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卡爾·雅斯貝爾斯
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我們通常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講的是父母的教養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強烈影響,導致孩子日後也變成了與大人相似的模樣。
大麥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
「遇到熊孩子或者熊家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題主描述了自己去健身房時,遇到過的「奇葩」經歷↓↓↓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舉手投足之間,父母的表現,決定了孩子的教養和氣質,也映射了一個家庭的現狀。
因此,你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下面這5種高贊的教育方式,你有嗎?↓↓↓
孩子,我希望你學會處理情緒!
一位父親因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哭?」孩子不說話。
父親說:「是因為我喝了你的汽水嗎?」孩子帶著哭腔說:「是」。
「那你就直接告訴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興了。直接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哭?」孩子不說話,繼續哭。
爸爸回應道:「你看啊,這事兒是這樣的,我沒有請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這是爸爸不對。」
「你要告訴我,而不是哭,你不說,爸爸就不知道錯在哪了,所以以後有問題,你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好不好?」
孩子停止了哭泣,同意的點了點頭。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面對孩子的哭鬧,但不是每位父母、每一次都能這樣耐心地對待。
有時候,被父母輕易忽略的,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課:情緒教育。
孩子哭泣還是開心,都沒有人教他應該要去分析你的情緒,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什麼導致的。
很多家庭中,孩子只要一哭,家長就開火。
這會讓孩子覺得,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憤怒,都是不對的。
以至於在以後的成長軌跡中,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壓抑自己,逐漸形成迴避型的人格。
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真實的情緒表達出來,是會讓人討厭和憎恨的,就如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樣。
情緒教育的缺位,不止是孩童時代的委屈和壓抑,影響的可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有人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言語。
請記住,沒有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孩子壞脾氣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而父母,有責任用耐心去找到那個原因。
在情緒教育這堂課上,或許很多家長都做得不夠完美,但大麥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知錯能改的才是好孩子!
在一家民宿中,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漿拿到樓上房間喝,但是在上樓梯的時候打翻了,樓梯灑得到處都是。
小男孩爸爸帶著小男孩去服務員那裡,讓小孩子鞠躬道歉,然後從服務員那裡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樓梯,爸爸到水池洗抹布,看著小男孩把樓梯擦乾淨。
中間服務員說不用管讓她來就好,這個爸爸說讓我們來吧。
擦完後,爸爸帶著小男孩去還抹布,再次表示給服務員添麻煩了。
接著這個爸爸問孩子,你覺得你為什麼會打翻豆漿?
然後他把另一杯豆漿遞給孩子,告訴他打翻豆漿是由於拿的姿勢不對,一個手託底一個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穩。
小男孩捧著這杯豆漿上樓,沒有再打翻。
帶孩子道歉是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要有認錯的態度,讓孩子打掃是讓孩子知道犯錯後要盡力彌補,最後是讓孩子知道犯錯後要總結教訓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犯了錯,一些家長會忍不住吼罵孩子,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責罵:
你怎麼這麼笨!
你在幹什麼!
不是說過一次了嗎?為什麼還這樣!
你到底漲不漲記性!
看到父母發脾氣,孩子往往只記住爸媽憤怒的臉和自己恐懼的心,很難意識到「錯誤」本身。
同時,父母的責罵會在孩子心底留下陰影,他們常處於恐慌和畏懼的狀態,變得膽小怕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後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於犯錯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後果。
所以,家長如何處置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犯錯後,首先,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不要先入為主給孩子定罪,更不要一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罵一頓。
其次,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這樣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
最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自然後果,並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鼓勵和肯定,是給孩子最好的養料
一位知乎網友曾分享過他兒時的一段經歷:
我小學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每次都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
然而每次考試回家老媽一次都沒有罵過我。
她甚至說:沒事兒,考的不錯,下次不要錯就好。
好幾次,我很難過地問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她說,你知道嘛?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她一直都這樣鼓勵我。然後最終的最終,我考上了很不錯的學校。
媽媽的鼓勵給了我繼續努力的信心!
其實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他們渴望在遇到挫折時父母溫暖的支持和鼓勵。
比起棍棒與催促,鼓勵與肯定才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養料」。
真正的鼓勵,是從細節入手,肯定孩子的努力,給予孩子足夠的自尊和成就感。
但很多父母似乎更喜歡打擊和否定孩子,美其名曰「怕孩子驕傲」。
但事與願違,打擊式教育常常換不來進步,更多的是換來自卑和創傷。
之前,在熱門綜藝《我家那閨女》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郭躍邀請好友來家裡做客,她在廚房做菜,看父親回家,連忙問父親自己做的手藝:你看我裡邊做菜咋樣?
可是郭躍父親保持著一貫的嚴格態度,告訴她:」照我還差點」。
郭躍淡然地笑了笑說:從小我已經習慣了,一般是以批評為鼓勵,我是在批評中長大的。
就連郭躍自身也能感受到,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很僵硬,這樣的現象直戳大家的痛點。
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愛」並不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他們更需要的往往是家長們的鼓勵。
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裡寫道:
「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倆就無法生存。」
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籤時,無形中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一致。
父母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孩子內心會被貼上 「我不夠好」的標籤,這個標籤一旦釘進了孩子的心裡,就很難再拔出來了。
這就像是種下一顆自卑的種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在孩子內心肆虐地生長,最終吞噬掉整個靈魂。
心理學家曾說:被否定多了,會帶來焦慮,過多的焦慮感讓孩子無法有良好的表現,過多的焦慮感也會給孩子帶來自我懷疑……
即使一個天賦異稟的才子,也會在一天天的否定、打擊下變得萎靡,開始自我懷疑,失去了繼續前進的信心。
因此,對於父母來講,鼓勵變成了每位父母在育兒道路上的一門必修課!
孩子,請為人生的選擇負責任
在一家麵包店,孩子跟爸爸鬧著再買一個麵包。
爸爸:我們已經買了兩個了,這個下次買好不好?
孩子:不行!我要這個!
爸爸:那把這兩個退一個,換它好不好?
孩子:不行!
爸爸:你要的這個你吃過沒有?
孩子:沒有!
爸爸:那這樣,爸爸給你買,但買了你必須吃完,不然以後再也不要來買了。
孩子:那我想想…那我們可不可以下次買?
爸爸:可以!
任何時候都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會使得孩子們習慣性地把責任遷移,覺得任何事情都有父母操心。哪怕是犯錯誤了,要負責的也是家長。
長此以往,父母不知不覺間就成了孩子的保護傘。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立刻變得獨立、有主見。但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我不否定你,但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我不是「熊家長」,你也不是「熊孩子」!
在商場的衛生間排隊,有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女孩過來。
媽媽對小女孩說,人有點多,要排隊,你堅持一下。小女孩說好。
可沒過幾秒鐘,小女孩就說堅持不住了......媽媽說大家都在排隊,需要和前面的姐姐們商量一下!
然後大家就說讓小女孩先去吧!媽媽讓小女孩說謝謝。
出來後,小女孩問媽媽,媽媽你不去嗎?
媽媽說:本來我們是要排隊的,因為你是小朋友,姐姐們才讓你先去的,可是媽媽是大人,大人要排隊的。
於是又帶著孩子回到隊伍,重新排隊了。
這位媽媽通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會孩子養成規則意識……
在生活中,大家對「熊孩子」 一詞肯定不陌生,「熊孩子」經常用來形容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調皮的孩子。
不清楚?那我們先來看一個「熊孩子」的例子:
對於給大樓做清潔工作的人,我們會形象的稱他們為「蜘蛛人」。
一天,一位蜘蛛人正在清洗一棟大樓的外牆,身邊的窗戶突然被打開,一個孩子探出身子,用手裡的剪刀剪斷了用來保障蜘蛛人安全的繩索。
導致這位無辜的蜘蛛人在樓外懸掛了40分鐘,索性有驚無險,最終被消防員所救。
但這件事也讓人們對「熊孩子」的行為心有餘悸。
為什麼「熊孩子」會置別人的生命安危於不顧,執意剪斷保障生命的安全繩呢?
答案就是缺乏規則意識。
缺乏規則意識源於觀念錯誤!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時以「他還是個孩子」不想過多約束孩子等為藉口,遷就孩子任性的行為。
為何要培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我們透過規則讓孩子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邊界。
這樣的了解會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從而更有力量選擇自己想要的。
我不是熊家長,你也不要做熊孩子!
生而養之,養而教之,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專注一生的事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良好教育方式,都將在舉手投足間,化作孩子成長的力量。
願我們的孩子,最後都能成為優秀的那一個;
願父母們的教育方式,都能春風化雨,沐浴孩子的靈魂。
• END •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更多優質學習資源可以關注
微信公眾號:學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