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點點防備,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就這麼來了
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
現在,讓我們看看古人都有什麼炫酷的避暑freestyle!
1100多年前的酷暑,詩人劉禹錫受駙馬邀,去水亭開Party避避暑。
這環境是真好,亭子立在水中,翠竹、紅蓮圍繞四周,亭內鋪設清涼的竹蓆,盛酒的是琥珀杯,掛的是晶瑩的水晶簾,還有御賜冰塊冰鎮著水果……
劉禹錫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早自先秦時期起,王公貴族中就流行一種精心布置的地下室,稱之窟室。
漢朝時,發展出了奢華的「清涼殿」, 清涼殿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四周掛著blingbling的水晶帘子,還不時有僕人扇扇子。
唐代弄出了「含涼殿」,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下淌,利用冷水循環降溫,頗有點現代「空調房」 的意思。
宋代的人將「含涼殿」升級,不僅有風扇降溫,還對著大廳內擺放的數百盆鮮花吹,清香四溢,堪稱「空氣淨化版空調房」。
明清時期的有錢人家更有了「可移動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
點評: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古人也能給你整出個花來
900多年前的夏天,天氣格外熱,女詞人李清照換上了當季爆款時裝:薄羅輕紗,搭配貼身抹胸,任兩肩、雙臂,隱現在輕淺的紗羅中。
蕩鞦韆時,出了一點汗就把衣服弄溼了,她停下來發了個朋友圈:
對衣服進行「改進」是古代平民經常利用的避暑手段。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比如說唐朝時,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 是既清新、涼爽,又時尚、前衛。
宋女子則一般是:「背子+抹胸」:就是對襟長衫,搭配貼身抹胸。北齊的學士在炎熱的夏天工作時,穿的是透明紗衣。
古代人愛穿紗袍、長褲,看似悶熱,他們寬大的衣服,不僅能覆蓋皮膚,還非常通風。
點評:不僅可以有效避暑,主要還養眼啊!
700多年前,隨著盛夏的到來,南宋詩人楊萬裡也遇到了酷暑問題,不過他選擇喝點「冷飲」來消消暑。
此時的臨安街不乏「冷飲專賣店」, 「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光聽名字,就顯然不是現在的冰淇淋可以相提並論的。
吃得開心楊萬裡又作詩一首發朋友圈:
古人對於冷飲的發現很早就有了!周朝(封神榜時期)就出現了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的「冰箱空調一體機」——冰鑑。
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人們更是花樣吃冰,出現了「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則賣。
元代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雛形。
清代冷飲花樣繁多,以"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晚清時更用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與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點評:關於以食消暑這件事,古人太有追求了
2019年的大暑,攜著熱氣滾滾而來,全國各地進行中「燒烤模式」和「蒸煮模式」,此時的人們坐在空調房裡,穿著秋衣秋褲,手捧西瓜,連著wifi在網上搜「大暑節氣吃什麼養生」?
沒錯,到了現在,冰棍、冷飲已經隨手可得,長期待在空調房中的人們試圖從飲食上達到降暑又養生的效果,「吃」講究時令變化,應季而食,追求食之本味。
人們在夏日喜歡用一種更加溫和、原始的烹飪方式——蒸,將美食的真味發揮得淋漓盡致,大暑消暑,冬瓜當季,一碗香氣四溢的冬瓜海帶金鉤湯幫你解暑!
7月17日微信留言互動幸運粉絲將獲得
烘焙套裝一份
快看看獲獎幸運兒是不是你
↓↓↓
@一直奔跑野蠻生長
獲獎粉絲請在3天內
留言填寫獲獎信息領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