東惠陽,出生於蘇利南,荷蘭芬豪城市市長,成為荷蘭首位移民市長
日本
何如璋,廣東大埔縣人,我國早期傑出的外交家,中日兩國正式邦交的開創者,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
侯過,廣東梅縣人,曾任日本廣東同盟會支部長、旅日廣東同鄉會會長等職。是林學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中國近代林業先驅。
範光遠,臺灣新竹客家人,首位在日本當法官的外國人。
世界客屬第5屆懇親大會於1980年10月3日至7日在日本東京太平洋飯店和寶家大飯店舉行,由日本崇正總會主持,有來自世界各地33個客屬團體共1100位代表參加。
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上千個。
亞洲馬來西亞165萬人 印度尼西亞800萬人 泰國100餘萬人 新加坡4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30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2.5萬人 寮國 0.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1.5萬人 汶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裡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美國30萬 加拿大10萬人 秘魯20萬人 蓋亞那0.7萬人 古巴0.81萬人 巴西 0.24萬人 瓜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智利 0.12萬人 阿根廷 0.5萬人 厄瓜多爾 0.0萬人 蘇利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2萬人 墨西哥 0.1萬人 牙買加8萬人
歐洲英國18萬人 法國5萬人 德國1.2萬人 荷蘭 8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義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2萬人 葡萄牙 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2萬人 盧森堡 0.2萬人 非洲 模里西斯3.5萬人 南非 2.5萬人 留尼旺1.8萬人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三比克 0.03萬人 奈及利亞 0.02萬人 獅子山 0.006萬人 尚比亞 0.006萬人 加納 0.02萬人 肯亞 0.01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席爾 0.05萬人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雪梨、新威爾斯、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