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額外寫上中文名字,這是迫不得已的決定,儘管韓國人不太喜歡。
為何說是無奈之舉呢?這說起來就不得不提起韓國的歷史了。
眾所周知,韓國,是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作為鄰居,兩國之間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韓國人也過端午節,春節,也穿漢服,也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等等。
當然,其實,不僅是韓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如日本、越南等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也和中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可以說,整個東南亞都或多或少散溢著中國的「味道」。
而之所以能夠在這些國家身上找到中國的影子,源於古代中國的繁榮、強大、盛世。所以,要問現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何有漢字,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漢字在韓國的發展演變歷史
簡言之,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備受推崇——大力發展——逐漸嫌棄——最終變革——再次拾起。
如果說這有些難記,難理解,不妨將其看作是男女之間的情感發展流變過程:從仰慕,到發展,到嫌棄,最後到不得不為現實低頭,只能彼此妥協,相互扶持,走完一生。
具體來說,漢字在朝鮮半島(朝鮮和韓國)的發展狀況:
3世紀左右,漢字從中國傳入到朝鮮半島(之後再輾轉傳入到日本,日本出現了「真名」,即漢字的意思)。公元7世紀左右,漢字在朝鮮半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當時,朝鮮語幾乎是用漢字來書寫的,其官方的書寫系統即是漢字。可見,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時朝鮮民族的語言發展比較緩慢,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完整的文字記錄體系。
1444年,朝鮮世宗頒布了《訓民正音》,發明了諺文,諺文和漢字一同被使用。《訓民正音》可以說就是今天韓國文字的雛形。
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布廢除漢字,採用純諺文拼音文字書寫。當時,僅有少量的漢字被保留了下來。
註:朝鮮半島,於1945年被美國、蘇聯分割成為了兩個國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北部為蘇聯扶植,南朝為美國扶植。1947年,南朝鮮民眾反美呼聲高漲,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各自宣布成立,當時,南韓總統為李承晚,北朝鮮首相為金日成。
分割之後成立的兩個國家,在文字上的叫法也就有所不同,其世宗創造的拼音文字,在南韓國被稱為「韓文」,在北朝鮮被稱為「朝鮮文」。不過,雖然叫法不同,但本質還是一樣的,都是同一文字。
漢字為何走向了被廢除的命運?
答案不言而喻。
第一,18、19世紀的中國,清朝政府軟弱無能,日本及西方列強等瓜分中國領土、財產。中國被割地,被要求賠償,當時整個社會一片蕭條和落敗,百姓民不聊生。從輝煌神壇跌落谷底,從最初備受日本矚目的國家,到被日本欺辱,這一落千丈的落差局面,誰看了都不免為之感到唏噓,為之感到鄙夷、瞧不起。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漢字為何在朝鮮地區被降格,變成了「三流」文字。
第二,或許和懼怕有一定關係。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周邊的國家,若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可能會引火燒身,為此撇清關係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第三,除了這些,主要還和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文化的變革有關。朝鮮半島經歷了數百上千年的發展,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著。尤其是到了近現代,朝鮮半島南北分治了之後,韓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經濟深受美國的影響。為此,出現了不少的「漢字落後論」等言論。
韓國民眾認為,應該弘揚民族氣節,推行表音文字,於是限制和廢除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漢字被以政治手段強行去除。
既然漢字已經被廢除,韓國人為何非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再寫上一個中文名字?
若要問起這個問題,韓國人可能也會被自己給笑哭。這說起來真是個趣味「笑話」。
面對這問題,韓國人可能會一臉苦笑地回復道:沒辦法,誰讓漢字太強大,難以撼動……
的確,其實漢字早已根深蒂固地影響了韓國的方方面面,包括且不局限於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漢字被「逐出」韓國,給韓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影響。
我們前面說過,韓國文字改革後,推行表音文字,這相當於我們的漢字拼音,而眾所周知,一個漢字拼音可以有多個詞義,比如:dí音,可以對應多個詞義:敵(人)、的(確)、(洗)滌、笛(子)等等,這時若不標註漢字,就很難區分到底是指哪個詞。
最初,韓國人的身份證其實是沒有規定要求標註中文名字的。只是在長期的發展中,韓國人發現,沒有漢字的表達,真是會引來許多的混亂。為此,迫不得已只好在新版的身份證上標上中文名字,以示區別。
其實,早在2005年初韓國政府就已宣布,在交通、公務文件等領域,全面恢復已經被剔除了多年的漢字。在韓國,自2004年11月舉行的2005學年度高考開始,漢語科目已被列入選考科目。如今,幾經沉浮的漢字,再次回到了韓國身邊。
評價
其實,漢字有沒有可能從韓國語言文化中剔掉,都已不重要。容貌雖可改變,但是歷史不能抹去,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歷史,早已刻在了一草一木,一房一梁上。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承認歷史,包容文化,自信面對,才能走出鏗鏘有力的步伐,才能更好地發展。
參考資料:
廖新玲著,海外華文教育教材漢字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徐繼東,張虹著,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語言文字,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寫作不易,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