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上海的雲南優質產品直銷中心,曾經不被市民熟知的「傣王稻」正逐漸成為熱銷產品。
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一座茶馬古道上的「小鎮」,山上育茶,山下種稻,米香伴著古道上的悠悠茶香。世居這裡的人們傳誦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古老諺語。
「一年365個優良天,無工業汙染」「稻種源於雲南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米香濃鬱,綿軟爽口,軟硬適度」……在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百縣百品」的推薦表上,雲南「傣王稻」香米的介紹字數不多,卻透露出不少玄機。相比口感與口味的偏好,不少專業人士更看重它「無工業汙染」等特性。
2019年,「傣王稻」成為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首批參選上海消費扶貧重要平臺「百縣百品」的評審產品。當時,同臺競爭的還有普洱野生核桃油、元陽紅米、赤水硒醋,每個產品都是當地的優質代表產品。最終,「傣王稻」成功入選「百縣百品」產品目錄。如今,在上海的雲南優質產品直銷中心,曾經不被市民熟知的「傣王稻」正逐漸成為熱銷產品。
「世外稻園」育良種,村企合作保安定
勐海堪稱「世外稻園」,雨林環抱,山泉奔流,白鷺翱翔,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皆適宜水稻生長,自古有「滇南糧倉」之稱。這裡擁有國家野生稻原生境保護區,是少數有野生稻生長的高海拔雨林地區。「傣王稻」就產自於這個靜謐美好的天然稻場。
「傣王稻」有多個種植基地,位於勐海縣勐遮鎮的傣族村寨曼根村就是其中之一。37歲的曼根村村民巖溫章種植水稻超過15年,平日裡他清晨6點起床先去查看秧苗,花上兩個多小時在40多畝稻田裡仔細檢查病蟲害和灌溉狀況,然後才能放心回家吃早飯。巖溫章表示,早些年常有私人稻米加工廠到村裡收穀子,但收購數量和價格不穩定,他心裡也不太踏實。如今,大企業與村子直接對接,不僅解決了稻米銷售問題,企業還會提供農技支持,安排專家幫忙捉病蟲、治病害。去年收購價格每公斤漲了1元,更讓他心裡樂開了花。
巖溫章提到的大企業,指的是雲天化集團勐海曼香雲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雲天化集團進軍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首個項目就定點在勐海縣。經過3個多月的積極推進,項目迅速落地。上海援滇幹部參與、見證了助農合作過程,並代表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局與雲天化集團共同籤署「勐海香米」購銷合作協議。作為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龍頭企業,曼香雲天農業有限公司帶動當地3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如今的曼根村,田地裡莊稼迎風招展、長勢喜人,村子裡傣家小樓在陽光下格外美麗。
「百縣百品」探索新模式,「傣王稻」開闢新空間
近年來,如何打造特色高原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始終是勐海當地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相比東北大米,雲南米的知名度還不夠高。」曼香雲天農業有限公司營銷負責人胡曾緣的一句話,道出了「傣王稻」的苦惱——酒香也怕巷子深。
2017年,上海市松江區的援滇幹部來到了離家千裡的勐海縣,卻倍感親切。在江南魚米之鄉,松江大米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勐海則是「滇南糧倉」,兩地「血脈」相通。「能否依託兩地在農業方面的共同之處推動援建合作?能否大力助推勐海農產品到商品的轉化,強化對當地特色產品品牌化打造?」這些問題縈繞在松江援滇幹部的腦海裡。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援滇幹部的思考很快就有了答案。根據上海市政府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具體部署,2019年上海啟動實施「百縣百品」工程,篩選認定近100種特色鮮明、品質穩定、競爭力強、辨識度高的區域品牌農產品穩定供應上海市場,樹立對口地區農產品良好口碑和形象。「百縣百品」旨在探索消費扶貧新模式,聚焦上海本地市場,建立長效的農特產品供應體制和銷售機制,切實幫助貧困縣實現精準脫貧。在「百縣百品」產品評審標準中,特別注重從上海市場的實際需求著手,真正找到市場接受並且需要的產品,賣出去、賣得好、賣得長久。
參選「百縣百品」,無疑是讓勐海農產品走出「深巷」的好機會。松江援滇幹部王福友從扶持當地特色龍頭企業和優勢農產品的角度,協調縣農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加班加點精心準備申報材料。2019年8月18日,勐海縣政府派出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巖溫比、掛職副縣長與企業負責人一同冒著酷暑趕到上海。評審當天,巖溫比身著傣族服裝登臺,向專家推介「傣王稻」。經過現場打分,「傣王稻」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意味著「傣王稻」獲得了進入上海市合作交流辦搭建的消費扶貧平臺資格,為提升其品牌價值,拓寬其銷售渠道,開闢了新空間,這也展現了滬滇兩地扶貧協作的新成效。聽說自家田地裡種植的大米可以遠跨千裡賣到上海,巖溫章的心裡有一番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深度融合,「上海所需」與「當地所能」精準對接
松江援滇幹部不僅助推「傣王稻」品牌化發展,還嘗試與勐海開展更深入的農業合作,協調兩地農業部門從2018年開始在勐海縣試種「松香粳1018」。松江免費提供種子在勐海進行試種和擴展種植,派出農業專家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確保引種成功。據悉,「松香粳」首年引種畝產約350公斤,2019年畝產約700餘公斤,比在松江本地的產量還高。2020年,該大米將由曼香雲天農業有限公司繼續種植,持續改良優勢品種,為兩地產業合作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再立新功。數據顯示,兩年來,西雙版納優質農產品松江直銷中心銷售「傣王稻」大米約450噸。2019年,上海和松江幫助曼香雲天公司銷售大米收入736萬元。
2017年至2019年,松江區向勐海縣投入區級財政幫扶資金2606.89萬元,並推動松江社會各界向勐海縣投入社會幫扶資金1075.25萬元,其中松江各類企業幫扶勐海19個貧困村612萬元,為勐海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好消息仍在不斷傳來,在今年3月底召開的版納州全州滬滇扶貧協作消費扶貧分析會上,「傣王稻」筒裝被選入2020年上海對口幫扶地區優質農特產品「愛心扶貧禮包」。這意味著「傣王稻」將被上海市優先列入政府採購及各類消費扶貧活動推介對象,同時將入駐100個上海社區商超、便利店、標準化菜市場等。
物產豐饒,品質優秀的農產品或許面臨著「長在深山人不識」「質優價不優」的困境;上海消費空間大、需求多樣,隨著對品質生活的更高追求,市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趨之若鶩。如何打破壁壘、暢通渠道,實現「上海所需、當地所能」精準對接?消費扶貧和產銷對接是東西部產業合作的升級版、社會幫扶的新載體,松江援滇幹部還將沿著這個方向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