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諮詢會」在廣漢舉行,這意味著,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將開啟大幕。34年前,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令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時隔34年之後,隨著祭祀區考古工作的啟動,未來一個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值得期待。有秘密的三星堆,充滿了魅力,而多年來,考古人員對未知世界的探求也從未停止。
一把鋤頭揭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
1929年的一個春天,廣漢南興鎮,一位名叫燕道誠的人和他的兒子在三星堆月亮灣清理水溝時,發現一坑400餘件精美的玉石器。燕家父子未曾想到,他們幾鋤頭下去,喚醒了一個沉睡數千年的古文明。
新中國成立後,四川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進行多次調查和小規模的試掘,初步摸清了遺址的分布範圍。1963年,四川省博物館原館長、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帶領考古隊在月亮灣進行了面積約15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馮漢驥站在月亮灣的臺地上,遙指對面的三星堆,極富預見性地說:「這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三星堆祭祀坑發掘圖(據四川日報)
三星堆兩大祭祀坑的發掘,是在1986年的7月。磚廠工人在挖土的時候發現玉刀,讓一直駐守在三星堆考古現場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緊急展開了一號祭祀坑的發掘,並在此出土了金杖、青銅人頭像、青銅尊以及象牙等大量文物。沒想到在發掘進入尾聲時,磚廠工人又在距離一號祭祀坑幾步之遙的地方,一鋤頭挖出了二號祭祀坑,打開一座更大的寶庫。這裡不僅出土了青銅神樹、太陽輪形器、青銅面具等青銅器,還在最底部發現了6000多枚海貝。
古蜀文明的待解之謎
1988年,三星堆遺址直接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場的十多座磚窯全部關閉。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也在遺址區的東北角應運而生,成為當年最熱的四川人文景點之一。
三星堆祭祀坑發掘圖(據四川日報)
在祭祀坑發掘以後,三星堆考古人員開始了持續不斷地對古蜀王國的探索。尤其最近幾年,考古發現疑似宮殿的大型房屋基址,三星堆古城的城牆已經漸漸合圍。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在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是寶墩古城以外,成都平原的又一中心聚落。
三星堆、金沙和寶墩等古蜀文明遺址的發掘,雖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同樣還有亟待回答的疑問。比如,三星堆為何突然消亡?為何金沙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另一處崛起?此外,三星堆創造了如此發達的青銅文明,在考古學者們將三星堆城牆合圍之後,城市詳細的布局還可以了解得更清楚。它的宮殿區在哪?蜀王的王墓能找到嗎?……
【點擊】
隱藏在文物裡的秘密
當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造型神秘詭譎的出土文物一直吸引著公眾關注。體量巨大的青銅大立人、熠熠生輝的黃金權杖以及祭山玉邊璋、青銅神樹等文物,都是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它們自帶神秘色彩也留下了待解之謎。
縱目面具
現館藏於三星堆博物館三星堆出土的標誌性文物,莫過於造型各異、風格神秘的青銅面具。其中,人稱「千裡眼、順風耳」的青銅縱目面具,又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它雙眼外突達16釐米,耳朵向兩邊張開,面具寬達138釐米,五官極盡誇張之能事,顯出一種凌厲的威嚴。據悉,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體面積最大的青銅面具。這種完全不同於普通人面相的造型,被人們戲稱為「外星人」。
縱目面具
縱目面具為何縱目?何人會縱目?此前曾有專家認為,這極可能就是《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過的神人「燭龍」。《山海經》這樣描寫燭龍: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不過,目前最主流的觀點,認為它可能就是第一代蜀王蠶叢。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依據。據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而金文中的「蜀」字,也像是上有巨目的蟲蛇。
蠶叢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蜀王,他有「縱目」的特點,極可能眼睛往外凸。所以,學者們認為這種突目面具應該就是古蜀人心目中的始祖蠶叢的形象。當然,他們心中的祖先不可能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應該是具有超能力的神。這樣的神,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所不能。而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表現,便具象為眼睛突出16釐米,耳朵闊大外張的誇張造型。
最近幾十年,關於三星堆縱目面具的說法還有很多。學者劉章澤認為,縱目面具是蜀人的太陽神形象。學者趙殿增認為,這種巨眼高懸的神,有可能是古代「蜀」字的起源依據。美國學者巫鴻則認為,二號坑所出柱狀眼睛的面具這個特殊造型,可以反映某種「開目儀式」。香港學者饒宗頤則認為,三星堆銅人目凸出作柱狀,可作直目看待,也許模仿日神燭龍,取其可燭照九陰,在舉行燎祭或大儺時,以作祀事對象,使眾鬼驚恐無所遁形……對於縱目的意義,除了可能是祭拜祖先的形象以外,學者們大多認為與古蜀人的眼睛崇拜有關。
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高達近4米的青銅神樹(一號神樹),以其獨特而神秘的造型、全世界最大的商周青銅器的體量,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並且在2002年就成為「永久禁止出國參展」的國寶級文物。
Ⅰ號大型銅神樹
1986年,三星堆兩大祭祀坑的發現「一醒驚天下」。尤其在二號祭祀坑,出土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縱目面具等國寶級文物。不過,埋藏在二號祭祀坑的青銅神樹並非只有一件。刨開層層夯土,這些被砍砸後埋入祭祀坑的神樹殘件數以百計,考古人員經過清理之後,認為埋在祭祀坑內的神樹應有6至8件。其中,樹幹斷為三截,殘片難以計數的一號神樹,在當年10月就送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修復。著名文物修復專家楊曉鄔和他的團隊耗時多年終於完成,令這件通高396釐米的神樹成為博物館鎮館之寶。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二號祭祀坑出土的一、二號青銅神樹,大致的形態基本一樣。總體都是下端山形底座,有挺拔直立的樹幹,也有樹枝、果實和鳥。但是細節處則各具特色,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比如一號神樹,應該是古代傳說中種種神樹的化身,尤其在樹的一側,還有一條龍援樹而下,古人藉此表明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的樸素世界觀。至於出土的二號神樹,目前僅保留著一米多高的下半段。它的下面為一圓盤底座,底座上鑄有跪坐人像。人像雙手前伸,似乎拿著什麼東西。樹幹上伸出的枝條外張並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些細節就有別於一號神樹。
青銅大立人
青銅大立人高達1.8米(加上高臺通高2.62米),這件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世界上同期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東方巨人」。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在三星堆出土的所有人物雕像中,這件青銅大立人像是最大的一件。雖然剛剛出土的時候腰部斷裂,並且嚴重變形,但是經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孫振翔等7人全力修復之後,重新站起來的大立人恢復了莊嚴威武的形象:他身著華服,頭戴花冠,赤足立於高臺之上。他所站立的高臺基座,由4個神獸組成,看上去氣勢十足。
銅大立人像
青銅大立人的華服,被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龍袍」:衣服窄袖、左衽,紋飾繁複精麗。紋飾以龍紋為主,兼有獸面紋、鳥紋、蟲紋、回紋等。如果轉到大立人的身後,還可以看出他的衣服後端呈燕尾狀。這樣一位身著華服、立於高臺之上的人物,究竟擁有何等不凡的身份?專家們認為,他既可能是一位蜀王的形象,也有可能是一位擁有至高權力的巫師。
這樣一位神威赫赫的大立人,在身份之外,還有一個難解之謎:那就是他的雙手呈虛握的管環狀,究竟拿的是什麼呢?朱亞蓉說,目前專家們認為,大立人有可能曾手握權杖。畢竟三星堆曾經出土了象徵權力的金杖。「但是立人像左右手圓環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因此這個猜想不太成立。」多年來,有人推測大立人拿了兩個祭地的禮器玉琮;有人說拿的是象牙,剛好象牙兩端大小不一且有彎曲的弧度,而三星堆祭祀坑原本就出土過眾多象牙;還有人認為手握木蛇,因為操蛇是古代巫覡的象徵;有的則認為立人像手中什麼也沒有拿,這種管環狀手勢,其實象徵的就是立人手握日月,完全有掌管蜀國命運的能力。
封面新聞 段禎 綜合四川日報 圖據三星堆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