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才計劃#
NOWNESS 「2020天才計劃」特別展映將於12月11日拉開帷幕。
從12月12日至15日,展映將面向公眾開放,呈現第二屆中國天才計劃12部入圍作品,3位中國藝術家柳迪、陸揚、陳軸的影像作品以及NOWNESS Global十周年的特別展映。
在這個冬天,帶你領略短片的魅力。
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 (NOWNESS China New Talent Awards) 意在挖掘中國優秀新生代導演,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NOWNESS希望為這些來自中國的新興創意之聲提供國際平臺的傳播,並扶植他們在中國乃至全球的事業發展。
中國天才計劃的優勝者將在英國倫敦V&A 博物館的現代傳播畫廊參加頒獎儀式,獲獎及入圍作品將在包括NOWNESS GLOBAL、NOWNESS 現在、NOWNESS ASIA在內平臺以及包括V&A 博物館現代傳播畫廊在內的線下展映中與公眾見面。
下:入
》
入圍作品 高文謙《丟失的未來》
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今年只是第二屆。我們榮幸邀請到 6 名來自各行業的文化領袖擔任評委。
在看片之前,評審們對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寄予了巨大的期望。
入圍作品 薄漢雄《漂流》
演員譚卓說:「我希望遇到屬於這個時代的電影人。」
電影製片人、黑鰭Blackfin創始人王子劍說:「在目前去全球化、去精英化的大趨勢下,我希望電影仍然是一塊流動的陣地,年輕作者應該警惕和審視潮流,然後以更多元的視角去拓展邊界。」
入圍作品 方亮《往河流裡愛》
經過了緊張的初審和覆審,12部入圍作品將在12月11-15日的線下展覽中呈現。
NOWNESS和專業評審團一致認為,這12部短片作品不僅能代表這個時代短片創作的某種風向,同時也代表著NOWNESS這個平臺的先鋒性。
入圍作品 陳筠《颱風來之前》
短片的魅力何在?
FIRST青年影展創始人、電影導演宋文: 「對我來說,觀看短片有時像看魯迅雜文的快意。有的短片有明確的自醒意識,有批判意識,有精神追求,帶領我們飛躍現實的空間。」
入圍作品 徐雨潔《白色的馬》
藝術家曹斐說:「我認為短片它是在短時間內表達一種狀態、情緒,某個事件,甚至是局部,它不必要非常工整和完美,可以是開放性,像打了個哈欠,發了個呆,沉思片刻。」
或許這12部入圍作品能讓你領會到這種妙不可言的狀態,並能窺見屬於這個時代的短片的精神氣質。
入圍作品 高遠《局外人》
NOWNESS EXPERIMENTS是先鋒錄像藝術在數字時代的變奏,用多樣的創作手法和藝術語言,試圖打破大眾化定義的「影像藝術」流派。從2018開始,NOWNESS EXPERIMENTS 邀請知名策展⼈、集結優秀的藝術家作品,通過藝術、音樂、時尚和設計的跨界,具有主導性的實驗精神,不斷探索著動態影像的可能性。
2020年對於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充滿了諸多變數的一年。NOWNESS EXPERIMENTS選擇以MINI EXPERIMENTS的特別形式,展映來自柳迪、陸揚、陳軸三位中國藝術家的影像作品。
柳迪
柳迪,視覺藝術家,其攝影以及三維數字影像作品試圖探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靈感來自科幻小說、插畫、建築、動畫、詩歌,藉由虛擬世界的影像藝術,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PATTERN 模式》影片作品靜幀
這部由IC-United工作室特別製作的實驗短片,靈感源於少數民族的獨有的特色,並融合了來自未來的想像。通過虛擬角色的詮釋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科幻感的場景藝術家在虛擬空間中呈現了「現實」與「心理」的碰撞,表達人類出在無數種未來中的模樣。
陸揚
陸揚是一位出生以及工作於上海的多媒體藝術家。他的作品受動漫、電子遊戲和科幻的亞文化影響,其輸出形式涵蓋 3D 動畫、視頻遊戲設備、VR 和程序操作等。
《Playing on my Mind》影片作品靜幀
Doku 一詞來自日語的「獨」,指代的是獨立、孤獨、獨自的狀態。
《DOKU》是陸揚對於虛擬世界和虛擬人格的探索。在這部與英國樂隊 1975合作的 MV 《Playing on my Mind》之中,藝術家使用 FACEGOOD 的高精度 3D 掃描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創造出擁有藝術家面容的虛擬角色 DOKU, 作為藝術家陸揚的數字轉生。
陳軸
陳軸現生活工作於上海。他的創作綜合影、繪畫和寫作。陳軸的創作圍繞著囚禁和解放,以幽默的方式拆解固有經驗,釋放世界本來的不確定態。
《山神日誌:第三章回,未來去過》影片作品靜幀
「山神公司」是由陳軸、於堯、鄭皓中、Taki 共同組成的臨時藝人公司,旨在包裝山神,經營他的各類宣傳活動。
《山神日誌》是根據藝人山神遊方四海經歷聽聞改編而成的短片劇集故事。在第三章中,一位四百年前逃離地球的 PDIT——植被數據管理員重回地球,為了尋回曾經埋在地底的硬碟。在尋找的過程中遇見了山神,山神幾經回合,最終帶領 PDIT 找到硬碟。
NOWNESS創立已經整整十年。
從NOWNESS GLOBAL到如今中國平臺的 NOWNESS 現在、放眼亞洲的 NOWNESS ASIA,NOWNESS作為全球創意ICON,發掘著敘事中的獨特創意和體驗。
為紀念NOWNESS十年的風雲變幻的歲月,我們精選了11部短片,它們以全新的視角觀看建築、設計、時尚、藝術和生活,彰顯著代表NOWNESS風格的觀看世界的方式。
這些來自國內外的導演、藝術家、舞者、演員們,通過短片的形式呈現著自己的觀點:無論是關乎人類的宏大命題,還是聚焦私人情緒的點滴,都展現了NOWNESS的新奇與不凡。
展覽時間:
12月11日(VIP預覽)
12月12 -15日(對公眾展映)
展覽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10號
Modern Studio & Modern Art Base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註冊
參與公眾展映
��
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NOWNESS China New Talent Awards)意在挖掘優秀的中國新生代影人,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以國際平臺資源展映他們的作品。
從9月15日至11月2日,第二屆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收到了近五百部參賽作品,經過了緊張的初審和覆審,12部入圍影片誕生。
我們特別策劃了線上展映內容,為大家介紹這12部入圍影片。今天呈現給大家的是入圍影片《漂流》《衛塞節》和《颱風來之前》。
入選影片
影片簡介
身為男孩的妍妍被父母假扮成女孩撫養,成為頂替姐姐的替身。隨著妍妍逐漸長大,身份認同的困惑、同學們的霸凌、父母的不認可都讓他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他唯一的發洩方式是在夜光下瘋狂駕駛著父親的那臺老舊計程車,在漂移中釋放自己被壓抑的情緒。
導演簡介
薄漢雄,出生於北京,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與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電影導演系。作為電影創作者,他善於捕捉容易被人忽略但能讓所有人共情的生活細節。他創作的故事多以人類情感為基礎,希望用電影的語言來去反應普通人所害怕、掙扎的故事。他的影片曾入圍洛杉磯亞太電影節與洛杉磯國際短片節、巴哈馬國際電影節等。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並介紹這些創意實現的過程?
BO:這部影片的構想脫胎於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感受,這是一個因為政策而把女兒藏起來,把兒子打扮成女孩養大的故事。我想探討中式家庭是怎麼沉默地表達愛,也想嘗試過用影像去訴說一個故事。
影片有4個靈感來源,有現實生活,也有夢境。
第一個靈感來自我父母在危機時刻為了保護我迸發出的愛的爆發力。當時我在球場被六個痞子圍住欺負。我父母來救我,我們要以三對六。父母平時都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人,那一刻非常觸動我。
第二個靈感是朋友帶我體驗了坐在漂移車上的感覺。還有靈感來自我的夢境,比如片中有一場戲是鳥跑進了屋裡,我做夢聽見鳥叫,醒來發現有隻鳥在我家陽臺。陽臺窗戶都是關著的,我也不知道鳥是怎麼進來的,我覺得是鳥託夢讓我把它放走。這個故事被我加到了劇本裡。
最重要的靈感來自尋找場景和演員的過程。主角是在地鐵上找到的,雖然他沒有表演經驗,但他擁有我想要的真摯的感覺。除此之外,他的個人經歷和我的角色相似,幫我完善了人物形象。片中跳舞那場戲是演員們自己的即興。
影片簡介
衛塞節,即佛誕日,是南傳佛教最大的節日。這部短片以衛塞節為背景,設立於一個架空的歷史時間線上,屬於歷史與未來的器物共同出現在場景之中。影片講述了在衛塞節的晚上,一位和尚打開了大門,引領信眾們在宏大的慶典儀式上進行祈願、禱告與回憶。無數的無人機、祈願燈在未來主義的佛像周圍環繞,營造出視覺景觀,充斥高科技手段的儀式將慶祝活動帶入了更高的維度。影片使用實時遊戲引擎在虛擬環境中製作,創造出電子禪宗與佛教未來主義的視覺美學,並想像了科技與文化儀式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導演簡介
陳蘇楊,出生成長於江蘇蘇州,後赴紐約以及柏林學習工作,目前常駐洛杉磯。她擁有建築室內設計以及電影製作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在多元化的成長環境下,讓陳蘇楊對不同的傳統、空間體驗以及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趨向於使用實時的虛擬拍攝技巧,用科技來講述文化的故事,同時在作品中展現亞洲傳統新的可能性。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你的創作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呢?
CHEN: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小時候在中國跟著家人和朋友去做佛教儀式的回憶。但當時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在接觸了各種不同的文化後,便想從思辨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傳統。
曾經宗教賦予了人類社會結構的合法性和價值觀,那麼在現在科技瘋狂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再創造的虛構概念會怎樣進化呢?這部影片並不是在呈現應該發生什麼,而是在思考新議題的可能性。
在開始構思這個創意的時候,我想要用實時的遊戲引擎來完成。一是從技術上說,遊戲引擎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虛擬製作或結合實體拍攝在電影和藝術行業的發展有無限可能;二是在概念上用實時模擬和CGI去完成一個關於文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科技與傳統在故事語境下共生的狀態。
影片簡介
影片講述青年阿琛帶父親到海邊度假,遇上颱風即將登陸。阿琛執意要下水,在波濤洶湧中,阿琛看到自己的過去。影片通過青年和童年阿琛之間的交錯敘事與對話,建立出童年時遊泳與此次在大浪之中執意遊泳之間的聯繫。而這次在大海中的幻想對話也是阿琛的心理治療之旅。
導演簡介
陳筠,1996年出生於福建漳州,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作為一名導演和攝影師工作生活於北京。從2016年起,參與電影、廣告與紀錄片拍攝。2020年,陳筠製作完成了第一部敘事短片,開始以導演身份進行電影創作。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並介紹這些創意實現的過程?
陳筠:創作《颱風來之前》是因為一次意外遇險。那時候我和父親兩個人從海岸邊往海裡遊,不知道這時候正在退潮。那天剛好海面上的警戒線也沒了,等我們發現的時候已經看不到岸了。拼命遊回來,途中一度覺得自己可能會死在這裡,腦子裡就開始閃過一些記憶的片段。當然後來經過創作加工,從想法到文本再到影像 ,其實已經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最近在寫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劇本,然後希望通過自己的電影能夠給大家提供一點對自我甚至對時代的新的思考和啟發。不知道這個算不算遙不可及,但它就是我最想要去實現的事情。
影片簡介
這個可能是任何小鎮的城鎮裡,一條河流、一片工廠、兩點一線的生活、陰暗的街頭巷尾、勇敢而怯懦的男青年構成了故事的主體。影片由同事間平淡而單純的暗戀開場,隨著劇情的展開逐漸變得陰暗。一次目擊,一次沉默和逃離帶來了深深的自責與後悔。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一個可以改變情節走向卻沒能完成的關鍵舉動……前一天被他丟棄的花束緩緩在水面上飄來,仿佛逝去的她。
*因參賽導演要求,《往河流裡愛》不參與線上展映及投票*
導演簡介
方亮,1991年生於湖南岳陽,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2018年入選第54屆金馬獎金馬電影學院導演科。2014年拍攝首部紀錄長片《工廠男孩》;首部劇情長片《造訪》(2018)入選第十二屆 FIRST 影展主競賽單元,並獲最佳導演提名。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並介紹這些創意實現的過程?
FANG:這部作品是我正在發展的長片《去看大海》的番外版 ,也是一次影像風格上的實驗。最初的靈感其實源自於我曾經在工廠工作的經歷,後來也寫過相關題材的小說、拍過一部紀錄片,這次是第一次以劇情片的方式來拍攝工廠題材。
這部作品故事聚焦工廠轉移的背景下,青年工人們的迷茫和焦慮,由此牽扯出幾個人的愛欲糾葛。故事文本非常簡單,更多的是思考怎麼用電影元素去講述故事的情緒和氛圍。
因為故事是在一個集體的環境中放大個體的視角,所以視聽上拋棄純粹的客觀寫實,更多的是嘗試心理現實主義的方法。把人物內心的情感外部化,以風格化的視覺彰顯個體人物內心異樣斑斕的暗潮洶湧。所以在整個視聽的層面,很多元素參與敘事,它們與表演、劇本一樣重要。因為前期跟攝影和燈光等創作部門有非常清晰的溝通,所以現場基本上按照我們的設計來執行和調整,演員的話,為了貼近工人的角色,也直接進入到工廠面試、打工,與工人一起生活。其他的就交給現場了。
影片簡介
影片的主角是獨自生活在江上的撈屍人老程。枯水期到來,老程收入短缺,此時女兒上學又急需用錢。妻子希望老程可以回到工廠工作。某天,一位客人找上門,重金求老程尋一具屍體。死者落水已久,面目或許早已難以辨認,但老程似乎找到了解決辦法……
導演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講述一個仿佛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影片中,老程每次下水都會帶著一隻橡皮小黃鴨。它是老程的陪伴者也是老程孤獨的化身。當老程打撈時,這隻小黃鴨孤獨地浮在水面上,與寬廣的水面和浪頭相比,它的存在隨時可以消失。
點擊小程序觀看
導演簡介
高可馨,哥倫比亞大學導演和編劇系MFA在讀,擅長關注無法被「馴服」的人群。曾作為紀錄片導演在北京工作,作品曾入圍羅德島國際電影節、Imagine This 女性電影節、普納短片電影節、第七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等。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拍攝的過程如何?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
GAO:大學時,為了拍紀錄片的作業,我跟同學在朝陽河流域找到了「老程」,一位職業撈屍人,他膚色黝黑,煙不離手,長期一個人以船為家,家庭對他頗有不滿,他也會抱怨工作的辛苦和收入的低廉,可是卻不願離開江上。
「老程」並不善於言談,於是我有了大把時間蹲在船沿,一次我看到一具充氣娃娃緩緩漂過,我想,他為什麼不願意回到岸上呢?他的網名叫做「孤獨的鴨」,可是,他的孤獨需要被拯救嗎?我對他有很多好奇。
我當時在北京工作,想轉去學敘事電影,我試圖在劇本寫作中尋找關於他的答案。
這是我的第一部敘事短片,創意實現的過程,很難,也很幸運。
準備開拍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該如何在一個陌生的小鎮上,找到三艘不同的船呢?炎熱的山城盛夏,拍攝地離市區五十公裡。找到第三艘船,再把它們拉到拍攝的野灘邊,卻發現船上沒有電,而由於地勢的特殊,野灘到車進的地方有近200米的垂直高度。拍攝在江上,場景、設備、演員甚至吃喝都成問題。新的狀況接踵而來,諸如難以保持船的穩定和調度,進城拍攝車被扣,在江心拍攝重頭戲時被叫停……等等。
但又非常幸運的,問題總是得到了神奇的解決,們在山對面喊來了提供餐飯的老闆娘,四個人把一臺400斤的發電機抬到了坡下,慷慨的村民們提供了自家用品當道具,招待所老闆的女兒出演了老程的女兒,朋友找到了更好的工廠場地,船叔幫助我們同時調度幾艘船,而江心的那場重頭戲,出乎意料的兩鏡通過。
一開始,這個故事找到了我,後來,它浸沒了我們所有人。
影片簡介
文藝復興時期的飛行器手稿、19世紀法國插畫師幻想的21世紀、五十年代的未來主義、德國生物作家幻想曾經存在但因核實驗滅絕的鼻行動物、美國放棄的科技計劃、各國關於未來的科學雜誌、宣傳海報……這些畫面構成了多個平行於我們時間線之外的異想世界。
影片從古典時期的視角出發,以他們的角度構想出兩三百年前人類對於未來的幻想,並探討他們與如今生活在這種未來之中的我們產生了怎樣的關係。導演向觀眾提問:工業革命時期的未來觀形成了蒸汽朋克的美學,這在電氣化以及數位化時代的我們看來,是一種丟失的審美亦或另一種時間線?
點擊小程序觀看
導演簡介
高文謙,生於山東,201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19年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創作媒介涉及實驗動畫、交互裝置、數字藝術,常以時間為材料圍繞人與技術、虛擬與現實,建立事物之間的聯接,以產生新的可能性和偶然性。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並介紹這些創意實現的過程?
GAO:這件作品深層靈感源自我的成長經歷。我經歷了中國發展最快速的20多年,感覺我們像是生活在過去的廢墟上,又同時是在未來的工地上。像是在一個時間飛船上看世界一樣。直接的靈感是我看到了幾張19世紀法國插畫家幻想的2000年的樣子,我想21世紀初的我們和19世紀規劃的我們有很大的出入,這些出入非常有趣。
影片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名生活在未來的打工者打破周遭固化階級的渴望。他認為妨礙自己進入上層社會的原因是生理上的先天不足,因此通過各種技術改造了身體。但改造後,他仍然無法真正融入到嚮往的階層。絕望後,他唯有繼續選擇自欺欺人。
點擊小程序觀看
導演簡介
高遠,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影像專業,是一名將攝影和影像裝置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從事攝影和視覺藝術近 20 年,目前致力於探索新世代視覺美學。2019年,高遠在上海成立 COMO-STUDIO 全面模型工作室,探索科技與視覺藝術的創作邊界。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一下創作這部短片的感受呢?
GAO:我其實不想拍現實主義的短片,短片之短在於精巧和天馬行空,這點類似於成語,寥寥數字,便成文章。所以如何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下,說點有意思的內核就成了期待解決的問題了。
對我來說,做短片意味著掌握新的創作語法。有的影片需要長語法,有的需要短語法。短片的語法能四兩撥千斤是最好的。
影片簡介
影片的靈感源自導演樂毅2019年夏天第二次來到香港的經歷。在西九龍某個熱鬧的夜市中,一個粉色頭髮的白人男走下計程車,他穿著綠色的連體工裝,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轉眼就進入了一棟破舊的大樓。從這一場景出發,導演用 CG 構建了充滿賽博朋克風格的「罪惡都市」背景,跟隨神秘人在炫麗的夜晚執行一項秘密兇殺任務。
點擊小程序觀看
導演簡介
樂毅,視覺藝術家、獨立 CG 影像創作者、短片導演、中國電影美術協會 CG 委員會會員 。1989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築設計系,現生活工作於奧斯陸。2016 年開始數碼藝術創作,作品廣涵蓋 CG 影像藝術、視覺短片、平面影像等。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這部作品是怎麼形成的呢?以及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專注 CG創作呢?
LE:靈感來源於2019年去了香港玩的一次經歷。我覺得整個城市都散發著神秘的感覺。因為這是發生在九龍寨城的故事,但九龍寨城很早就拆除了,所以就查閱了很多資料,了解了大至構造和美術場景的設定,之後便是想一想故事內容。因為從小也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又再結合了一些遊戲和電子樂的元素,最後構架出了整部短片。
我是2016年開始自學3D軟體的,開始想做個比較純粹的平面視覺創作的藝術家,但是一點點接觸下來,發現了很多CG軟體創作的可能性。直到現在開始做短片,我在創作過程中,慢慢的了解自己。
然後最近剛發布了一部CG短片《葬禮》,是和死亡主題有關的。我覺得對於死亡的探討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死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可怕的,對於東亞人來說更是忌諱的,所以從小也沒有機會了解太多和死亡有關的議題。我只是想把自己關於死亡的思考告訴觀眾:它可能並不那麼可怕,也算是給那些失去了摯愛和親人的人一些慰藉吧。
影片簡介
在廣東汕頭的一個工廠倉庫裡,8歲的李博有一個屬於他的「秘密基地」,他與外省好朋友孫偉每天中午都會在這裡玩耍。孫偉表示自己因為外省的身份而被同學欺負,於是李博便教他如何用汕頭話罵人。影片以兒童的視角探討地域歧視的問題,以及語言與方言如何塑造一個人的身份。作為後天形成的歧視思維,年幼的孩子們對於歧視似懂非懂,但單純的友情卻能夠打破這種局限。
點擊小程序觀看
導演簡介
林齊穎,出生於廣東汕頭,原學習設計後轉向電影,目前為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的電影製作專業在讀研究生。他對當代中國的各種社會現象以及文化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持續試驗著不同的電影敘事形式。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講述《秘密基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
LIN:《秘密基地》這部影片源自我童年記憶裡的一些畫面,幾個孩子在一個工廠的倉庫裡玩耍。在這個畫面基礎上我進行擴展,敘事也在這些畫面上慢慢構建了起來。
在製作階段,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構建影片裡「秘密基地」的這個空間。在拍攝的時候,幾位小演員也對這個空間進行了自己的設計。比如進入「秘密基地」的那個小隧道其實是幾位小朋友在現場玩耍的時候想出來的,我們都沒想到還能這麼做。最終短片拍攝了四天,雖然有碰到一些問題,但是相對還是比較順利的。
我覺得短片創作意味著可以比較小壓力地對自己的創作過程和工作方式去做出不一樣的嘗試。而且短片體量和製作規模會比較小,相對於長片風格上也可以做出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影片簡介
影片標題「SIMULACRA」來自讓·鮑德裡亞的哲學概念「擬像」,即失去了原初的版本,人不再只是一個主體,而是淪落為一個文化、符號以及語言的客體。由一名日本藝妓的多重身份回憶啟程,SIMULACRA帶領觀眾一同去丈量夢境裡的時間,同時展開對空間、權力、性別、速度、美學、人性等多重維度的二元檢驗。導演通過實驗劇場、沉浸式電影、數碼噴繪、3D Mograph(三維平面動畫)、新媒體裝置、聯覺音樂等虛擬實境體驗,呈現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導演簡介
田咖喱(Curry Sicong Tian),3D 視覺藝術家、獨立廣告片導演,現居洛杉磯。作品跨越攝影、3D數碼影像、電影、平面影像、話劇、語言權利、符號結構、女性身份等多維度領域。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
TIAN:在本科時,我就對以個體為出發點探究社會關係的議題十分感興趣,並創作了多屏幕影像/數碼噴繪裝置「SIMULACRA」。從「山與海」「島嶼」出發,新漢字「YU「本身就代表了某種自然層面的孤立關係,進而衍生為個體與個體,甚至自我與自我的距離感。
經過3年的沉澱,如今的「SIMULACRA」融入了更多社會與歷史性角色。受自然運動和日本舞蹈的啟發,我想要尋找的是一種二元的互補力,它可以是鮮血淋漓的新生兒,可以是年華老去卻在誦經的藝妓,可以是舞踏中的下沉,審醜美學,它是極靜之速,是無聲的吶喊,是最冷的紅色,最繁複的極簡。
影片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奉獻的都市怪談。在夜晚,胡同深處的小餐館裡,男人在女人面前吃下大量的植物,隨後變成了一株人形植物,並被女人帶到胡同之中大快朵頤。故事用簡單的視覺語言傳遞出一種關乎戀愛的情緒,一種只有情人之間才能互相感知的怪癖和情趣。影片同時呈現著一場愛的儀式,一種獻祭者和神明的關係。男人把自己的全部給予女人,而女人欣然接納著一切。片名「氣泡」源於植物細胞中的氣泡,它不但是植物清脆響聲的來源,還是一種將二人隔絕世界的薄膜。
導演簡介
王昊楠,美國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電影專業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影視攝影和導演工作,作品風格廣泛多樣,包括敘事電影、廣告,MV等。他的作品屢獲國際電影節獎項,包括華沙電影節等A類國際電影節和Aesthetica Film Festival 等奧斯卡認證電影節。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能否簡述這部作品拍攝的靈感來源,創意想法?
WANG:首先我對城市和人的關係這個主題很感興趣,很想做關於這方面的作品,另外我想做一個非常簡單直接、沒有很多轉折和反轉但是純度很高的片子。《Bubble》的靈感來源是神農嘗百草這則神話故事。一開始是想做一個關於植物、食物和穿著西裝的男人的MV,後面經過無數次的演變和我的心態每天的改變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特效部分本來是打算用原教旨主義的定格動畫來實現的,還專門組建了定格動畫的小團隊做了很多TEST,後來各種原因取消了這個方案擁抱了電腦特效。
影片簡介
在本部由沙畫描繪的動畫短片中,觀眾隨著主角的視角跟隨一匹白色的馬進入迷宮。在這場視覺化的意識流之旅之中,線條依據輪廓進行形變、轉變成了窗與白雲。白馬是智慧、覺醒和願望的象徵,並經常作為夢境或潛意識相關的「警醒者」或者「引導者」出現在大量的西方作品中出現。在徐雨潔的這部動畫短片中,我們看到了轉變如夢境的場景,以及白馬與手風琴之間的對話。
導演簡介
徐雨潔,1995年出生於廣西桂林,2019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她擅長使用不同媒介和材質進行創作,探索人際關係與視覺化的個人情感。
關於創作的一個問題
NN:對你來說短片創作意味著什麼?
XU:我比較在意聲音和圖像、動態的結合,因此動畫目前是最適合我的一個形式。一方面能夠從我自己出發展開我構造的世界,記錄和反思我當下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相較於長片項目,短片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可能性,不同的質感,不同的表達敘事之類的。
以上片名按導演姓名排序
NOWNESS 「2020天才計劃」特別展映將於12月11日拉開帷幕。
從12月12日至15日,展映將面向公眾開放,呈現第二屆中國天才計劃12部入圍作品,3位中國藝術家柳迪、陸揚、陳軸的影像作品以及NOWNESS Global十周年的特別展映。
展覽時間:
12月11日(VIP預覽)
12月12 -15日(對公眾展映)
展覽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10號
Modern Studio & Modern Art Base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註冊
參與公眾展映
NOWNESS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與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請聯繫
wusiyue@modernmedia.com.cn
點擊原文預約參加展映
「導筒」微信號 directube2016
��
推廣/合作/活動
加微信號:directubeee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2020中國天才計劃入圍影片展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