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中外院士團隊、72位「國家頂尖人才」的團隊項目、超1000名各級領軍人才集聚於此,帶動創新人才總量超過4萬人。每年吸引社會投資近100億元,累計融資規模超500億元;行業內上市前融資排名前十的項目基本來自這裡。
——這裡是哪裡?這裡是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的蘇州工業園區。
——這組數字代表什麼?代表著過去十幾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加速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全力打造生物醫藥產業標杆的驕人成績。
當前,蘇州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一號產業」,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州轉型創新的主戰場,更是生物醫藥產業地標的核心區。處在更高層次、更快跑道,蘇州工業園區立足「高地」、打造「高原」、勇攀「高峰」,全力構建具有唯一性、引領性、獨創性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邁出了新一輪創新升級的堅實步伐。
跑出加速度
新藥數量等主要指標均佔全國20%以上
在全球生物製藥市場與研發中,單克隆抗體藥物因具備特異性高、靶向性強和毒副作用低等特點,備受青睞。10月9日,今年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信達生物製藥集團宣布,其與美國禮來製藥集團共同開發的抗腫瘤藥物達伯華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這是繼達伯舒、達攸同、蘇立信之後,信達生物第4款獲批上市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也是今年6月中旬以來,企業第三次公布其研發的單抗藥物獲批上市。
成立9年,推出4款單抗;3個多月,3款新藥「扎堆」獲批……作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頭部企業的信達生物,是中國擁有單抗藥品上市數量最多的製藥企業,「信達速度」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藥企之最。如此洶湧噴薄的創新力,既是企業紮根園區9年結出的碩果,也是對這片創新熱土雄厚產業競爭力的生動展示。
2006年從零開始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如今產業競爭力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一,十幾年間,園區緊跟全球生物醫學熱點,用有「黏性」的服務集聚了1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在無後顧之憂的創業環境下,一批批企業勇當新藥創製研發、生產、落地等各個環節的「探路者」,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帶領「一號產業」跑出了量質並舉的發展加速度。
疫苗,代表了生物醫學的最高承諾——疾病預防。從新冠疫情暴發開始,關於疫苗何時問世的討論就是全球焦點,各國都在爭奪臨床應用的最快賽道。年中,園區兩家企業關於新冠疫苗研發的好消息接踵而來:6月下旬,艾博生物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研製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啟動一期臨床試驗;7月中旬,艾棣維欣拿到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新冠病毒DNA疫苗臨床試驗批件。短短20多天,園區的兩家企業分別實現了我國mRNA疫苗和DNA疫苗「零」的突破。此前,我國從未批准過mRNA疫苗和DNA疫苗進入臨床。
中國新冠疫苗研發的「高光時刻」,無疑彰顯了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硬核實力。目前,在新藥研發領域,園區共獲得251張臨床批件,其中179張是一類新藥批件,47個項目獲國家重大新藥創製支持;在技術壁壘最高的生物藥領域,園區2019年新增一類新藥臨床批件24張,佔全國同期的21%。全球生物藥最主流的代表PD-1抗體,全國僅有四家自主品牌企業獲批,這四家企業都在園區。由此,「中國免疫療法看蘇州,蘇州免疫療法看園區」的說法不脛而走。
9月中旬,在東方醫療器械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大會暨院士論壇上,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亮出了園區生物醫藥產業最新「家底」——產業產值多年保持20%增長,創新型企業數量、創新型人才規模、近三年新批生物創新藥數量、企業融資總額等指標均佔全國20%以上。「企業強,則產業強、園區強。下一步,我們將配置最優資源,集中最優政策,營造最優生態,全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吳慶文說。
打通上下遊
全球資源加速匯聚催化協同創新「化學反應」
7月上旬,一場籤約儀式將業界的目光聚焦到園區。園區生物醫藥企業亞盛醫藥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強強聯合,宣布攜手建設「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亞盛研究院」。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聚焦血液腫瘤領域,在腫瘤基礎研究、臨床治療研究、創新藥物研發、創新人才培養、關鍵核心技術平臺培育等方面開展全面深層次合作,加碼血液腫瘤領域的研究與臨床開發。
一個是國內較早專注於原創新藥研發的企業,擁有8個進入臨床開發階段的1類新藥;一個是首批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擁有全國綜合性醫院中最大的血液學診斷平臺。亞盛醫藥和蘇大附一院的這次「牽手」,事實上是園區為「一號產業」「拉長補短」的一次嘗試。「這是雙方合作的起點,也是合作的落腳點。希望我們的合作能呈現院企合作、協同創新的積極效應,共同推進血液腫瘤相關創新藥物的臨床開發,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亞盛醫藥董事長、CEO 楊大俊說。
集聚眾多企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以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為主,在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領域加速發展,卻也面臨著臨床資源不足、體制機制亟須進一步突破等「天花板」。對此,園區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配置資金鍊,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集聚,強鏈、延鏈、補鏈。
在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藍圖上,作為眾多藥企成長「搖籃」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佔據重要位置。從新藥創製到醫療器械,再到生物技術,被入駐企業親切稱為「B 村」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已將建設步伐推進到五期。隨著基因編輯技術逐漸佔據免疫細胞治療領域的前沿陣地,「B 村」主動將其作為未來布局的重點領域。據生物醫藥產業園總裁龐俊勇介紹,「B村」今後一方面將重點引進基因治療領域重大龍頭型項目和主要相關治療領域的創新創業團隊;另一方面,將聚焦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到上市的全流程,引進、培育上下遊服務企業,形成基因治療的完整產業鏈。
企業集聚帶來了產業集群,更帶來了協同創新的「化學效應」。成立僅5年,擁有醫學影像、體外診斷、治療、物流及信息化等7大類會員近70家會員單位的獨墅聯盟,正釋放著強大的「能量」。在業內,獨墅聯盟以「門檻」嚴格著稱:只有在各自細分領域排名前三的企業,才有資格進入。這些頭部企業的集結,讓獨墅聯盟有了「抱團」闖市場的先天優勢。2016年,艾隆科技、飛依諾、蓋睿科技等4家獨墅聯盟的會員企業聯合成立了蘇州雲診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雲診平臺上,飛依諾的彩超、蓋睿的健康一體機、艾隆的信息化線上系統「強強聯合」,形成了線上雲醫院和線下醫療服務點相結合的健康體檢服務平臺。去年,企業銷售已超億元。
再攀新高峰
產教融合讓「技術盆景」加速轉向「產業風景」
10月下旬,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首個技術創新中心——分子診斷技術創新中心正式啟用。依託核酸診斷、生物傳感器及SimCell、抗體診斷三項技術,開發醫學、環境及食品安全三個領域的多種快速診斷技術,該創新中心今後將為專業檢測機構、醫院、社區、海關口岸及普通家庭提供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抗生素及農藥殘留、綜合毒性和環境汙染物等的快速檢測,推動更多實驗室的「技術盆景」加速轉向「產業風景」。
吸引牛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31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入駐,引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14家「國家隊」科研院所,當前,迎來「一號產業」發展全新機遇的園區,主動整合高校、院所、載體、企業等優勢創新資源,以產教融合為支點,全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經過10多年的艱苦摸索,園區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闖過「九死一生」的研發階段,逐漸步入產業化。這兩年,園區企業對生物醫藥產業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聚焦招引,園區出臺了「生物醫藥產業人才政策15條」和《園區金雞湖衛生人才計劃實施意見》,為轄區量身打造人才政策「套餐」;圍繞培育,園區在引導轄區內院校開設、完善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置、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加強轄區在校大學生的生物通識教育,為「一號產業」儲備更多人才。近期,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就與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委會聯合推出了「生物技術創新與實踐」公益型精品課程,讓來自蘇州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5所高校的50多名學生,與由冷泉港亞洲DNA 學習中心博士、碩士組成的教學團隊零距離探討生命科學的奧秘。
全力構建龍頭引領的最全產業鏈條、打造強者恆強的最強產業集群、培育賦能創新的產業生態,園區以高校和院所的集聚夯實創新底座,以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升級創新能力,以協同發展的產業梯隊促進「聚變」,全力向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峰攀登。根據最新規劃,到2022年,園區力爭集聚生物醫藥企業2000家,上市企業突破20家,產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到2025年,集聚生物醫藥企業3000家,上市企業突破30家,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形成2至3個具有國際引領地位與競爭優勢的子領域產業集群,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標杆。(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