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側、南側分別靠近湖南和廣西。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485萬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佔比超8成,包括約210萬苗族群眾,147萬侗族群眾。近幾年,黔東南州拿出破釜沉舟的最強戰鬥決心,向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發起最後總攻,旨在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黔東南州黨員幹部的戮力奮戰下,在當地群眾的共同奮鬥中,如今的黔東南一改往日貧困模樣,全州人的心氣更足、奔向美好新時代的信心更大。12月5日至8日,2020「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齊風魯韻大舞臺」活動走進黔東南州的從江縣、黎平縣。來自山東的文化志願者,帶著獨具齊魯文化特色的節目,與當地文藝工作者一道,走上舞臺話小康,共同傾聽苗侗鄉親的喜悅心聲。
演出:「如今通了高鐵,你們要常來」
黎平縣少數民族文藝節目與山東文化志願者同臺。蘇銳攝
高華瑤寨距離從江縣城36公裡。12月6日,村民趙有輝起了個大早,開著私家車帶了十幾袋藥材,不到8點就趕到縣城鑾裡風情園「周末非遺扶貧集市」。「周末非遺扶貧集市」是從江縣文化和旅遊局為助力民眾脫貧攻堅,創新開展的一種業態,旨在為當地非遺提供展銷舞臺。
趙有輝說,高華瑤寨是純瑤族聚居村寨,坐落在高山深谷之間,四周有4000畝竹林環繞。高華藥浴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這次他帶來的藥材便是藥浴主要原料。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天不光有本地群眾前來諮詢,旁邊還有山東文化志願者帶來的精彩文藝節目。
在從江的演出,開場節目是由膠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膠州市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帶來《盛世樂舞》。隨後,男聲獨唱《挑泰山》,為從江民眾展示了泰山挑山工的精神;嗩吶二重奏《喜慶》,則通過志願者惟妙惟肖的演繹,展現了民族樂器的魅力;魔術表演,讓觀眾在驚詫與喜悅中感受現代藝術的巧妙;相聲《師徒樂》,以傳統曲藝的形式,為現場帶來陣陣笑聲;女聲獨唱《雙腳踏上幸福路》,表達了文藝工作者對新時代的美好期盼;雜技《大環舞》,用世界級水平的演出,讓觀眾大飽眼福;山東大秧歌《喜洋洋》,將膠州秧歌熱烈奔放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男女生二重唱《再唱沂蒙山》,紅色記憶引發了觀眾強烈共鳴;尾聲《我們的新時代》,全體志願者走上舞臺,將氣氛推向高潮。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山東文化志願者演出過程中,多個從江的演出團體走上舞臺,穿插表演了本地民族歌舞。相聚幾千公裡的魯黔兩地,因文化結緣,因藝術結對,齊魯文化與苗族侗族文化的精髓相碰撞,擦出了最明亮、最耀眼的友誼火花。
趙有輝說,這些年憑藉國家的扶貧攻堅好政策,在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他的高華藥浴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解決了十多位村民就業問題,還讓藥浴走上了全國舞臺。「山東朋友的演出非常有味道。如今我們從江也通了高鐵,你們要常來。不光是來演出,可以來度假、來品嘗美食,從江歡迎你們。」
心聲:「來到黔東南,千山只等閒」
黔東南州群眾在觀看山東文化志願者演出。蘇銳 攝
黎平縣,是黔東南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也是貴州去往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的「橋頭堡」。全縣約56萬戶籍人口中,侗族佔比逾70%。最近幾年,為徹底擺脫貧困,幫助群眾過上好日子,黎平縣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易地搬遷扶貧工作。
12月7日,2020「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齊風魯韻大舞臺」活動走進黎平縣。當地群眾楊四珍坐在前排,不時拿著手機拍照。老人說,自己要把演出照片和視頻,通過微信發給親友看看。幾年前,平寨鄉的楊四珍常年患病,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幫她申請了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搬到了縣城居住。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不再愁吃、愁住。也謝謝山東的文化志願者,你們跑這麼遠過來,讓大家很感動。」楊四珍說,全場演出她最喜歡的是膠州秧歌節目。年輕演員都跳得很賣力,而且他們的服裝也很好看。
「來到黔東南,千山只等閒。」黎平縣地坪鎮的居民王換公,是一名退休教師,幾年前曾去山東煙臺旅遊。他說,當前,黔東南州的群眾,脫貧幹勁都很足,因為黨的政策好,因為幫扶幹部那麼用心。「我們這裡是大山深處,以前是非常閉塞。今天山東文化志願者來到這裡,就是給我們加油鼓勁。盼著你們過幾年再來,那時的黎平肯定會有更多新變化。」
山東文化志願者在黎平的演出,住在黎平縣城的楊桂楠,是最早抵達現場的觀眾之一。楊桂楠說,幾天前就看到朋友圈的消息,山東文化志願者要來演出,自己非常高興。「10年前,我曾去山東威海上大學,海邊獨特的氣候和山東人的熱情豪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楊桂楠說,如今自己在縣城經營一家圖文設計公司,偶爾也會想起在山東上學的日子,感覺很美好。
楊桂楠說,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黎平不如華北地區那麼富庶,但這幾年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是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很多人通過旅遊業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我大學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這次山東文化志願者來黎平演出,進一步拉近了黎平人民跟山東人民的感情,很有必要。」
幕後:「天氣再冷,心裡熱乎乎」
山東文化志願者在黎平縣演出。蘇銳攝
工作至今,山東文化志願者申海英參與「春雨工程」已有10年。在她看來,「春雨工程」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交流助力脫貧攻堅,是文化和旅遊志願者在新時代發揮作用的重要抓手,也是群眾文化工作者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
12月6日在從江縣的演出,地點在室外。當天,天氣預報顯示從江上午溫度是4度,但大家體感要涼得多。「這邊可能因為潮溼的原因,明顯感覺溼冷,但演員們沒有一個人抱怨,都很敬業。」申海英說。
因為在黔東南州的兩場演出均是上午舉辦,為達到最佳舞臺呈現,山東文化志願者早上不到6點就匆匆爬起來,簡單吃兩口飯便開始化裝。演出服沒有冬裝,大家穿著單薄的衣服,站在寒風中,舞蹈、唱歌、相聲、雜技……演出結束走下舞臺,很多志願者的手已經冰涼,但大家說這都是常態,因為不是每一場志願服務都在「溫室」之中。哪裡需要,哪裡就有志願者。
黔東南州因為冬季天氣寒冷,居民有烤火的習俗。在黎平縣演出之前,當地群眾特意在演出地點附近升起篝火,搭起帳篷,供山東文化志願者取暖。帳篷並不嚴實,透風。可大家的心裡熱乎乎,一些年輕的文化志願者更是表示:「只要黎平群眾看得滿意,我們凍一下怕什麼?」
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在黔東南期間多次給志願者加油鼓勁。有的志願者身體不舒服,他第一時間詢問;有的志願者因為行程匆忙落了東西,他第一個去幫忙找。演出舉辦時,他還主動跟十多位當地群眾聊天,詢問大家對演出節目有什麼意見。
而此次帶隊前去的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則更像是「嘮叨的家長」。從乘車安全問題,到叮囑住宿時洗刷別著涼,再到演出場地是否平整,音響效果是否合適等等,付俊海事無巨細,一一過問。演出開始後,付俊海更是搖身一變,成了「隨團攝影記者」,拍照的勁頭兒比當地媒體記者還高。
付俊海表示,按照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遊部的相關要求和精神,今年的「春雨工程」,山東文化志願者走進貴州貧困縣,目的是為當地群眾決勝脫貧攻堅增添精神動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黔東南州鄉親的日子會芝麻開花節節高,那時魯黔文化交流會更頻繁。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