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早已積重難返

2020-12-11 明白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爆炸。

這座被稱為「中東小巴黎」的城市,一瞬間讓220人死亡,超過7000人受傷,30萬人流離失所。

這次爆炸是由2750噸硝酸銨引起的,爆炸當量在300噸-1000噸TNT之間,被描述為繼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以後,最慘痛的一次大爆炸。

貝魯特爆炸發生時的景象。圖片來源:Al Jazeera

隨著港口一起被炸掉的,還有大量倉儲穀物和三所重要醫院,23所醫院診所和120多所學校受到破壞。

一位出生於黎巴嫩的無國界醫生特齊安(Dr Mego Terzia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貝魯特港用於儲存藥品和疫苗的倉庫均受到破壞,而位於市中心的全國規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也完全毀掉了。他認為,這場爆炸所造成的破壞堪比1975年爆發的長達15年的內戰。

糧食和醫藥被毀,讓還未解除的疫情雪上加霜。

人們一面在廢墟中互相救助,一面將矛頭指向政府的失職。

是啊,這麼危險的物品,竟然能在首都堆放長達6年之久,不是政府治理無能,還能是什麼?

其實,在爆炸前,黎巴嫩社會早已千瘡百孔,陷入重重困境之中。

持續的經濟崩潰,不斷攀升的失業率,貶值的貨幣,還不起的公共債務(黎巴嫩債務佔GDP的比例達到了150%, 位居世界第三)。

據官方數據顯示,黎巴嫩青年失業率已經達到37%,整體失業率為25%,貧困率更是飆升到了50%以上。

此外,來自敘利亞的100多萬難民的湧入,讓黎巴嫩情況更加複雜。

於是,爆炸後兩天(8月6日),憤怒的民眾發起反政府示威。

抗議者在爆炸現場寫著:「我的政府導致了這一切。」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在民眾的反對聲中,當地時間8月10日,時任總理的迪亞卜(Hassan Diab)還真引咎辭職了。

迪亞卜在爆炸發生後宣布辭職。圖片來源:AFP

這位總理,2020年1月才剛組建好內閣,總理還沒做滿一年就攤上這樣的大事。離職前,他表示,貝魯特港的慘劇源於「比國家力量還大的腐敗體系」(the system of corruption is bigger than the state)。

當然,迪亞卜並不認為他所組建的政府應該為這次事件,為黎巴嫩的腐敗現狀背鍋。在他看來,腐敗問題根深蒂固,遠非他與本屆政府力量所能改變。

貝魯特大爆炸之後,《外交》雜誌上發表了標題為「摧毀黎巴嫩的腐敗政治階層:腐朽的教派制度引發了貝魯特港大爆炸」的文章。圖片來源:Foreign Affairs

政府無能,怪誰?只能怪腐敗。迪亞卜的上臺以及下臺,其實正是黎巴嫩政治腐敗的一個縮影。

那腐敗又應該怪誰?腐敗的國家都是相似的,腐敗的原因各有不同。對於黎巴嫩而言,導致政治腐敗的深層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宗教派別分權共治的政治現實。

01

被撕裂的黎巴嫩

從地理位置上看,黎巴嫩這個彈丸之地,橫處亞非歐幾個大洲之間,除了西面的地中海外,其他三面都被其他勢力包圍,南面是以色列,東部和北部是敘利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東面不到50英裡就是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

黎巴嫩在中東的位置。製圖:明白知識

黎巴嫩周邊沒有一個國家長期處於和平狀態。更慘的是,以色列和敘利亞是死敵,西北角的賽普勒斯則是土耳其與希臘、東正教與穆斯林、英美與俄羅斯的角鬥場,沙特和伊朗兩個中東老大哥隨時發動局部代理人戰爭......

就是這麼一個面積還沒有北京大的國家裡,分布著至少18個宗教族群,有穆斯林族群、基督教族群、德魯茲教派和猶太教派等等。

2012年,黎巴嫩的宗教宗派佔比。圖片來源:Britannica

不過,尷尬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宗派關係,並不足以讓黎巴嫩徹底割裂。

要為黎巴嫩混亂局面埋單的,法國人絕對跑不了——二戰後法國撤離時給黎巴嫩留下了爛攤子。

歷史上,從1516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黎巴嫩一直屬於奧斯曼帝國。

一戰結束後,英法籤約規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歸英國委任統治,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這一時期黎巴嫩的行政長官必須由基督教派人士來擔任,帶有殖民地的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為了不讓德國勢力伸展進法國的統治地,英國部隊和自由法國部隊來到了黎巴嫩,宣布黎巴嫩獨立。隨後,1944年元旦,法國移交了權力,兩年後(1946年),英法軍隊撤出黎巴嫩。

從此,黎巴嫩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它的獨立也是盟軍與德軍勢力的投射。

雖然黎巴嫩獲得了獨立,卻並不意味著麻煩就減少了,相反,以往各個大國對它的影響開始變得不可調和。這些影響都以宗教的形式出現。

黎巴嫩獨立時人口有130萬,其中基督教徒佔60%,穆斯林佔40%。而伊斯蘭教中,遜尼派和什葉派差不多各佔一半。這樣的局面讓當時的各教派深感不安,於是在1943達成協議,決定國家權力由基督教馬龍派和伊斯蘭教遜尼、什葉兩派分權共治。

這項協議是不成文的協議,被稱為《國家公約》。

協議規定,當時的黎巴嫩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會副議長和副總理由東正教徒擔任,以及議會中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比例始終為6:5等等。

看似分配得很公平,也體現了各派的利益。事實上,黎巴嫩也確實進入了較為繁榮的一段時期。這也是當時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的原因——畢竟是法國的殖民地嘛。

1950年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是好景不長。作為夾在中東各勢力中心的黎巴嫩,成為中東各種爭端的直接承擔者。

黎巴嫩社會被一次又一次地撕裂,它的命運並不握在自己手裡。

02

內戰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二戰後,隨著以色列建國,中東局勢迅速緊張起來。當時七個阿拉伯強國向以色列宣戰,這個年輕的國家竟然以一己之力對抗所有中東強國。

巴以衝突讓黎巴嫩成了受害者。巴勒斯坦地區40萬難民逃亡黎巴嫩,穆斯林人口驟增使黎巴嫩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由於黎巴嫩的權力分享機制基本是由人口構成決定的,穆斯林人口的上升無疑對基督教勢力造成威脅。兩股宗教勢力開始產生矛盾。

在外部,幾次中東戰爭使得以色列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關係緊張。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由於1970年劫機事件與約旦關係破裂,於是將總部從約旦遷至黎巴嫩南部,而敘利亞又從黎巴嫩北部進入,黎巴嫩成為中東與以色列戰爭的前線。

1975年,黎巴嫩內部矛盾上升到極點,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開始進行「內戰」。

這場戰爭持續15年,主要包含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以巴希爾·傑馬耶勒(Bachir Gemayel)為首的黎巴嫩長槍黨,主要是馬龍派教徒,屬於極端右翼。長槍黨主張回到原初的腓尼基主義,建立屬於黎巴嫩的文明,拒絕泛阿拉伯化與反對任何法國殖民時期的事物。

巴希爾·傑馬耶勒(1947-1982年),黎巴嫩長槍黨的領導人,1982年被議會選為黎巴嫩總統,但不久被刺殺。

第二股勢力是以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目標是建立巴勒斯坦國。

第三股勢力是黎巴嫩民族運動(LNM),主要由左派和泛阿拉伯團體組成,聲稱自己是沒有宗派的世俗組織。

此外,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黎巴嫩極端什葉派受到伊朗的號召,成立了黎巴嫩真主黨,旨在消滅以色列,在黎巴嫩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在伊朗的支持下,真主黨迅速成長為一支強大的武裝勢力。

1982年,由於馬龍派領袖巴希爾·傑馬耶勒被刺殺,以色列開始幹預內戰,出動9萬軍隊對黎巴嫩進行佔領和軍事打擊。黎巴嫩實際成為巴勒斯坦及背後阿拉伯勢力與以色列爭奪的中心地帶。

在長達15年的內戰中,黎巴嫩如同地獄,四處是狂熱分子、軍人、間諜和恐怖分子。內戰造成了約15萬人遇難,五分之一的人無家可歸。

最終,在1989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調解下,黎巴嫩各方勢力籤署了《塔伊夫協定》,對國家政治權力重新作了劃分,議會裡,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比例從6:5調整為1:1。

這場內戰以削弱基督教派總統的權力而暫時停息。1991年3月,黎巴嫩議會頒布了一項大赦法,赦免之前的所有政治罪行。

但是,隱患仍在。

敘利亞和以色列的部隊仍留在黎巴嫩,真主黨拒絕交出軍隊。

示威者呼籲敘利亞部隊從黎巴嫩撤出。圖片來源:Wikipedia

即使有大國與聯合國的調停,黎巴嫩在內戰結束後仍然持續混亂。當時,由於海灣戰爭爆發,黎巴嫩內部穆斯林勢力趁機打擊基督教勢力,結束了內戰卻使分權平衡被打破。

內戰中這些錯綜複雜的力量,背後站著的是中東各個伊斯蘭國家與以色列,而中東又是美國、蘇聯、歐洲各勢力的投射。這就使得黎巴嫩內戰並非是黎巴嫩民眾爭取自身權利的戰爭,而是外部力量在這片土地上的燃燒。

而那些掌握各個宗派權力的政治人物,就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渾水摸魚。

為了讓自己的勢力坐大,各個宗派都在自己所控制的範圍內,收買親信,行腐敗之事,而那些重要的職位,也以父子相傳的形式持續壟斷。

以總理一職為例,從內戰以後,就一直在哈裡裡家族手中打轉。

1992年,遜尼派穆斯林拉菲克·哈裡裡(Rafik Hariri)成為黎巴嫩總理。他背靠沙烏地阿拉伯,在黎巴嫩政壇呼風喚雨,在1992-1998年,2000-2004年兩度出任總理。

2005年,已經辭職的拉菲克在貝魯特因汽車炸彈襲擊而身亡。

國際團隊調查鎖定了4名黎巴嫩真主黨成員,但此案至今未結,各種勢力互相指責甩鍋。隨後,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爆發衝突,戰爭持續了34天之久。

這樣的事件,從黎巴嫩內戰結束至今從未停止,民眾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苟延殘喘。黎巴嫩的問題,在表面反映為政府效率低下,經濟困頓和無法保證國民的安全和權利,但更深層的政治勢力糾葛,卻始終沒能得到徹底改善。

實際上,在政黨、議會、教派背後,其他國家的操控和影響始終佔據著核心地位。黎巴嫩的基督教勢力馬龍派背後是親西方的,而真主黨勢力則是伊朗的觸手,意在消滅以色列、抗衡沙特。除此之外,還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遜尼派、世俗派的力量。

拉菲剋死後,他的次子薩阿德成為政治繼承人,也是兩次擔任總理。直到2019年12月,他所領導的政府因為試圖向網絡通訊徵稅,引發國內大規模示威遊行,最終以辭職下臺收場。

但薩阿德的辭職,並不是向民眾妥協,也不是努力尋求改革未果的產物,更多的是對現有困境的甩鍋——反正自己家族已經撈到足夠好處,等困局過去,東山再起也不遲。

民意對宗派政治似乎毫無實質壓力,因為黎巴嫩政府早已不是一個能夠獨立行使權力和體現民眾意志的政府。

03

不堪重負的痛苦之地

黎巴嫩雖是分權政治,但這種實際上的寡頭政治,與獨裁政體並無二致。

美國政治學家梅斯奎塔和史密斯兩人在《獨裁者手冊》一書中曾指出,獨裁者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得維護自己的致勝聯盟,要維護得好,就得用權錢籠絡住關鍵人物。

因而,在宗派政治下,黎巴嫩不僅暴露出腐敗,還暴露出治理無能——因為誰也不服誰,誰都想給別人使絆子。

在貝魯特大爆炸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訪問黎巴嫩。他可以說是大爆炸後第一個到爆炸現場社區察看的領導人(當然,是以外賓的身份),馬克龍說,黎巴嫩需要看到執政當局的「深刻改變」(deep change)。

是的,黎巴嫩需要改變,就連迪亞卜在辭職時也會說,黎巴嫩「災禍的根源在於政治腐敗,教派領袖和寡頭家族操控政壇」,早已「積重難返」。

在這種政治衝突的陣痛中,黎巴嫩不斷接收衝突過後的各國難民,而黎巴嫩自己也不斷向全世界輸送難民。黎巴嫩正在成為一個滿目瘡痍、不堪重負的痛苦之地。

一位黎巴嫩網友在大爆炸的視頻下這樣留言:

「有時候,事情必須先變得更糟,才會出現好轉。我希望這會是真的。」(Sometimes things must get worse in order to get better. I hope this could be it.)

黎巴嫩本該是多元文化溝通的最佳地區,如今卻是多種力量相互絞殺的「修羅場」。

從宗教分裂、族群對抗,到經濟崩潰、政治腐敗,黎巴嫩的社會矛盾已經積攢到了一個臨界點,隨著貝魯特的一聲巨響,被大爆炸徹底引爆。

相關焦點

  • 黎巴嫩的陷落早已有跡可循,沒有製造業為基礎的繁榮註定是虛假的
    實際上,黎巴嫩的「陷落」早已有跡可循,而這或許與本國的國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歷史上的黎巴嫩就曾以戰亂而聞名。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它還曾是腓尼基的一部分,然而到了公元前64年,古羅馬人忽然帶著一隊兵馬殺了過來,本土的腓尼基人哪兒見過這麼大的陣仗,於是輕而易舉就被古羅馬給佔領了。沒想到這一佔領,一下子改變了當地原本平靜的命運,由此開啟了它被各方勢力搶奪的殖民之路。
  • 多個政府部門被抗議者「佔領」 黎巴嫩亂了
    隨著6年沒有被妥善處理的2700噸硝酸銨,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引發了劇烈的爆炸並導致了嚴重的傷亡後,對該國腐敗的政治環境和越陷越深的經濟問題早已不滿的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開始表達他們的憤怒。據外媒報導,目前多個黎巴嫩的政府部門都已被這些抗議者所「佔領」。
  • 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官兵的網絡「鵲橋」
    原標題: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官兵的網絡「鵲橋」  新華網貝魯特8月19日電通訊: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官兵的網絡「鵲橋」   葉洋萍 孟磊磊   傳說中,每年的七月初七是天上織女和牛郎鵲橋相會的日子。今年七夕節臨近,遠離祖國家鄉、正在黎巴嫩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的中國第14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官兵,藉助網絡搭起了一座座「鵲橋」,讓愛意得以傳達。   分隊保障組組長楊宏遠和妻子田文捷都是軍人。兩人從認識到結婚,經歷了6年愛情長跑,因各自工作繁忙,總共在一起的時間卻不足半年。
  • 黎巴嫩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由於在地中海岸邊,黎巴嫩去往地中海的歐洲與非洲國家,走海路都非常方便。在古典時代,地處地中海西部正中位置的黎巴嫩,是兵家必爭之地。黎巴嫩與歐洲之間,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面積約1.05萬平方公裡。如果放在我國,面積正好在四個直轄市居中,比重慶和北京小,比上海和天津大。黎巴嫩東部是前黎巴嫩山脈,這是黎巴嫩與敘利亞的界山,最高峰謝赫峰海拔2814米。黎巴嫩境內有黎巴嫩山,最高峰索達山海拔3083米,位於黎巴嫩山北部。
  • 有馬克龍才能拯救黎巴嫩?昔日「中東瑞士」為何淪落到這地步
    文章指出,馬克龍總統佩戴的是有哀悼意義的黑色領帶,而黎巴嫩總統奧恩卻沒想到這一點。 馬克龍戴了黑領帶,但黎巴嫩總統戴了藍領帶。這點讓不少黎巴嫩人很在意。(法新社圖) 此外,馬克龍總統不惜將防疫安全距離拋開片刻,只為擁抱安慰黎巴嫩女子,但同時卻只和奧恩總統握手。
  • 黎巴嫩是哪個國家?黎巴嫩富裕嗎?黎巴嫩內戰介紹
    黎巴嫩是亞洲國bai家,黎巴du嫩共和國,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zhi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dao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 黎巴嫩,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國家
    雖然黎巴嫩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富庶程度也比不上什麼科威特、卡達之類的中東國家,但是黎巴嫩的總理曾經說過:「你別看黎巴嫩不產石油,但是在中東產油的國家裡,許多企業的經理都是黎巴嫩人。」這次發生爆炸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是中東的商貿中心,現在已經被杜拜取代。不過,阿拉伯國家農工商會總聯盟的總部仍然在貝魯特。黎巴嫩的第二大經濟支柱是金融。
  • 從外交封上的黎巴嫩郵戳說起
    我在駐節黎巴嫩任上,適逢2001年11月9日中黎建交30周年。中國集郵總公司為此發行紀念封。馬小玲先生設計的郵戳圖案頗具特點,中方的是宮燈,黎方的是雪松。黎巴嫩雪松是世界四種雪松之一,是黎巴嫩的象徵。自獨立的那天起,雪松剛勁挺拔、蒼翠秀麗的形象就成為黎巴嫩共和國的國徽,並成為黎巴嫩國旗的核心構圖。
  • 當年黎巴嫩竟然如此富庶美麗
    答案: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堪稱當時地中海東岸最迷人的城市。  經濟繁榮與族群和諧帶來了開放、自信、包容的社會氛圍,從上世紀60年代起,「黎巴嫩小姐」選美大賽就聞名海外。圖為1965年當選的黎巴嫩小姐(也是當年的環球小姐)玉照。
  • 黎巴嫩司法部長說戈恩在黎巴嫩居住合法
    新華社貝魯特1月7日電(記者李良勇)黎巴嫩看守政府司法部長阿爾貝·塞爾汗7日說,日產汽車公司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合法入境黎巴嫩,他居住在黎巴嫩是合法的。  塞爾汗當天對黎巴嫩媒體表示,黎方已收到國際刑警組織針對戈恩發出的「紅色通緝令」,黎方將會據此採取必要舉措。
  • 黎巴嫩大爆炸,中心的貝魯特港口,應該何去何從?
    位於黎巴嫩首都的布魯特港口發生了大爆炸。紅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玻璃炸裂,房屋倒塌,人情情況的逃跑,尖叫。混亂的一切,讓這個一分鐘之前,還有條不紊在運作的港口,看起來像是到了世界末日。黎巴嫩政府調查後表示,這起爆炸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存放在港口倉庫內的一批化學物品導致,硝酸銨。
  • 黎巴嫩的奢華與貧窮
    「這就是黎巴嫩富裕的一面。」巴基斯坦馬麥德總結說,黎巴嫩之所以這麼富裕,還得益於「內戰遺產」。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黎巴嫩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大量的黎巴嫩人逃出了自己的國家,在海外居住的黎巴嫩人比國內的還要多。這些黎巴嫩人經過奮鬥,大都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黎巴嫩和平之后,許多人都選擇長期或者短期回國居住,將大量的資本傾注在這個方圓只有一萬平方公裡的小國。
  • 從黎巴嫩歷史看中東亂局
    一聲巨響 黎巴嫩震驚了全世界 一筆勾銷 阿聯與以色列 一笑泯恩仇 回顧歷史 以色列曾與兩個阿拉伯國家籤訂過和平協議 但巴以衝突卻愈演愈烈 而黎巴嫩雖被譽為 「中東巴黎」 卻多次遭受以色列的入侵 如今 以色列搞不定近鄰黎巴嫩 捨近求遠 去跟阿聯握手言和 意欲何為 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為您講述 從黎巴嫩歷史看中東亂局黎巴嫩與法國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劇烈爆炸
  • 突遇爆炸事故的黎巴嫩,是戈恩的老巢,有萊肯的轟鳴
    但其實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黎巴嫩人也曾經幫我們過一把,我們中國人一向看中滴水之恩,於是在爆炸發生不久,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醫療分隊就抽調力量提供醫療救助,外交部也第一時間表達了關切。說回我們汽車圈的事,黎巴嫩雖然地處於中東,隔壁就是近年來烽火連天的敘利亞,南邊也和以色列各種幹架,還要提防巴勒斯坦的難民湧入,建立「國中國」。
  • 沒有發生爆炸前的黎巴嫩適合旅遊嗎
    黎巴嫩黎巴嫩適合旅遊嗎說到黎巴嫩你會想到什麼?如果你有1-2天時間,小呆比較推薦貝魯特和巴勒貝克,徜徉在中東巴黎與世界文化遺產之間,如果時間充裕,當然也可以在黎巴嫩玩個痛快,體驗一場時光穿梭之旅~下面就跟著小呆來一次黎巴嫩之旅吧~貝魯特說到貝魯特,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格魯特,其實它瀕臨地中海東部的海岸擁有著非常優良的港口,並且還是黎巴嫩的首都,是黎國內主要與中東地區和其他國家進行商業來往的門戶。
  • 為夢想而不懈奮鬥的黎巴嫩人
    老玩童看世界以往對黎巴嫩的印象不外乎是烽火連連天的戰亂國度,但黎巴嫩也有昔日的中東巴黎之稱號。黎巴嫩的確是一個非常非常漂亮的國家,它不僅非常的漂亮,而且是一個具有古老氣息的國家。在歷史上,黎巴嫩位於西亞『近東』的地中海東岸,位於人類史上數個偉大文明的中央位置,有著千年豐富的歷史遺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部山區裡,有個不過萬人的舒夫小鎮,舒夫小鎮並不大,在小鎮裡有一個著名的家族。家族幾乎每一代都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建築大師,在1270年代先後為瑪穆魯克王朝等4個國王修建行宮與城堡。
  • 黎巴嫩旅遊部長:黎巴嫩向中國遊客敞開大門
    」——訪黎巴嫩旅遊部長阿瓦迪斯·吉達尼安  新華社記者李良勇  「黎巴嫩向中國遊客敞開大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來黎巴嫩的中國遊客人數能夠翻番。」黎巴嫩旅遊部長阿瓦迪斯·吉達尼安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吉達尼安表示,黎巴嫩旅遊部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不斷開拓中國市場。他說,2008年入境黎巴嫩的中國遊客僅為2500人次,這一數字在2018年增至9450人次。今年前8個月,來黎的中國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有望在今年年底達到1.25萬人次。
  • 之前就亂 爆炸後更亂 黎巴嫩人只好鬧革命了
    這篇國際評論,木叔來談談不久前發生了貝魯特大爆炸的黎巴嫩局勢。 在很多朋友眼中,嚴重的國際災難事故可能會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會讓所有人都團結在一起,共克時艱。 不過在黎巴嫩這個邏輯失效了。
  • 黎巴嫩習俗禮儀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語:Republic of Lebanon),簡稱黎巴嫩。阿拉伯黎巴嫩方言為母語和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總面積1045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450萬(2013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族,其他還有亞美尼亞人、庫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等。由於民族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巴嫩裔人口多餘於國內人口的國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布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在黎巴嫩的華人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