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與祖國大陸的關係,可以追溯到2.5—0.7億年前的中生代時期,那時臺灣和大陸的福建、廣東是連在一起的,直到新生代第三紀(約0.7—0.03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臺灣地區地殼下陷,出現臺灣海峽,臺灣才與大陸分離。
但到新生代第些紀(200萬年前),由於冰期來臨,海面下降,臺灣海峽海底現為陸橋,臺灣島又與大陸連在一起。冰期結束後,海面上升,臺灣島再次與大陸分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了新生代陸生動、植物化石和古河道的遺蹟,足以證明這段地殼變動的歷史過程。
臺灣2000多萬人口中,大約97%為漢族,基本都是從廣東、福建搬遷過去的居民。在臺灣考古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左鎮人」,與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同屬 3萬年前的古人類。臺灣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形狀和製作方法都與大陸出土的相似。因此,很多考古學家宣稱臺灣的文化根底在大陸,主要是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史書關於臺灣的記載也很多,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篇中就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的記載。其中「島夷」就是指臺灣先民。
關於臺灣先民的來歷,中國有很多民間傳說,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兩種:一是2300多年前,越國被楚國滅亡後,越王子孫坐船逃到臺灣,後來逐漸繁衍起來;二是2200年前,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各500人,乘船到海上求長生不老藥。徐福因為找不到長生不老藥,不敢回去復命,因此就讓船隊隨大海漂流,其中一部分就漂到了今天的臺灣,一部分漂到了日本等地,從這個傳說看,日本人祖先也是中華民族。
到了三國時期,臺灣與大陸的交流有史料記載。《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元230年,孫權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萬名水軍到臺灣,準備長期駐紮,可是因為水土不服,僅住了一年就返回大陸。當時吳國有個沈瑩著的《臨海水主志》對臺灣也有記載,可見當時大陸對臺灣已十分了解,並且已有將其納入版圖的考慮。
隋朝時,隋煬帝三次派兵到臺灣,現今臺南西定坊的開山宮、澎八罩嶼上的將軍廟,括說都是紀念隋朝時期將領陳稜的。
唐朝以後,東南沿海居民為逃避戰亂,移居臺灣的越來越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822年,唐朝進士施肩吾率族人到臺灣墾荒定居,並寫下了一首描寫風土人情的詩:「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裡。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元朝時期,臺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朝廷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民政事務。
1544年,葡萄牙的一艘船隻經過臺灣海峽時,無意中發現了美麗的臺灣島,這是西方國家首次發現臺灣,從此開啟了侵略臺灣的歷史。
1604年8月7日,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侵佔臺灣,1628年5月,西班牙殖民者侵佔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臺灣淪為荷蘭殖民地。直到1662年2月,鄭成功收復臺灣,飽受異族侵擾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
此後,外族不斷侵略臺灣,1841年8月英國入侵臺灣,被福建水師參將邱鎮功擊退;1884年,法國入侵臺灣,被福建巡撫劉銘傳等擊退;1604年、1616年、1874年,日本曾三次侵略臺灣,均被擊退,然而日本已對臺灣垂涎三尺,處心積慮想要侵佔臺灣。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戰敗,日本以戰勝國的身份逼迫清政府籤訂了《馬關條約》,從此將臺灣包括澎湖割讓給日本。消息傳開,全國人民無比悲憤,到處掀起抗日救亡運動。臺灣人民更是「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從此,日本開啟了長達50年的黑暗統治,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侵佔中國的領土,包括東北、臺灣、澎湖列島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
晚年的蔣介石
1949年國民黨戰敗後,蔣介石退守臺灣,形成了臺灣與大陸對峙的局面。
參考:《黨史縱覽》(2000年第三期)之《根基一體 血脈相連——臺灣歷史沿革述略》(阮凌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