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漢子林下養雞,蘆花雞打開致富門

2020-12-17 縣域觀察

羽毛黑白相間、雞冠紅得發亮,近40畝林地裡,大大小小的蘆花雞或在林下覓食,或飛上欄杆,個個精神抖擻,活蹦亂跳。瞅瞅時間,該給蘆花雞餵食了。站在柵欄外的農場主郝天偉拎著飼料桶走進了蘆花雞的領地,飼料才下食槽,一隻只分布在角落的蘆花雞便飛奔而至,爭相搶食,場面煞是好看。

「現在,我存欄的蘆花雞有7000隻左右。既有已經養了兩年左右的成雞,也有幾個月大的小雞。 」餵完食,郝天偉又到雞舍轉了一圈,遇到精神頭不好的蘆花雞,總要逮到手裡看一看。看這架勢,郝天偉已是養殖蘆花雞的老手了。殊不知,一年前郝天偉對養殖一竅不通。

今年三十出頭郝天偉老家在界首市光武鎮徐寺村。和很多出身農村的青年一樣,十六七歲時,郝天偉就開始外出闖蕩,這些年先後去過廣東、山西、河南等地。之後,郝天偉返鄉發展,並深得村民的信任,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

服務村民之餘,郝天偉一直想找出一條致富的路子,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五年前,郝天偉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蘆花雞市場廣、前景好,便下定決心試一試:老家附近剛好有一片荒廢的林地,正是養雞的好地方;蘆花雞原產地在山東汶上縣,他多次前往學技術、進雞苗……2015年6月份,郝天偉首批購進了5000隻蘆花雞雞苗,養殖事業正式起步。萬事開頭難,由於不懂養殖,首批雞苗的成活率才70%,上千隻雞苗先後死去。這讓郝天偉慌了神。 「後來,沒辦法,自己又跑到山東去問老師,又請了技術員回來看,找原因。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郝天偉的努力下,他養的蘆花雞一天天長大,後來又相繼購進兩批雞苗,此時的成活率已達到85%。

蘆花雞養大了,怎麼賣?成了郝天偉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我打算以供應本地及周邊市場為主。 」郝天偉說,為此,他先到當地的菜市場等地尋找銷路,慢慢增加供應量。「打開市場需要一個過程,剛開始銷量一般,現在基本上出了欄都能賣出去。有的是找上門來買的,有的送到周邊的菜市,而且價格相當可觀,像兩年左右的成雞,可以賣到100元一隻;雞蛋禮盒,一枚雞蛋一元錢。 」按照郝天偉的估算,只要及時銷售出去,年收入十多萬元不成問題。

眼看著養雞場逐漸上正軌,郝天偉又想著怎麼幫鄉親們致富。考慮再三,郝天偉打算帶動貧困戶養殖蘆花雞。 「由農場為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雞舍、飼料等,並負責技術指導。所產雞蛋以及蘆花雞不再產蛋了,都由農場按市場價收購。 」郝天偉說,現在已基本確定了30多戶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接下來,將著手幫貧困戶蓋雞舍、添設施。 「蘆花雞每年產蛋期為8到10個月,可產蛋兩年。扣除成本,每隻雞每年產蛋純收益為60元。若養殖戶願意繼續養殖,養殖50隻的情況下,雞蛋兩年的收益達6000元。兩年後,成雞收購市場價約為每隻80元,兩年的純收益可達1萬元。 」

相關焦點

  • 散養蘆花雞 啄開「致富門」
    羽毛黑白相間、雞冠紅得發亮……近日,記者在海原縣鄭旗鄉西沿村羅成功的養殖合作社看到,500畝林地裡,大大小小的蘆花雞或在林下覓食,或飛上欄杆,個個精神抖擻,活蹦亂跳。   瞅瞅時間,該給蘆花雞餵食了。站在柵欄外的羅成功拎著飼料桶走進林地,飼料才下食槽,四處漫步的蘆花雞便飛奔而至,爭相啄食。
  • 靈臺縣獨店鎮龍翻頭村村民李小剛:養雞叩開致富門
    養雞叩開致富門平涼日報記者 馬小亮 景潔看到李小剛走近,在院裡撓地覓食的雞群並沒有躲開。待他把裝有苞谷面的塑料桶放下,雞群便飛奔向他圍攏過來,爭先搶食。看著眼前的熱鬧,李小剛嘴角笑開了花。李小剛今年31歲,家住靈臺縣獨店鎮龍翻頭村,他的林下養雞場,就位於他原來的老莊基,放養著3000多隻土雞。「養雞要講究科學餵養,注意季節變化、食物配比、常見病預防、雞舍環境。」聊起養雞心得,打開話匣的李小剛侃侃而談,眼睛卻一直盯著身旁撒歡的雞群。
  • 劉興春山上養殖蘆花雞900多隻純利潤2萬多元
    走進農家房屋,園子裡的一群群蘆花雞,在叢林中奔來跑去,看得眼花繚亂。     養雞王成脫貧致富典範   「我飼養的蘆花雞每天餵兩次,早上8點餵青草和玉米,然後讓雞到山上放養,下午4點再餵一次。」主人劉興春說。  劉興春是石門社區人,今年47歲了,別看他老實憨厚,在他身上卻有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精神。
  • 楊德彪:林下養雞 「啄」開致富路
    提起養雞貧困戶楊德彪,在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曙光鄉牛泥塘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曙光鄉街上不少餐館和農戶也都對楊德彪在深山養雞、親自上門推銷雞的故事耳熟能詳。楊德彪靠辛勤勞作養雞鞏固脫貧成效,讓全家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 蘆花雞養出好「錢景」
    「趁著年輕就要多嘗試。」今年37歲的沙沿成一直在上海從事建築工程生意。今年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電視上介紹的蘆花雞養殖引起了他的興趣。蘆花雞不僅體貌挺拔俊俏,而且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是普通雞的4到7倍,下的蛋更是普通雞蛋的6到10倍,正是當下最受人們追捧的綠色食品。」經過多方打聽與走訪,沙沿成發現這樣的「綠色食品」在我縣卻是一個空白。
  • [「我脫貧我光榮」四]林下養土雞 叩開致富門_廣西新聞網百色頻道
    林下養土雞 叩開致富門——樂業縣「我脫貧我光榮」系列報導之四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岑春徽踏進樂業縣同樂鎮石合村張德孟家的林下養雞場,一排整齊的雞舍映入眼帘。在空曠的林地,一群土雞在杉木林樹下活蹦亂跳,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圖畫。
  • 投入「0首付」,嘉魚能人養雞帶民致富
    在位於嘉魚縣高鐵嶺鎮的嘉魚林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樹林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雞別墅,數千隻嘉魚土雞有的在林間歡快嬉戲、覓食,有的在雞別墅裡、樹蔭下休憩。不遠處,合作社負責人張亮正打電話溝通雞屋改進細節。最近,為帶動村民養雞致富,他創新推出「0首付」養雞。「新設計的雞屋兩邊也加幾排鐵網,這樣下雨天的時候透氣性會更好些!」
  • 甘肅西和:「蘆花雞」成為群眾致富的 「金鳳凰」
    張林是清水村萬農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家裡是貧困戶,90後的他初中畢業就開始為生活奔波,他的哥哥張建波也常年在外為飼養場運送飼料,兄弟倆慢慢發現養殖行業很有前景,也看到相關回鄉創業的政策,發現政府對產業扶持力度大,這讓他們很心動,當時他們就想著不光要自己致富,還要帶動村裡的村民一起致富,讓自己的家鄉走出貧困,他們說幹就幹,聯繫了幾個當地貧困戶,經過調查了解後從山東濟寧市汶上星公司引進來了蘆花雞苗進行餵養
  • 引進一隻蘆花雞 帶富一方老百姓
    但深入走訪,白新亮發現這裡林地面積達70%,「可不可以林下養雞呢?」養雞並不新鮮,如何養才能掙錢是關鍵。聽說有個叫牟桔豐的在萬州李河鎮養雞虧了180多萬元,白新亮前去拜訪,希望從對方的失敗中吸取些教訓。原來牟桔豐養蛋雞虧了,但餵的蘆花雞不錯,他還在萬州城區開了家蘆花雞餐館。牟桔豐介紹,蘆花雞是從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引進的,屬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畜產品,有2000多年的餵養歷史。
  • 鄉村振興|種花椒養蘆花雞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汝濤 何慶哲)汶上縣楊店鎮立足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助推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眼下,汶上楊店鎮彩山村二百多畝花椒迎來收穫季。「種的是大紅袍和獅子頭,今年才開始採摘,後年就進入盛果期了。」
  • 養蘆花雞必須考慮快速長腳蹬 選擇養雞需要注意什麼長腳蹬 蘆花雞
    養蘆花雞必須考慮快速長腳蹬 選擇養雞需要注意什麼長腳蹬 蘆花雞 蘆花雞是我國土生土養的雞種,它的體型澆大,黑羽和白羽相間,就好像是身上開滿了花一樣。現在蘆花雞不僅是在我國各地養殖,在其他的地區也是一樣,養殖雞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快速長腳蹬蹬爪。
  • 汶上蘆花雞:蘆葦蕩飛出的「金鳳凰」
    在吳常信的倡導下,汶上縣蘆花雞協會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設立了「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建設「山東農業大學教學、科研與就業實踐基地」,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新成果轉化和指導企業生產。
  • 西平縣嫘祖鎮貧困戶老高的致富路
    自從被識別為貧困戶後,他就決心借著黨的好政策,先脫貧後致富,徹底甩掉貧困的帽子。老高說,「當貧困戶不光彩,政府幫襯咱,咱得想門路致富。作為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咱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把咱農民熟悉的事做好」。思來想去,他決定先把目標定到特色養殖上來。
  • 吳堡縣車家塔村:林下養雞忙 致富「錢」景好
    「咯咯咯咯……」隨著一聲聲的吆喝,成群結隊的雞便從棗林下飛奔而來,爭先恐後地啄起食來,一派忙碌景象。靠著林下養雞,車家塔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車家塔村位於郭家溝鎮西部,林多地少,生態環境較好,發展林下養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林下養雞「邊坡地」變聚寶盆
    「下一步,我們要拓寬銷售渠道,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和商戶對砂仁果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提升砂仁產業的附加值,助力農戶早日奔康。」唐光敬表示。立體發展砂仁林下養家畜樹上結果、樹下養雞。想從砂仁林獲得更多收益,還要做好「立體發展」。
  • 蘆花雞養殖這些增肥特點你要知道 養雞催肥快速了解
    蘆花雞是一種原產自汶上縣的一種優質雞品種,羽毛是黑白相間的,和普通的雞毛色是有很大區別的。蘆花雞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有一定要藥用價值,是很好的滋補肉禽。據了解,蘆花雞的適應性非常強,採食也比較廣泛,是比較好養殖的,經濟效益也不錯。那麼,蘆花雞怎麼養殖,快速增肥怎麼餵養?
  • 泌陽縣賈樓鄉董盛強致富不忘鄉鄰
    隨著致富帶頭人董勝強來到泌陽縣賈樓鄉農林專業合作社的桃園裡,董盛強現場講解了如何修剪桃樹,並給在場的貧困戶講解種植技術要點。2018年董盛強在賈樓鄉黨委、政府扶持下,投資幾十萬元,聘請南陽的技術人員,根據當地的土壤結構,進行樹種選擇,把原來承包的150多畝荒坡上全部種植成桃子新品種,取得了成功。通過考察論證,董盛強還在桃園裡養起了以蘆花雞為主的土雞。自從土雞在桃園裡「安了家」,不僅成了桃園裡的「義務除草員」,而且還是「禽糞施肥員」,有了有機肥料的滋養,桃樹生長得很茂盛。
  • 豐都三建鄉松林裡跑動的蘆花雞
    38歲的村民熊勇已經和尿毒症抗爭了8年,因病致貧而負債纍纍,幸運的是他獲得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駐三建鄉夜力坪村工作隊定點扶貧幹部的幫扶,走上了養雞致富之路。如今的他不僅身體狀態好轉,而且有望在今年償清債務。明年,等待他的將是健康與富足。
  • 李雲:種養結合巧致富
    橋市鄉大魚塘村的李雲和弟弟承包了25畝油茶林和7畝柑橘地,在林下還養殖了土雞、土鴨等家禽,通過種養結合的模式,帶領家人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李雲的油茶已經採摘完畢,樹上長出了雪白的油茶花,走進油茶林,就會發現林下還活躍著一群家禽,除了土雞土鴨土鵝外,還有五黑雞、蘆花雞和貴妃雞等不同品種,它們在鐵絲網圍欄內悠閒地覓食、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