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鵬:從德魯茲派政治參與解讀黎巴嫩的教派分權政治體制
李海鵬:從德魯茲派政治參與解讀黎巴嫩的教派分權政治體制 2017年09月25日 09:47 來源:《西亞非洲》 作者:李海鵬 字號 關鍵詞:教派;黎巴嫩;瓊布拉特;精英;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①:奧斯曼時期的教派紛爭與世襲權貴
公眾對於黎巴嫩,可能最多出現的關鍵詞是「教派衝突」與「一片混亂」,對於其背後的一些複雜的歷史背景大多流於簡單的教派類比,罕見對於一些歷史細節的分析。筆者以自身對於黎巴嫩歷史的粗淺閱讀,結合多年的觀察,分析黎巴嫩近現代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世襲貴族(黎巴嫩的「謝赫」與「貝伊」等世襲官階),來思考在黎巴嫩貴族的政治參與。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②:傳統貴族精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娜茲拉執權期間,也算是德魯茲派穆斯林重新回到黎巴嫩核心政治舞臺的時間段。基于娜茲拉外祖父賽義德貝伊的動亂,加上德魯茲派穆斯林人口比例越來越低,這個傳統居於黎巴嫩政治核心的教派一度遭遇嚴重的邊緣化。而作為新貝伊的母親,娜茲拉也沒有停歇自己的政治參與,她積極參與黎巴嫩的政治事務,戴著面紗出去主持會議,以至於歐洲國家的參與者都向她鞠躬致敬,稱呼她為「宮廷女士」——同一時期的黎巴嫩,女性參與政治並不多,而且就1950年代之前的情況來看,女性參與政治最為活躍的是穆斯林,例如遜尼派索勒赫家族(Solh)與薩拉姆家族(Al-Salam)。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②:傳統貴族精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娜茲拉執權期間,也算是德魯茲派穆斯林重新回到黎巴嫩核心政治舞臺的時間段。基于娜茲拉外祖父賽義德貝伊的動亂,加上德魯茲派穆斯林人口比例越來越低,這個傳統居於黎巴嫩政治核心的教派一度遭遇嚴重的邊緣化。而作為新貝伊的母親,娜茲拉也沒有停歇自己的政治參與,她積極參與黎巴嫩的政治事務,戴著面紗出去主持會議,以至於歐洲國家的參與者都向她鞠躬致敬,稱呼她為「宮廷女士」——同一時期的黎巴嫩,女性參與政治並不多,而且就1950年代之前的情況來看,女性參與政治最為活躍的是穆斯林,例如遜尼派索勒赫家族(Solh)與薩拉姆家族(Al-Salam)。
-
黎巴嫩炸了,炸出中東間諜之都的辛酸
國家雖小,派系不少,當代黎巴嫩比過去還複雜,成了中東「馬賽克國家」。全國18個主要教派,馬龍派有自由國民黨、基督教有黎巴嫩力量、遜尼派未來陣線、什葉派有真主黨、德魯茲派還有社會進步黨。 大家聽過美國「三權分立」,黎巴嫩這波啊,這波叫「教派分權」。
-
從中東小巴黎到戰亂之國,黎巴嫩的前世今生
20 世紀 60 年代,黎巴嫩曾經是歐洲人的度假天堂,但如今卻是遊客寥寥的破碎之城。曾經的黎巴嫩,一度被譽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之一,但現在卻成了人們印象中傷痕累累的「中東炸藥包」。 詩人紀伯倫曾多次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在他心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時過境遷,如今的黎巴嫩時常炮火連天,這個戰爭和衝突頻發的國度,為何變成如今的不堪回首?
-
觀察|比起外來援助 黎巴嫩更需要政治生態改善和治理水平提高
這背後的根源是,宗派對立下的黎巴嫩陷入嚴重的治理困境。黎巴嫩被很多人稱為中東之亂的縮影,地緣上夾在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伊朗和沙特等周邊大國之間;內部基督徒和穆斯林兩大陣營分庭抗禮,而穆斯林遜尼派、什葉派及德魯茲人又勾心鬥角。1943年黎巴嫩獨立之後,一直實行教派分權,總統由基督徒擔任,軍權由基督徒與德魯茲人瓜分,總理和議長則分屬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
-
信仰之地的鮮血與黃沙:教派政治如何塑造中東政治?
與世界上任何宗教一樣,伊斯蘭教產生後不久,內部即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意見的分歧,在此基礎上進而產生了教派的區分。教派的產生與不同人群在早期穆斯林社會政治發展中的不同權力主張有著密切的關係,其本身也對政治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此後1千多年的歷史中,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個教派的區分一直是伊斯蘭宗教和政治思想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同時也時常對伊斯蘭世界的現實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
黎巴嫩伊斯蘭教各派呼籲儘快選出新總統
原標題:黎巴嫩伊斯蘭教各派呼籲儘快選出新總統 新華網貝魯特6月2日電(記者劉順)黎巴嫩伊斯蘭教各派宗教領導人2日在貝魯特呼籲黎巴嫩各政治派別擱置分歧,儘快選出新總統。 據黎巴嫩通訊社報導,黎巴嫩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和阿拉維派宗教領導人當天在貝魯特舉行緊急會議,討論黎巴嫩政局、安全局勢以及伊斯蘭教各派團結、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關係等問題。 會議結束時發表的聲明說,與會伊斯蘭教各派領導人譴責恐怖主義,對一些阿拉伯國家發生的帶有教派和種族性質的衝突深感不安。
-
當代中東伊斯蘭教教派衝突:神學還是政治?
因此而起的不同教派民眾間的衝突在歷史上留下了記載,也曾引發過國家間衝突,比如什葉派的埃及法蒂瑪王朝與遜尼派的阿巴斯哈裡發的鬥爭、遜尼派的奧斯曼土耳其與什葉派薩法維王朝的爭奪。但是總的來說,在伊斯蘭教產生1 000多年的歷史上,教派間的差異和衝突並不是核心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傳統帝國式的政治體制不僅需要容納境內眾多民族群體的多樣性,也能夠容納教派間的差異。
-
黎巴嫩:聖誕老人今年還會來嗎?
黎巴嫩政府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30%的黎巴嫩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50萬黎巴嫩人每天的生活消費僅4美元。當下,黎巴嫩急需國際援助。中國政府援建的黎巴嫩國家高等音樂學院項目正式開工。中國駐黎巴嫩大使王克儉在開工儀式上表示,今年以來,中方向黎方提供了多批醫療物資、食品和現匯援助,幫助黎方抗擊疫情,緩解貝魯特港爆炸造成的困難。
-
黎巴嫩印象:歷史悠久,教派複雜,難民眾多
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連同其中的種種企圖和目的,我有我的黎巴嫩連同其中的種種夢幻和希冀。」「你們的黎巴嫩是時日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我的黎巴嫩則是巍峨高聳、直插藍天的山嶽。」,對其的不同立場,引起各派的政治分歧,直接導致了1975年黎巴嫩內戰的爆發,戰爭一打就是15年。
-
黎巴嫩早已積重難返
迪亞卜的上臺以及下臺,其實正是黎巴嫩政治腐敗的一個縮影。那腐敗又應該怪誰?腐敗的國家都是相似的,腐敗的原因各有不同。對於黎巴嫩而言,導致政治腐敗的深層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宗教派別分權共治的政治現實。就是這麼一個面積還沒有北京大的國家裡,分布著至少18個宗教族群,有穆斯林族群、基督教族群、德魯茲教派和猶太教派等等。2012年,黎巴嫩的宗教宗派佔比。
-
【博士論文解讀】{EBKU}黎巴嫩的慘劇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裡?
歐陸風雲系列黎巴嫩• 第1期前言:黎巴嫩的爆炸慘劇源自其管理疏忽,而其管理疏忽的根本則來源於信仰分權導致官僚組織效率低下。本文所採用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新數據,請觀眾老爺們放心訂閱。如果有讀者不適應我的新風格的話,嚴肅版的是下面兩段: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西瀕地中海,東、北毗鄰敘利亞,南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世界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作為中東諸國當中最早建立共和政體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共和國實則是「建立在教派結構基礎之上」的,以教派分權為基本特色的教派分權制國家。
-
黨派互鬥日甚、經濟持續低迷...黎巴嫩為何深陷治理困境
「你們的黎巴嫩是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旅居美國的「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就洞悉了此後百年黎巴嫩遭受的苦難——教派矛盾依舊、各種衝突不斷。儘管內戰早就結束,但黎巴嫩的政治經濟秩序看上去仍處於艱難的重建中。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近些年,沙特等海灣國家已為「後石油時代」謀劃願景,而對於缺少資源、教派林立的黎巴嫩來說,可以迴旋的餘地實在是顯得有限。
-
黨派互鬥日甚、經濟持續低迷……黎巴嫩為何深陷治理困境
貝魯特大爆炸的衝擊波正衝向黎巴嫩政壇。近日,大批黎巴嫩抗議者走上街頭,表達心中的不滿。「你們的黎巴嫩是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旅居美國的「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就洞悉了此後百年黎巴嫩遭受的苦難——教派矛盾依舊、各種衝突不斷。儘管內戰早就結束,但黎巴嫩的政治經濟秩序看上去仍處於艱難的重建中。
-
黨派互鬥日甚、經濟持續低迷...黎巴嫩為何深陷治理困境
在中東媒體上,黎巴嫩還常常被形容為一個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呈現「馬賽克式」、多元化特徵的「另類」國家。黎巴嫩國土面積僅1萬多平方公裡,現有人口600多萬。其中,約54%的黎巴嫩人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德魯茲派佔相對少數;另有約46%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中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等。1975年4月,黎巴嫩主要教派因國家權力分配產生的矛盾激化,引發內戰。
-
黎巴嫩早已積重難返
迪亞卜的上臺以及下臺,其實正是黎巴嫩政治腐敗的一個縮影。那腐敗又應該怪誰?腐敗的國家都是相似的,腐敗的原因各有不同。對於黎巴嫩而言,導致政治腐敗的深層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宗教派別分權共治的政治現實。就是這麼一個面積還沒有北京大的國家裡,分布著至少18個宗教族群,有穆斯林族群、基督教族群、德魯茲教派和猶太教派等等。2012年,黎巴嫩的宗教宗派佔比。
-
基於集權和分權的財政體制博弈
長期以來,財政的集權和分權始終存在著孰優孰劣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分權和集權的程度。回顧我國古今財政體制的變革,我們發現我國財政體制的變革大都是集中在集權和分權的博弈中。夏、商、西周三代財政,是我國財政的早期形態,是國家財政建立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