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幫助農民致富?30位院士專家為數位化農業「把脈」

2020-12-23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領域的30位農業院士和專家指出,產銷不對稱、優質不優價,始終是中國農業「最頭疼」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讓農民富起來?如何讓科學家真正地幫到農戶?當日,參會院士和專家及企業將目光瞄準了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由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的「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也正式在電商平臺上線。

在位於雲南昆明的阿里產地倉裡,兩通道分選線一天可以分選100噸果子,是雲南產能最大的倉。受訪者供圖

產銷不對稱仍是問題

「曾經我國農業都是千家萬戶生產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目前雖有所改變,但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陳劍平,在會上談及當下農業市場痛點時提到,國內少有大平臺能夠將生產和市場直接對接起來,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信息不對稱仍然是生產過程中的阻礙。「我們農民的生產沒有市場前置,有時往往多種也賣不了好價錢,農民滿腔熱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現實回報。」

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也在會上提到,想要在傳統農業大國做好農業絕非易事。「做農業第一需要地多,第二需要水資源豐富,而我們國家人多地少水缺,但我們用18億畝地養活14億人口,還養活了7億豬,100億隻雞,還要養活將近一億頭牛和羊。」她說國內農業生產的條件不盡如人意,可仍能創造奇蹟。

但產銷不對稱仍然是我國農業最難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會遇到賣難問題。」與陳劍平提到的農民種植熱情被辜負一樣,劉豔講述,產銷問題還會導致浪費,「我們很多農產品要是賣不出去,也意味著土地和水的白白損耗,可以說浪費的都是我們的稀缺資源。」

科學家基地展現新品種新技術

劉豔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即便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但就是賣不出好價錢,這也就等於科學家最終沒有幫到農民。而網際網路時代,科技有望讓農產品實現更有計劃的生產。「農業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初心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業最難、最頭疼的問題。」她說。

劉豔提到今年3月份疫情期間的一次經歷。「當時阿里找到我們,希望我們推薦一些滯銷的農產品上線,大概30多個農業專家在三天之內推薦了500個基地,寄希望於藉助電商平臺的銷售能力去拉動農產品。」

劉豔提到的這些基地,在12月18日成為了電商平臺「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特別頻道,可以展示農業的新品種和新技術。「我們希望能夠用數位技術去消除數字鴻溝。」

新京報記者獲悉,新上線的「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他們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數位化為農戶和農企賦能

除了產銷對接,大數據究竟能夠為農產品帶來怎樣的幫助?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在會上介紹,利用農業大數據,農產品基地可實現精準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並以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鏈條,同時探索創新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在產地倉內,通過數位化智能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僅百香果就分了8個等級。受訪者供圖

在會議圓桌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領域專家張家寶表示,產地安全是農產品高質量的前提,將每一塊土地通過科技手段分析其質量,對其中的化肥農藥和包括重金屬含量在內的元素進行數位化,也能評價出這片土地種出來的農產品質量的優劣。

事實上,我國生產智能化已見雛形,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初見成效。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陳勇在會議上指出,隨著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推進,全國已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3萬個,累計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1.2億人次,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受眾累計超過1億人次。同時,大數據應用也不斷深化。

陳勇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同時,還將加快農業農村的大數據發展應用,建立大數據的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構建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發揮好大數據預測、分析、支撐決策管理的核心功能,並開展數字鄉村建設。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來源:金融界網站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金融界直擊數農創新前沿動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與阿里要努力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做價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 30位農業院士專家齊聚昆明 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現場(供圖) 12月18日,以「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為主題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昆明舉行。現場,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 據了解,30位院士專家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研究領域,是我國農業科研的領軍人物和首席科學家。 現場,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
  • 院士專家為我市設施農業發展「把脈問診」——把農產品做成精品...
    院士專家為我市設施農業發展「把脈問診」—— 把農產品做成精品標準化商品 發布時間:2020-12-04
  • 康振生院士:阿里在「最先一公裡」開了好頭,還要促進農業科技轉化
    「阿里巴巴在『最先一公裡』的率先投入與探索,有了很好的起點,希望他們再往前走一步,走得更超前一些,協助農業科技提高轉化率。」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雲南昆明考察了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後表示,數位化產地倉模式打通了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先一公裡」,可以有效幫助農民致富。
  • 「院士專家運城行」為運城高質量轉型發展把脈開方
    院士專家團隊先後走進聞喜縣、芮城縣、永濟市,重點就運城農業產業、新能源示範項目、風電、光伏以及電機等領域進行深入調研,就遇到的問題把脈問診,就產業發展方向以及技術難點進行專業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聞喜縣山楂產業園區為農民群眾指導病蟲害防治工作此次活動旨在全面落實市委「五抓一促一優」經濟工作總抓手,充分發揮科協組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管理超脫等優勢,最大限度地為運城柔性引進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做好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前奏。
  • 陳溫福院士攜12位科學家入駐淘寶 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探數字農業...
    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當天,科學家與阿里的第一個正式合作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他們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 科技特派員為農民致富注入科技的力量
    在農村,在農民的田間地頭,活躍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建基地,抓培訓,將現代科技導入我縣的農業生產,手把手地教授科技種植,心貼心地幫農民利用科技致富,推動了我縣傳統農業的提升,加快了我縣科技興農的步伐。他們,就是科技特派員。  2003年,省委、省政府為加快欠發達鄉鎮奔小康步伐,向我縣派駐了9名科技特派員。
  • 讓農民富起來,阿里巴巴上線「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8日電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 院士專家齊聚浙江紹興 把脈中國珍珠產業綠色發展
    院士專家齊聚浙江紹興 把脈中國珍珠產業綠色發展2018-08-14 09:5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8月11日,由中國水產學會、紹興市科學技術協會、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珍珠產業生態養殖發展研討會暨院士專家諸暨行」活動在諸暨市開元大酒店隆重召開。
  • ——院士專家行能為運城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什麼
    鄉村旅遊融入本地文化,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動能;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必須走集約化、規模化道路;建設一批多功能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才能構建起一二三產相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依託地理優勢,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5月19日至21日,運城市科協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以及其他20名跨行業、多領域的專家,到運城市展開「解剖麻雀」式的調研,為鄉村振興把脈,
  • 院士專家為「健康山西」建設「把脈問診」
    【院士專家山西行】院士專家為「健康山西」建設「把脈問診」12月2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黃競荷教授來到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進行學術交流指導。在我省開展諮詢服務活動期間,院士專家們還參加了山西省「十四五」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諮詢研討會,為兩個專項規劃把脈問診。
  • 科技專家茶園內「把脈開方」
    近日,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茶廠內,茶農們目不轉睛盯著大屏幕做著筆記,聆聽省農科院專家的技術講解。進入寒冬季節,茶葉種植易受病蟲害和特殊低溫冰凍天氣影響。為幫助茶農們積極應對、及時做好防控措施,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王沅江、譚正初、康彥凱幾名專家再一次來到金井茶園,圍繞茶葉種植常見疾病、易發天氣災害、茶產業市場發展等主題,逐一進行技術講解。
  • 院士扶貧開出致富花——普洱「高端路線」成典範
    尤其是堅持走「院士扶貧」的高端路線,全力攻堅克難,使農民脫貧奔小康取得了決定性成果。院士扶貧容易做到嗎?一個、二個、三個……還是眾多院士、專家加盟到脫貧攻堅的隊伍中來,形成的科技強力又會將脫貧攻堅推向怎樣的高度?朱有勇院士為研究冬季種植馬鈴薯技術親自平整土地。
  • 新農業新農人丨淘寶上有多少農民主播正在村裡幫鄉親們就業致富...
    此外,中央網信辦和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評選的20個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中,阿里參與的鄉村振興案例佔有5席。利用電商平臺,開啟數位化科技優勢,帶動消費扶貧。阿里巴巴在助力產業強農上,一直在持續探索。當前,中國淘寶村數量從3個快速增加到5425個,覆蓋了2.5億人口;淘寶上農民主播的足跡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的2000多個縣,10萬多農民主播正在村裡,幫鄉親們就業致富。越來越多的原產地,正在把天貓作為「農產品」向「農產品品牌」轉變的首選渠道。
  • 農業數字經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這麼看
    據了解,「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數字農業種植競賽,大賽評委及科學顧問團隊匯聚了全球數字農業領域的頂級專家,評委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領銜。趙春江當天一亮相就引起現場關注。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快速發展農業數字經濟,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數字農業種植競賽,大賽評委及科學顧問團隊匯聚了全球數字農業領域的頂級專家,評委會由趙春江院士領銜。「智慧農業實際上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多個先進生產力要素融合後農業產生方式的變革,是農業信息化從數位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級階段。」趙春江院士介紹,「人工智慧可以提高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農業從業者對農業生產系統的智慧管控能力,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
  • 科技追夢人——嚴志萱:用科技為農民致富插上「金翅膀」
    如今,她是浙江省第二屆農業產業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專家、金東區農業產業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果蔬產業首席專家,也是金華市組織部、科技局「百名專家聯百村幫千戶」活動的結對幫扶專家、市食品安全專家,農民口中的「嚴大姐」。
  • 2020千島湖論壇院士專家企業家獻智特別生態區、把脈「數字千島湖」
    2020千島湖論壇院士專家企業家獻智特別生態區、把脈「數字千島湖」發布日期:2020-11-18 10:55瀏覽次數:28次11月17日,2020千島湖論壇在杭州市淳安縣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以「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為主題,圍繞新時代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邀請一批院士
  • 13位農業科學家探路數字農業創新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楊靜)如何讓農業高新技術和新品種新產品直達消費者,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產銷對接,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難題之一。近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13位農業科學家將各自新培育的特色農產品,上線電商平臺「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以線上實踐探路數字農業創新。這些農業科學家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領域,他們在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出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 30餘位瓜果種業專家齊聚洛陽孟津,為河南省瓜果種業發展「把脈問診」
    今日,河南省瓜果種業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洛陽市孟津縣舉辦。學術研討會上,30餘位專家學者為西瓜、甜瓜育種「把脈問診」。  高科技的發展依靠晶片,農業的發展依靠種子,為了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促進河南省瓜果種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與會人員重點研討瓜果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鑑定評價、創新利用,生物分子育種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種子產業化建設與「卡脖子」技術合作攻關等問題。  據了解,西瓜、甜瓜在果蔬生產和消費中佔據重要地位,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就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