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經編輯 任芷霓
3月5日,上海聯通與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對外宣布在大數據領域進行戰略合作。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得知,上述雙方此次的合作以花旗銀行信用卡業務為開端,通過上海聯通大數據機器學習建模能力、人工智慧分析能力,協助花旗拓展金融業務,並為目標客戶群提供更好的服務。在信用卡營銷活動的合作基礎上,未來雙方將適時在維繫促活、市場洞察、風險控制,智能輿情監控等方面進行探討,開展花旗零售銀行業務端更廣泛的合作。
網際網路經濟雜誌主編向坤認為,上述合作的點在於花旗銀行和聯通在數據存放和業務開展方面的合作空間,而另據達睿諮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馬繼華的說法,花旗銀行主要應該還是看中上海聯通手中的優質客戶,與其目標客戶群比較吻合。
看上大數據生意
毋庸置疑,現在早已是一個充滿「數據」的時代,數據廣泛應用於日常工作生活的諸多領域,與人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
知名諮詢機構IDC預測稱,到2020年,全球數位化轉型的相關行業增加值將達到18萬億美元,在全球有46%的企業將促進數位化業務發展作為未來一年內的首要業務,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數值是69%。大數據作為一種信息資產,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中都顯現出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以金融行業為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創新能力的興起,為金融行業的精準服務、用戶體驗管理、風險控制等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
上海聯通副總經理沈可稱,上海聯通經過多年行業深耕,形成從底層平臺建設、數據生產、存儲,到頂層統一數據服務的一體化大數據支撐體系;在能力應用層面,除提供標準數據產品外,已具備成熟的個性化金融大數據處理能力,並形成了眾多應用成果。
「花旗擁有廣泛和全面的零售金融業務產品與服務,近年來更積極布局並打造領先的數位化銀行。與聯通合作,希望通過雙方在大數據上的不同優勢,為花旗用戶量身定製全球化的金融資產配置計劃。」花旗中國零售銀行業務總監徐旻表示,以信用卡小額授信作為合作基礎,在花旗銀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利用上海聯通大數據機器學習建模能力、人工智慧分析能力,將用戶金融服務拓展至全球資產配置、境外理財、金融保險、境外留學等金融和泛金融領域。
「運營商+銀行」跨界早已開始
根據記者所了解的信息,「運營商+銀行」這樣的跨界並非是首次,而是很早前就已經在各方面開始了探索與合作,且時間可以追溯到2013年。
2013年8月,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中國銀行共同宣布,依託TSM行動支付平臺推出的中國銀行NFC手機支付產品正式投入商用;2013年11月,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十多家家金融機構發布「天翼手機錢包」業務,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和NFC近場通信技術,為用戶提供電子手機支付服務;2013年12月,中國聯通和招商銀行共同推出發行的NFC行動支付SWP-USIM卡啟用。
馬繼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坦言,跨界合作是運營商利用大數據資源的最好途徑,運營商未來與銀行的合作會很多,比如現在三家都有理財業務,和聚寶、沃百富、甜橙理財,都是合作的產物。
在馬繼華和向坤看來,作為傳統行業,運營商和銀行都在嘗試未來會有更多新的合作可能性,比如開展交叉營銷、大數據能力共享以及營業廳業務合作等。
每日經濟新聞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