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領域的30位農業院士和專家指出,產銷不對稱、優質不優價,始終是中國農業「最頭疼」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讓農民富起來?如何讓科學家真正地幫到農戶?當日,參會院士和專家及企業將目光瞄準了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由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的「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也正式在電商平臺上線。
在位於雲南昆明的阿里產地倉裡,兩通道分選線一天可以分選100噸果子,是雲南產能最大的倉。受訪者供圖
產銷不對稱仍是問題
「曾經我國農業都是千家萬戶生產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目前雖有所改變,但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陳劍平,在會上談及當下農業市場痛點時提到,國內少有大平臺能夠將生產和市場直接對接起來,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信息不對稱仍然是生產過程中的阻礙。「我們農民的生產沒有市場前置,有時往往多種也賣不了好價錢,農民滿腔熱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現實回報。」
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也在會上提到,想要在傳統農業大國做好農業絕非易事。「做農業第一需要地多,第二需要水資源豐富,而我們國家人多地少水缺,但我們用18億畝地養活14億人口,還養活了7億豬,100億隻雞,還要養活將近一億頭牛和羊。」她說國內農業生產的條件不盡如人意,可仍能創造奇蹟。
但產銷不對稱仍然是我國農業最難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會遇到賣難問題。」與陳劍平提到的農民種植熱情被辜負一樣,劉豔講述,產銷問題還會導致浪費,「我們很多農產品要是賣不出去,也意味著土地和水的白白損耗,可以說浪費的都是我們的稀缺資源。」
科學家基地展現新品種新技術
劉豔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即便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但就是賣不出好價錢,這也就等於科學家最終沒有幫到農民。而網際網路時代,科技有望讓農產品實現更有計劃的生產。「農業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初心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業最難、最頭疼的問題。」她說。
劉豔提到今年3月份疫情期間的一次經歷。「當時阿里找到我們,希望我們推薦一些滯銷的農產品上線,大概30多個農業專家在三天之內推薦了500個基地,寄希望於藉助電商平臺的銷售能力去拉動農產品。」
劉豔提到的這些基地,在12月18日成為了電商平臺「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特別頻道,可以展示農業的新品種和新技術。「我們希望能夠用數位技術去消除數字鴻溝。」
新京報記者獲悉,新上線的「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他們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數位化為農戶和農企賦能
除了產銷對接,大數據究竟能夠為農產品帶來怎樣的幫助?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在會上介紹,利用農業大數據,農產品基地可實現精準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並以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鏈條,同時探索創新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在產地倉內,通過數位化智能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僅百香果就分了8個等級。受訪者供圖
在會議圓桌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領域專家張家寶表示,產地安全是農產品高質量的前提,將每一塊土地通過科技手段分析其質量,對其中的化肥農藥和包括重金屬含量在內的元素進行數位化,也能評價出這片土地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的優劣。
事實上,我國生產智能化已見雛形,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初見成效。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陳勇在會議上指出,隨著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推進,全國已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3萬個,累計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1.2億人次,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受眾累計超過1億人次。同時,大數據應用也不斷深化。
陳勇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同時,還將加快農業農村的大數據發展應用,建立大數據的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構建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發揮好大數據預測、分析、支撐決策管理的核心功能,並開展數字鄉村建設。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