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中,盛家四個女兒,三個高嫁,只有嫡出的五姑娘如蘭「低嫁」到了文家。
這樣的婚姻選擇,和如蘭一向高傲,要爭先的性格並不相符。
雖然如蘭堅持自己「低嫁」入文家,給文炎敬當老婆,是因為愛情,但看完全《知否》原著之後,你會發現,如蘭早在認識文炎敬之前,就有了「低嫁」的念頭。
01如蘭最初的人生規劃
如蘭是王氏所出,從小,就被錦衣玉食地供養著,還被母親王氏灌輸,自己是嫡女,要比庶出的那幾個女兒尊貴的概念。
因此,如蘭在和庶出的墨蘭、如蘭相處時,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
可在盛家,如蘭的這種優越感註定得不到真正的釋放。
畢竟,如蘭自己的父親,盛家的當家人盛紘本人就是庶出。
在成長的過程中,盛紘因為自己庶出的身份受盡磨難,所以在自己當家作主之後,他絕不允許自己庶出的兒女承受相同的苦難。
那相對的,在盛紘看來,嫡出兒女本來在身份上,就存有天然的優勢,因此也該對庶出兒女有所謙讓。
加上盛家還有對愛以庶出訴委屈,討得盛紘憐愛的林姨娘、墨蘭母女。
和母親王氏一樣沒心機的如蘭,每次對上她們都討不到好處,甚至反過來,還會遭到父親的埋怨。
胳膊拗不過大腿,如蘭只能鎩羽而歸,默默憋氣,並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以後一定要「高嫁」,嫁入一個顯赫的婆家,碾壓庶出的姐妹們(特別是墨蘭)。
就像華蘭出嫁前,兩姐妹的對話裡說的。
如蘭:我可是太太生的。華蘭:沒錯,我們是太太生的,可也得拿出嫡女的氣派來,不要臨了反不如庶出的出挑!如蘭深以為然。
對古代的女子來說,出嫁前靠父母,出嫁後靠夫家。
就盛家姐妹而言,出嫁前的局面差不多已經定下了,要想比拼贏得最後的勝利,就只能比誰的夫家更尊貴。
因此,如蘭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定,只有像自己嫡親的姐姐華蘭一樣高嫁,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
所以,她會在懵懂的時候對齊衡動心,也會因為齊衡母親委婉謝絕與盛家女兒結親的可能,而黯然神傷。
02目睹「高嫁」姐姐華蘭的艱難後,如蘭改變想法
人的想法,會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而變得不同。這些變化的想法,也會促使人產生不同的行動,迎來不一樣的結局。
如蘭想法改變的契機,在華蘭身上。
在華蘭出嫁後,如蘭曾跟著長輩去忠勤伯府走親戚,結果才了解到姐姐華蘭在婆家,被婆母欺負,不敢說,被搜刮陪嫁,不敢言,甚至懷著孩子還要委曲求全地給婆婆「站規矩」的遭遇。
看到一母同胞的姐姐這樣遭罪,娘家還苦於不敢得罪親家,而不敢為華蘭討回公道。如蘭很憤怒。
甚至,她還對明蘭說:
天底下的婆婆都是可惡的,若要我過大姐姐那樣委屈的日子,我還不如當一輩子老姑子呢。
而在憤怒之後,如蘭想要「高嫁」的心就動搖了。
因為,一直以來,如蘭對自己都有著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
我曉得,從小到大,我比不上大姐姐的榮華尊貴,比不上墨丫頭會巴結,也比不上明蘭討人喜歡;別說爹爹,就是娘,也不甚看重我!
而既然曾經那麼榮華尊貴的姐姐,「高嫁」之後都只有委曲求全的命,那如果自己呢?
如蘭很肯定,自己未來在婆家的表現不可能比華蘭更好。
那與其只顧著享受「高嫁」的美名和光鮮之後,去受那些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苦,不如找個真心愛自己,寵自己的人。
就算這個人的家世不如自己家,也沒太大關係。
自此,如蘭的想法徹底發生改變。
之後,如蘭在得知自己因為墨蘭的不當言行,接連錯失了和喪偶的「白馬王子」齊衡,以及王家表哥結親的機會,也並不生氣。
反而,她會注意到之前根本看不上眼的文炎敬,並在與文炎敬相愛之後,毫無芥蒂、歡歡喜喜地嫁入自己曾經看不上的寒門。
婚後,如蘭和文炎敬夫妻倆很恩愛。
偶爾婆婆刁難幾句,文炎敬也會護著如蘭。如果婆婆實在過分了,王氏也可以上門為女兒出頭,如蘭的父兄也可以再去找到文炎敬暗示提點……
總之,如蘭的婚後生活,過得很幸福。
03結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縱觀盛家的女兒,如蘭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她的容貌、才學都不如其他幾個姐妹出眾。
但為什麼如蘭還是能夠過上好日子呢?
究其根源,如蘭很有自知之明,她了解自己,也能摒棄面子,客觀地評價自己。
因此她可以說出,自己「比不上大姐姐的榮華尊貴,比不上墨丫頭會巴結,也比不上明蘭討人喜歡」的話。
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很扎心,但這也是一種自知之明。
而在這種自知之明的引導下,加上看到華蘭的遭遇,如蘭選擇因地制宜,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讓自己能夠選到最適合自己的活法。
於是,她放棄「高嫁」的執念,轉頭在「低嫁」的選擇中覓到了人生的風景。
這不是偶然,這是真正屬於如蘭的人生智慧。
而對於在人生五光十色的光景中,奔波的我們來說,也可以學習如蘭的人生智慧。
時刻警醒自己,拎清遭遇的情況,看清自己的斤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活法,遇見最美好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