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12月7日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上演。演出空間不大,但藍色舞臺一直延伸至觀眾席,演員就站在觀眾身邊,用沉浸式的表演,將中共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用藝術黨課的形式生動呈現。該劇今後可以任意抽取3到4個章節,作為微型黨課去院校、社區街道巡演,奉獻一場場流動的、屬於年輕人的「四史教育」藝術演出。
漁陽裡不僅僅是一個弄堂地名概念,也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紅色文化概念。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表示,漁陽裡的兩幢具有紅色基因的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為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密相連,創造了黨團史上的諸多「第一」。100年前,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第一個青年團組織在漁陽裡悄然創建,《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也在漁陽裡秘密出版。由此,許多黨史上「第一」,如第一個黨的幹部學校、第一個黨領導的工會組織、第一份黨刊《共產黨》、第一個黨中央機關所在地等,相繼在漁陽裡誕生。尤其重要的是,在漁陽裡發出了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通知,拉開了建黨偉業的歷史帷幕,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為向建黨百年獻禮,充分挖掘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型原創實景朗誦劇《漁陽薪火》通過嚴謹的歷史資料、生動的藝術呈現,著重刻畫了百年前漁陽裡的歷史風雲。劇組的編導演等主創人員均為年輕人,央視主播潘濤是本次演出的講述人。
「紅色故事很感人,紅色故事很精彩,最重要的原因是取材於真人真事,又融合了創作者的真情實感。我們今天與昨天的傳承,有如新老漁陽裡之間割捨不斷的聯繫,其中傳承不息的是一心一意跟黨走的初心。」洪穎哲說。
《漁陽薪火》運用多媒體融合朗誦劇的方式,讓觀眾置身其中,有歷史情境環繞之感。演員從各個方位出場,像從歷史中直接走來,從影像中直接融入。導演姜濤曾經執導過大型朗誦演出《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中共一大會址大型朗誦劇《破曉之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誕生》等,他一直致力於通過現代舞臺藝術手段,讓珍貴的史料走進人們的心裡。
「遺址演出、浸入式演出有著別樣的觀摩體驗。歷史也曾經是當下,我們說紅色的故事,講紅色的事跡,不僅僅是要把紅色的歷史人物說出來,更要把那個環境那個歷史氛圍通過藝術手段在歷史原址或劇場再造出來,讓人們感受到那些人物就像近在身側的摯友和家人,他們有血有肉,是鮮活的生動的,也是充滿感召力和激情的,是有層次的。」姜濤說。
該劇在角色塑造上,儘量突出人物的歷史感、生動感、生活感。製作人吳斐兒認為,紅色主題的故事不僅要說「好」,還要說「亮」,藝術手段的創新是關鍵。「上海是一座紅色之城、一座創新之城,我們演出紅色劇目,就是要把這兩種精神緊密地融合一起。後疫情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強大的網絡傳播,讓這些曾經也是年輕人的革命人物的故事,走到廣大年輕人的心裡去,被更多青年人感悟和喜愛,紅色故事才真正擁抱了廣袤的土壤,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發揚。」
在《漁陽薪火》中飾演毛澤東的青年教師吳笑、飾演陳獨秀的青年教師孫遜、飾演李大釗的青年教師谷京盛均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黨員教師,群誦演員為電影學院表演系的在讀大學生。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黨委書記李堅表示,作為上海大學「校史工程」深化的組成部分,此次由青年教師和學生擔任主要演員的原創朗誦劇《漁陽薪火》,亦是師生共同學習四史、弘揚愛國熱情、傳承革命精神的最好實踐和展示,是一堂生動的「紅色學府的紅色黨課」。
演出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