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這首朗朗上口的民謠唱出了元宵節的喜慶和民俗。一般來講,出了十五就算過完年。因此,在老百姓眼裡,它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這麼重要的節日,咱河北的老百姓們是如何過的呢,都有哪些好玩的民俗和講究呢?一起來看看吧!
河北這些特色元宵習俗你知道多少?
贊皇縣「拉碌碡」,拉碌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
永平府「度百厄」,元宵節期間,永平府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井陘「拉花」,傳統井陘拉花屬秧歌範疇,以「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拉花道具繁多,各具象徵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
邯鄲武安儺戲,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現神的身世事跡。
張家口打樹花,打樹花是張家口元宵節最為具有觀賞價值的一種活動,匠人們將廢鐵熔成的鐵水一勺勺潑灑在古老的城牆上,甩濺出絢麗多彩的火花,活動場面極其壯觀。
廣平踩蹺,可謂是一道豐富的元宵節「大餐」。高蹺在廣平縣已流傳了幾百年,其中以店西村最有名。踩高蹺時,人們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像呂洞賓、何仙姑、紅娘、濟公、張生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
這些地方可以賞燈賞月享團圓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過元宵節,這有燈有月才夠味兒。據天文專家介紹,繼連續三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後,從今年起連續三年的元宵月則迎來「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也就是說,這個元宵節,你可盡情賞燈賞月享團圓↓↓↓
熱熱鬧鬧大廟會,歡歡喜喜鬧元宵
「元宵到,花燈俏,跑旱船,踩高蹺,熙熙攘攘人湧動,大街小巷真熱鬧。」說到「鬧」元宵,怎能少了這熱熱鬧鬧的大廟會↓↓↓
有這麼多好玩的、好看的,這個元宵節你還能淡定地宅在家裡嗎?還不快帶上愛人帶上娃,一起徜徉這人間「銀河」,感受元宵節的團圓暖意!單身的朋友也不要錯過,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穫呢?
(在河北綜合,編輯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