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江蘇省交通強國過江通道建設樣板、南京第4條免費過江通道的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完成了交工驗收,正式進入通車倒計時,將於12月底通車。這座過江通道如何完善南京城市交通系統?其「一橋一隧」的設計有哪些技術亮點?12月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南京進行了實地探訪。
據悉,南京長江五橋於2017年5月開工建設,路線全長約10.3公裡,採用「橋+隧」設計,在鋼混組合、隧道設計、數位化建設等方面均有全國甚至世界首創的創新。記者了解到,長江五橋建設全程全國首創地應用了信息化平臺管理,通車後將實現5G信號全線覆蓋。
早在1996年國務院批准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長江五橋就是南京「五橋一隧」規划過江通道之一。2016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建設南京長江五橋。
南京公路規劃圖,黑色圓圈處為長江五橋,本文圖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武煥陵介紹道,長江五橋不僅是重要的過江通道,也是南京「高快速路系統」中繞城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京市「十三五」期間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隨著南京江北新區發展速度加快,長江五橋將與已有的繞城公路形成閉環,將江北新區、南京浦口科學城、河西新城、南站地區和南部城區都聯繫起來,緩解過江交通壓力。
作為長江五橋項目指揮部指揮長,武煥陵表示,長江五橋建設最大挑戰在於兩方面,同時也實現了兩個世界級創新,一是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橋上採用鋼混組合索塔,二是世界首次採用了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橋面板。
國內直徑最大的水下公路盾構隧道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考慮到水源保護地管控等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長江五橋在夾江(江心洲與南部市區之間的長江支流)段採用隧道設計。
南京長江五橋項目指揮部副指揮長沈斌在隧道現場向記者介紹道,該隧道分成三層,分別是排煙層,即消防排煙用通道;三車道行車道;下層逃生通道。
夾江隧道內部
隧道牆面的藍色標識代表位於夾江水下,黃色代表未到夾江
中鐵集團十四局南京長江第五大橋A3標項目部副經理梁長茂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夾江隧道全長只有1159米,但開挖直徑達15.46米,盾構方式與明挖的隧道建造方式不同,是使用盾構機掘進完成的。該隧道在開始建設時是國內在建公路中直徑最大的公路隧道,因此參數調整、掘進速度、掘進過程中各部門的協調都存在一定難度。
整個盾構機的重量達到4000多噸,這臺盾構機整機長140米盾構機刀盤上安裝了237把不同類型的刀具
值得關注的是,沈斌表示,目前長江五橋的隧道部分正在進行5G信號發射基站的埋設,在大概20天後大橋通車時,將實現5G信號全覆蓋。
作為建設在水面下30至40米的過江隧道,對突發交通事件的應對和安全疏散是隧道建設過程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隧道最底層的逃生通道,記者了解到,一旦隧道起火,人員來到逃生通道後,其兩頭各500米位置的電瓶車將迅速對人員進行運送疏散。同時該隧道通過一鍵系統與整個南京市的應急系統聯動,保證消防、救護、交警等人員都將在規定時間到達。
沈斌稱,在實際模擬中,隧道車輛堵塞狀態下對200人的疏散大約需要5分鐘。
夾江隧道下方疏散通道
研發全自動生產線,費用一半強度五倍在長江五橋橋上,沈斌介紹道,五橋橋面採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橋面板,該面板為世界首創,其強度是普通混凝土面板的5倍,同時成本只有國際通用費用的約一半,能夠保證路面10年至15年的耐久性與長壽命。
「以前我們國內橋的瀝青都用美國、日本的材料,現在用了這種面板以後,從材料到工藝全部是國產。」沈斌表示,這種新面板解決了全鋼的表面疲勞開裂問題,同時能夠促進瀝青與面板更好地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面板應用過程中,建設團隊世界首創地發明了第一條製造該面板的全自動生產線,生產設備成本約1000萬元。據沈斌介紹,該生產線可以基本達到無人操作,「從混凝土攪拌、混凝土運輸、到灘鋪再到最後的養護,基本上都是觸控式的。」
沈斌表示,該生產線目前已經應用於國內多個橋梁建設項目中,例如南京本地的橋梁項目,或將應用於廣東黃茅海大橋的建造中。
南京長江五橋橋上
除了橋上面板外,長江五橋還創下兩大「世界之最」,即世界首次在大跨度斜拉橋上採用鋼混組合索塔、世界首次採用短線法預製拼裝波形鋼腹板節段梁。
沈斌表示,雖然名稱複雜,但短線法預製拼裝方式就像「搭積木」,即將在工廠預製好的鋼梁直接拼搭起來,這種拼裝方式耐久性好,且施工時間特別快,在部分橋段「一天就可以拼一節」。但如果採用此前的現澆法,則需要大概6至10天拼裝一節橋梁,創新的拼裝方式一方面提升了工程質量,另一方面減小了對工程周圍環境的影響。
首次應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長江五橋項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章登精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道,長江五橋建設過程中,一大特點在於現代工程管理理念的應用,通過BIM技術創新應用,施工管理過程通過手機APP即可實現,包括工序報驗、線上工程監管等。
章登精表示,長江五橋項目首次將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應用於工程建設管理。此前傳統的工序報驗需要填寫很多表格、層層遞交,現在則可以做到無紙化完成,點進手機APP就可以完成報驗、考核、線上工程監管等多項功能。例如,在APP中點進某一節橋梁結構,就能看到其材料、工序、加工、負責人等各項資料,提高項目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在信息化管理平臺APP上,不僅能看到大橋各標段施工的實時狀況,還有現場交通控制、火災等隱患分析、施工進度等。「工序建設情況一目了然,遇到存在隱患的情況可以直接手機上報。」章登精說。
在將該平臺應用於長江五橋建設的過程中,南京公建中心的相關團隊將工程各方面的數據、模型進行連接集合,探索信息化、智慧化、現代化的工程管理。據章登精介紹,該平臺於2017年開始開發,2017年12月25日,項目基於BIM技術的基坑監測平臺交付使用,實現了監測數據的批量導入、雲端存儲與管理,實現了監測日報的線上創建、實時共享和監測點位反查等。
章登精向記者表示,這種集中在手機進行工程管理的方式為全國首創,目前也在推廣應用於南京市其他的道路建設項目中,例如仙新路長江大橋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