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屬於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 「臺北法案」與臺灣無關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所謂「臺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其內容主要在於穩定臺灣與所謂「友邦國」的「外交」關係,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屬於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臺北法案」只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重複使用的「臺灣牌」而已。

「一個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

早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就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包承柯認為,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已經認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只有一個主權國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截止到2019年,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各個國際組織中也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家嚴格執行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號決議,與臺灣「斷交」;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按照決議內容,將臺灣擋在門外。包承柯認為,這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打「臺灣牌」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慣用伎倆

1972年,自尼克森總統訪華以來,中美先後籤訂了《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三個聯合公報。公報明確,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它與中國的關係,並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包承柯說,這是中美兩國就我國臺灣問題的重要歷史文件。「中美兩國之間,在臺灣問題上有非常明確的定義: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沒有主權,中國享有對臺灣的主權管轄。所以,臺灣問題就是中國的內政。」

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一直在臺灣問題上打擦邊球。「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涉臺法案,無非是要實現對臺軍售。」包承柯認為,這是美國政治家們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同時,竭盡所能為遏制中國製造對抗信息。「美國一次又一次通過所謂的『涉臺法案』,就是想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給中國製造麻煩,在國際社會上抹黑中國。這樣的把戲美國不會停止,以後肯定也會有。這些信息會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截至目前,中美關係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美國也要遵循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遵循基本的政治邏輯。」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作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增大對華防範與遏制力度。美國推出的「臺北法案」並非新鮮事。早在1971年,美國就曾在聯合國大會提議為臺灣地區保留其聯合國普通會員國的席位。但這一提議並未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最終以失敗告終。彼時,美國尚且不能獨斷專橫,更妄論今日。當下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國際社會也早已對2758號決議達成共識。包承柯認為,美國炮製的「臺北法案」根本無從保障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和地位」。

臺灣的未來只能寄希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

美國炮製「臺北法案」,明眼人一看便是畫餅充飢的把戲,但民進黨當局卻對此歡欣鼓舞。在包承柯看來,這是民進黨當局在走「臺獨」這條死胡同時的又一次嘗試。「民進黨想方設法在國際社會推進『臺獨』進程。但是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邦交國』日益減少,國際空間不斷壓縮。」

正如包承柯所言,民進黨當局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國際政治規律,連丟了幾個「邦交國」。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漁業會議等國際組織也按照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將其擋在門外。蔡英文為了拉選票「吹下的牛皮」早已破碎。

但是,倘若臺灣回歸正途,便可共享中國繁榮發展的成果。包承柯說,臺灣的「國際空間」只能通過大陸為其爭取。「臺灣問題是持續了七十年的中國內政,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並非是美國,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只有真正實現和平統一,才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臺灣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在其所著的《大崩潰》提到:中美實力差距日漸縮小,臺灣與大陸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所謂「中美臺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親美反中」為民進黨吸取了許多選票,但如果民進黨當局沉溺其中,便如飲鴆止渴,只能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危局。

來源:海峽之聲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所謂「臺北法案」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日月談)
    所謂「臺北法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美國支持臺灣維持與現有「邦交國」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呼籲美國行政部門與臺灣協商談判經貿協議。其中包括要求運用美國的影響力,對調整與臺灣關係的國家,增加或減少美國與其經濟、安全、外交交往。
  • 學者:所謂「臺北法案」擋不住國際社會認同一中原則的大趨勢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鄭巧)針對美國近日籤署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多位大陸知名涉臺學者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法案擋不住國際社會認同一中原則的大趨勢,民進黨當局企圖通過美國支持拓展「國際空間」,完全是緣木求魚。
  • 「臺北法案」?美國又坑臺灣(日月談)
    美國聯邦參議院10月30日通過「臺北法案」。該法案據稱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這裡頭的邏輯實在奇葩:美國自己都跟中國大陸建交,為何不許其他國家仿效?
  • 「臺北法案」是美國給臺灣灌的迷魂湯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以期望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民進黨當局立即表示「感謝」美國的支持。但是究其實質,這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灌的一劑迷魂湯而已。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張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際,美國大打「臺灣牌」,這是美國「以臺制華」的最新動作,是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醜惡行徑,其本質是要維護美國的世界霸權。張華說,以法律形式要求美國政府協助臺灣擴大所謂的「國際空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從法案文本來看,裡面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詞語,顯示美國並無意真心幫助臺灣。
  • 「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
  • 「臺北法案」深度剖析 專家:民進黨「倚美抗中」把臺灣推入火坑
    「臺北法案」雖然獲得籤署通過,但並不能幫助臺灣當局鞏固「邦交」。首先,「臺北法案」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所指出的,世界上已經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美國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臺北法案」卻公然阻撓其他主權國家同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這毫無道理,也自相矛盾。
  • 「臺北法案」給臺灣的不是支持而是禍害
    所謂的「臺北法案」,與近年來美國國會通過的其他所謂涉臺法案一樣,是中美戰略博弈加劇背景下,美國加大打「臺灣牌」力度牽制遏制中國發展的產物。這是美國對中國的一個外交騷擾戰術,通過支持蔡當局及其「臺獨」分裂活動,給中國的發展添堵添亂、製造麻煩,本質是要維護美國的霸權。中國的發展是要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無意與美國爭霸,但美國卻認定是在挑戰它的霸權。
  • 望海樓:「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來源:海外網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
  • 海外網二評「臺北法案」:疫情之下,美國為何要打「臺灣牌」?
    與該法案相關的前期事件包括,美國部分議員支持臺灣加入WHO,美國在臺協會(AIT)與臺灣行政部門籤署防疫合作共同聲明,臺灣對大陸封鎖抗疫物資的同時對美國單方面提供口罩等支援。利益敲詐臺北法案不是獨立的臺灣牌。如果放寬歷史視野,所謂「中國威脅論」一直困擾著1979年建交之後的中美關係。
  • 美國的「臺北法案」既荒唐又可笑!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全票通過所謂的「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又稱「臺北法案」(以下簡稱「臺北法案」),意在表達美國政府支持臺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以及誰跟臺灣親近,華盛頓就考慮增加同它的經濟、安全和外交交流,反之,華盛頓就考慮減少同它的交流等等
  • 又在幹涉中國內政!川普正式籤署「臺北法案」
    日前經美國聯邦參眾兩院院會通過的「臺北法案」,今天由美國總統川普籤署後正式生效。臺媒報導稱,這也是繼「臺灣旅行法」後,美國再一個以「臺灣」為名的國內法。川普(資料圖)「臺北法」全名為「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本案是由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及共和黨籍眾議員匡希恆相繼於去年5月23日與10月18日領銜提出參、眾院版本。
  • 推「臺北法案」 美國又驅臺灣當馬前卒
    美國眾議院3月4日通過「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那邊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此舉表明「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臺北法案」始作俑者、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也叫囂,為支持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美國「應使用一切手段」。事實果真如此嗎?山姆大叔為臺灣送去了「護身符」?
  • 臺灣在國際社會到底該叫什麼:中國臺北還是中華臺北?
    原標題:中國臺北、中華臺北、臺澎金馬特別關稅區,臺灣在國際社會到底應該叫什麼?  自2016年10月開始,在國際比賽中使用「中國臺北」的頻率明顯增加,包括中國羽毛球公開賽、世界柔道大獎賽、瑞典桌球公開賽、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亞太區、中國臺北網球公開賽等國際賽事。  與之相對應的是,從那時起,「中華臺北」的使用頻率陡然減少。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又翻譯為「國際保護及強化臺灣邦交國倡議法」》或「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
  • 港臺腔:「臺北法案」,真仗義還是假慈悲?
    事實上,「臺北法案」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今年6月,美國國會參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主席加德納就曾主張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演講,並推進「臺北法案」。當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明確回應,美國個別議員的言論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方表示堅決反對。「臺北法案」到底是什麼?說簡單點,這是一個類似幼兒園小朋友的處事邏輯:如果你不跟臺灣好,我就不跟你好。
  • 「臺北法案」,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的又一「迷幻劑」
    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所謂「臺北法案」又讓島內的「臺獨」勢力手舞足蹈了一番,有的人甚至認為離「臺美建交」不遠了,還胸有成竹地到臺灣民意機構去提案。        所謂的「臺北法案」是啥碗米糕呢?簡單地說,主要就是要幫助蔡英文當局「鞏固」所謂「邦交國」「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臺經貿關係」。
  •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所謂「臺北法案」 島內網友:為拿臺灣錢
    9月25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所謂「臺北法案(TAIPEI Act)」,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揚言,若支持「有損」臺灣的行動,各國將會面臨後果。&nbsp&nbsp&nbsp&nbsp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聯邦參院外委會25日審議了所謂「臺灣邦交國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簡稱「臺北法案」),議員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法案尚待參、眾兩院通過後,才會送給總統籤署。
  • 中國官媒評美國「臺北法案」:無論如何算計 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王捷先)針對美國總統近日籤署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中國官方媒體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個法案跟美國眾多涉臺法案一樣,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寫滿霸權思維、矛盾邏輯和政治欺詐,無論美國如何算計,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川普籤署所謂「臺北法案」,島內民眾點明:把臺灣當玩具耍
    海外網3月27日報導,在全球防疫工作的緊張時期,繼美國參議院3月11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27日最新消息顯示川普也已經籤署了這項法案。對此,島內網友嗤之以鼻:「騙錢老招數,又要利用我們了!」
  • 美國「臺北法案」暴露霸權行徑 臺當局挾洋自重必吞下惡果
    據報導,所謂「臺北法案」要求美政府根據其他國家調整對臺關係情況,相應增加或減少與該國經濟、安全、外交聯繫,並幫助臺灣參與「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說,所謂「臺北法案」以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以強權政治凌駕於國際關係準則,企圖恐嚇、阻止相關國家與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他指出,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美國也早在40多年前就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交。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