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典故中了解中國歷史,這8條有趣的典故,你了解3條就很厲害!
從典故中了解中國歷史,這8個有趣的典故,你了解3條就很厲害!1、關於炎黃兩帝還有蚩尤的傳說,首先蚩尤是被炎帝和黃帝兩個人的部落聯合打敗的,因為蚩尤的部落叫做九黎族,所以蚩尤部落被俘虜的眾人被後人稱為黎民。黎民百姓很可能是由此而來。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4年。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東周列國紛爭,各國都普遍進行了變法與改革,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西周時期等級觀念不斷被僭越,專門管理建築的官職也隨之出現,這都是加快社會建築發展的關鍵,對秦漢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鹹陽宮一、東周時期的建築發展東周是一個社會動亂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取得霸主地位也不斷的發展自己本封地內的文化和手工業技術,相較於以前,諸侯王和貴族們更注重自己的居所建築
-
晉文公:信不信我讓你出不了函谷關?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他此刻怎麼會在宋國?這就不得不說起重耳「周遊列國」的事了。周遊列國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姬姓晉氏,為晉國第二十二任國君。本來他沒資格繼承王位,可能是他年過四十卻被迫開始長達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過於慘烈,上天給予補充,最終即位成為春秋時期一代霸主。
-
浙江寧波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
據新華社杭州11月16日電(記者馮源、顧小立)記者從浙江省寧波市考古部門獲悉,他們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在寧波市北侖區發現了一處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址。這是一處保存較好、以東周遺存為主的中小型文化遺址,年代應處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在當時可能是一處村落。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真相在這!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空談理論,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情況,但是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的典故,很多細心的人們就發現「紙」這個東西是東漢才有的,而戰國在東漢之前,怎麼會在戰國時期出現「紙上談兵」這件事情了,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件事難道是假的嗎?且聽本文分解!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始祖趙衰助春秋霸主晉文公東出爭天下
當初,晉國就是大周王朝分封的諸侯之一,晉文公當政時期只是這種制度延續中的一個節點而已。晉國到晉文公時,已經將一部分土地和臣民分封給各大貴族。只能將一部分晉國國君的土地或城邑拿出來做文章。其中就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地方:原和溫。
-
春秋時期諸侯怎樣「競選班長」
春秋時期有五位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是長的意思。打個形象的比喻,周王是比較隨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不同階段的「班長」。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中,有本名叫《周馴》(又稱《周訓》)的書,記載了戰國後期東周昭文公對共太子的教誨。昭文公的訓誡包含上起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眾多史事。《周馴》裡面有句話:「子以六王、五伯之念。」其中的「六王」是堯、舜、禹、湯、文、武六王;「五伯」至少包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踐,可能還有吳王闔盧。
-
寧波發現東周時期文化遺址 出土文物佐證此地曾參與吳越爭霸
四顧山遺址發掘區周邊環境(央廣網發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央廣網寧波11月17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何華軍 唐夢陽)浙江寧波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出土東周至明清之間的文物標本近出土原始瓷盅(央廣網發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供圖) 這處東周時期遺存豐富,文化堆積較厚,遺蹟類型多樣。
-
周襄王寧封地也不準予晉文公的隧葬請求,晉文公為何不自行隧葬?
維護周王室的根基的,僅是周公時期所制的禮制而已。因禮法所束,縱使眾諸侯國強於周王室,而仍不敢取而代之,這是為何?不過是無論何人都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取而代之,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貿然取周王室而代之,這無非是給眾諸侯國一個討伐且瓜分的藉口罷了,所以,在當時無論其他諸侯國再如何強盛,也無人願意做這等的賠本買賣。
-
秦穆公送重耳回晉國奪位,晉文公稱霸後,秦穆公後悔嗎?
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沿著渭水河畔一路向東,懷嬴的車隊踏上前往晉國的路途,晉文公第一時間把夫人接到了晉國。後來短短的幾年,晉國取得東周黃河以北的領土,擊敗鄭國,在與楚國爭霸中勝出,成為春秋繼齊桓公之後第二霸。
-
《大秦賦》中呂不韋滅掉的東周國是東周王朝嗎?
諸侯大敗犬戎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諸侯的權勢日益高漲,先後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可謂是風雨飄搖。公元441年周貞王去世,留下四個兒子。先是老二姬叔殺死老大姬去疾,又是老三姬嵬殺死老二姬叔成為周考王。也就是歷史上的三王並立。
-
仲泊遊隨筆畫典:《史記》典故裡的人之指鹿為馬
【中網資訊書畫】《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上到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史記》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並著力寫了各個階層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因此《史記》裡許多篇章成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傳誦至今的典故和成語。
-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王、公都有什麼命名規則?都有何規律?
那麼為什麼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都能隨意稱王或公呢?很簡單,因為周王朝這個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經落寞了,這個時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賜封才能獲得,而是靠各自的實力來決定對應的爵位,簡單的來說就是只要你的實力足夠強,那怕你稱王都可以。
-
為什麼說春秋時期的演變是造就華夏的根基?
一、 「春秋」時期(是指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不是春、秋兩個季節)大概是從周平王東遷開始到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後這段時間。(有說到三家分晉才是春秋的截止、戰國的開始,這些各家論各家的理,其實裡外差距也只在幾十年間,可以簡單了解下。因為論說不一,所以春秋時期有是兩百多年還是三百多年的爭論。)
-
晉文公:善聽的大智慧——《左傳》表達的古代智慧(五)
再比如戰國時的齊宣王碰到孟子,就要向他打聽「齊桓、晉文之事」,也就是向他了解春秋時期霸主的功業(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也想試試),而以「齊桓、晉文」指代其餘,也可以見出晉文公在春秋五霸中的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晉獻公之子。《左傳》記載他在做公子的時候遇到內亂逃到國外,在列國流亡十九年,而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殺回晉國做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1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其典故跟神話與《詩經》有關
「福如東海」裡邊的東海,實際上跟我國當前東海的地理位置差異不大,包括今日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內的廣大區域,其典故跟我國神話故事有關。《詩經》是由東周時期的文人編著,裡邊共收錄各種形式的詩歌300多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多年的的社會背景和人文歷史,內容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中,《風》是周朝的民間歌謠。《雅》是雅樂,細分為《小雅》和《大雅》,是周朝禮樂文化下的宮廷音樂。《頌》是周朝王孫貴族做祭祀活動時的讚歌。
-
介子推割肉啖君,晉文公縱火逼山:寒食節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但是在我看來介子推和重耳公子的傳說典故,更給這美麗綿山增加了一抹神秘而厚重的顏色,我不禁給兒子講起了重耳公子的故事。但是介子推的事,卻被好事者為其鳴不平,又被晉文公「不太好使」的腦迴路充血殺了回來。於是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竟然做出在我看來不可思議的斷其後路的事情:下令放火燒山,意在逼他們母子出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