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有個公司叫京東的時候,我撲哧一樂,以為是哪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北京饞人想念當初我們愛吃的京東肉餅呢。
我們小時候說京東,指的是北京往東的三合,大廠一帶,那一帶有很多很久以前就遷居過去的回民,京東肉餅據說就是他們發明的。不記得香河肉餅跟京東肉餅是不是一回事了,離得不遠,應該是一起兒的。反正等滿大街都是的時候,漢族改良的豬肉餅也多了起來。
特點是皮薄又軟,不破是門手藝,幾乎能看見餡兒;餡兒大,滿滿一層;沒有菜,頂多有蔥;一張餅巨大,得有一斤多,都是切成三角形一牙兒一牙兒地賣。賣這種肉餅的店一般都很小,除了肉餅就是粥,鹹菜。
在美國的時候,我們幾個朋友幾乎每周都會聚聚,輪流在各家,每個人帶個菜。有個周六早上我才發現忘了提前去中國超市買東西,想了想用麵包機和上面,面要稍軟些,用溫水,就去美國超市買了肉末,也是分肥瘦的,買了蔥,沒有大蔥,只有細蔥,介於香蔥和小蔥之間,買了姜,回來把蔥姜切成末兒,加入鹽,醬油,白胡椒粉,打兩個雞蛋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我嫌肉餡兒瘦,又倒了些橄欖油進去,和好的面醒40分鐘,把醒好的面揉透,擀成一張大圓薄面片,美國沒有案板,都是把臺面擦乾淨當案板的,所以操作空間大。我沒有薄皮兒大餡兒還不破的技術,忘了是從哪兒看到的,學著從麵餅的圓心往邊上切一刀,把肉餡鋪3/4,從沒有肉餡的那1/4開始折,折三回,折成一個三角形,邊緣捏緊,再擀薄些。熱鍋涼油,小火煎到一面金黃,翻面,再烙5分鐘,加點兒水,蓋蓋兒燜一下,肉餡兒擱得太多,我怕不熟,都烙完了又放到烤箱裡150度烤了十分鐘。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被吃光了不說,之後還總被要求做這個帶過去,也沒有人嫌不正宗。
我再回到北京發現幾乎找不到了。華威橋附近有個華威肉餅,是牛肉大蔥餡兒的,還有個東華門附近的河沿肉餅,也是清真館子。滿北京也找不到打著招牌賣香河和京東肉餅的是豬肉餡兒的了。北京這幾年北城東城拆得厲害,也就南城還多少保留了點兒老北京的念想,但就是回民的飯館多些。
總覺得小時候肉末做的麵食可多了:包子,肉餅,懶龍,餡餅,餃子,鍋貼,燒賣,肉末燒餅,褡褳火燒,門釘肉餅(這個好像真沒有豬肉的),現在好像除了餃子都不太看得到了。這個又不難做,豬肉貴,你就賣貴點兒唄,想不太明白這事兒。
還總是不死心,只要出去吃飯總是找這個肉餅。有一次在馬甸兒的玉華臺,一個淮揚菜飯館吃到了還不錯,蔥多了點兒;在東直門的懂事兒吃到過,第一次,二次去不錯,再去不知道是換師傅了還是怎麼回事,所有的菜都不好吃了;之前說過的德流光家的肉餅不錯。二友居號稱是恢復的西四包子鋪,田老師比我有發言權,我是覺得太難吃了。
這年月願意做飯的人有幾種:有這愛好的,為孩子的,為省錢的,還有我這樣的又饞又不肯將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