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絲路旅遊的政策相繼出臺,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動下,絲路旅遊作為先行產業,已然站上風口,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焦點,在地方,絲路沿線省市紛紛將此作為發展重點,並展開攻勢,一股絲路旅遊投資熱已然興起。
絲綢之路沿線匯集了世界最精華的旅遊資源,集合了80%的世界文化遺產,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44億人口,這條路稱得上是世界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黃金旅遊線路。
2015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絲綢之路旅遊年」。6月底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出境旅遊國際論壇暨絲綢之路旅遊合作論壇上的許多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已成為國際旅遊發展新的驅動力,未來沿線國家和地區旅遊合作、旅遊投資和消費將得以更新更快發展。
最新數據顯示,未來5年內將有1.5億人次遊客前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旅遊,創造近2000億美元的出境旅遊消費,同時能吸引8500萬人次遊客來到中國,創造約1100億美元的消費。
經濟效益作為生產的巨大驅動力,不斷地激發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的投資熱情。數據顯示,2008年~2013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規模,1億~10億美元間的投資最多,有289起;其次是10億~100億美元的投資,有75起,不僅如此,據預測絲路旅遊未來的投資空間仍然巨大。
雖然「一帶一路」投資的誘惑力巨大,但是綜觀目前我國旅企的海外投資狀況,大部分旅遊投資企業仍存在著猶豫和徘徊,旅遊投資也並未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於絲路旅遊的投資風險是導致他們躑躅不前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 「一帶一路」的開放難度確實比較大,且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眾所周知, 「一帶一路」涉及的沿線國家和地區達60多個,跨越了多個區域,存在著文化傳統、政治體制、宗教信仰的衝突問題,甚至對於部分絲路沿線的國家還存在著戰爭恐慌和恐怖主義的危險問題,這些不安定因素使得企業在「走出去」時面臨著更多不可預測的風險,一旦問題發生,將面臨著巨大的損失。
▶▷1、講好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打造文化符號
不難發現,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旅遊仍處於邊緣化,破局之路的關鍵就是努力實現資源整合,挖掘文化特色。發展絲路旅遊的同時,找準與之密不可分的「聯繫點」,為絲路旅遊增加附加值,其中人流、物流、生態流、文化流的回歸和互動也十分重要,目前,在打通絲綢之路旅遊時提出的機制太多卻很難落地,未來,我們應重點考慮一些能夠接地氣的文化符號,把沿線的居民認可的文化真正抓起來,講好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提高絲路旅遊的文化底蘊。
▶▷2、絲路旅遊需要開啟全方面的新格局
專家表示,絲路旅遊的發展要打開新格局,努力打造「以文化觀光為主體,商務旅遊謀發展,休閒度假求突破,紅色旅遊爭支持,生態旅遊創差異,特種旅遊出高端,形成五彩繽紛的絲路遊。」
▶▷3、發展城鎮化節點,走節點式的發展之路。
絲綢之路總長8000多公裡,想要一口氣走到底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目前絲路旅遊產品恰恰是停留在大眾觀光,缺乏度假群體的培育。絲路旅遊需要從小眾出發,讓遊客時間長多走幾個地方,發展城鎮化節點,走節點式的發展之路。
絲路旅遊的破局之路大致可以概括成「選衣戴帽穿靴子」。首先,選好衣服,「一帶一路」只是概念,產品才是節點,要為絲路旅遊找到「合身」的衣服;其次,戴頂帽子,把民族文化、歷史文明這兩頂帽子戴好,做好融合;最後,穿雙靴子,在交通方式上做好鋪墊,在路線規劃上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形成絲路旅遊的新格局,帶動企業投資熱潮,拉動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